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论文题目: 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岩土工程

作者: 陈浩

导师: 任伟中

关键词: 双层滑动模式,前缘反翘,蠕滑式滑坡,变形破坏机理,流变模型,物理模型试验,现场监测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双层反翘型滑坡是指具有双层滑动面和前缘反翘特征的滑坡。两层滑动面的相互影响及前缘的阻滑作用使得其有着独特的变形破坏机理,对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的滑坡系统的研究却很少。具有前缘反翘特征的滑坡一般属于缓慢蠕滑的缓动式低速滑坡,目前人们多关注于高速滑坡,而忽视对反翘蠕滑型滑坡的研究。因此急需对此类滑坡开展相关研究。本文结合湖北省襄十高速公路武许段的一巨型双层反翘型滑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清楚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了解其地质成因、物质组成、滑面物理力学特性、结构特征与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将滑坡形成的地质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地质构造、降雨和滑面材料的蠕变性,认为滑坡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蠕动型滑坡。并根据其不同阶段的蠕滑规律将其划分为衰减蠕变、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变形规律建立相应的流变模型来反映这一规律。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天然状况和加固状态等不同工况下的室内模型试验所记录的滑坡体不同部位测点的位移数据,对其进行拟合以得到流变模型的各力学参数,并将模型的位移变化曲线与试验的位移变化曲线相比较验证,可知两者是比较吻合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滑坡体的变形规律。本文同时还利用现场监测所得滑坡体位移数据来跟模型的位移变化曲线相比较验证,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滑坡体的变形规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其他蠕滑型滑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论文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滑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工程情况概述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滑坡基本特征

2.4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

第三章 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岩石材料的流变属性及流变模型

3.3 滑坡演化的蠕变性质

3.4 滑坡变形模型的建立

3.5 复合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3.6 滑坡破坏模型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力学模型的试验验证

4.1 前言

4.2 模型试验基本情况概述

4.3 试验现象及其分析

4.4 衰减变形过程验证

4.5 加速变形过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监测验证及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韩家垭滑坡现场监测

5.3 监测数据和模型比较分析

5.4 工程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28

相关论文

  • [1].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和破坏的时空规律研究[D]. 李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
  • [2].安康盆地膨胀土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滑坡防治措施研究[D]. 伍兴全.中国地质大学2004
  • [3].强度折减法在滑坡三维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 陈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
  • [4].双层反翘滑坡渐进破坏力学模型及时效变形分析[D]. 王永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
  • [5].滑坡加固方案优化的智能方法研究[D]. 尹顺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
  • [6].湛江强结构性粘土力学性状的时间效应研究[D]. 蔡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
  • [7].初始地应力场拟合方法研究[D]. 程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
  • [8].顺层岩石高边坡的稳定性研究[D]. 卢增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
  • [9].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D]. 陈国华.中国地质大学2006
  • [10].基于模糊数学的滑坡时间预报研究[D]. 康涛.中国地质大学2006

标签:;  ;  ;  ;  ;  ;  ;  

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