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制备氮化钛的研究

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制备氮化钛的研究

论文摘要

氮化钛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广泛地用于制备金属陶瓷、切削工具、模具,熔炼金属用的坩埚、电触点和金属表面的被覆材料。制备氮化钛的方法很多,但在工业应用上它们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首次采用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合氮化法(LPN)对工业纯钛进行了氮化处理。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为了优化工艺参数,本文首先分别利用流体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对等离子体炬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从伏安特性,流量与放电电压电流的关系,束流强度,火焰形状,振荡频率,离子数密度以及发射光谱等方面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与已知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从而预测出当放电电压U>5.5kV(流体动力学)或U>6kV(蒙特卡罗)时氮等离子体枪已能有效地为材料表面处理提供高能活性粒子。在大气气氛中,采用LPN法对工业纯钛进行了氮化处理。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显微硬度计等实验手段对近表面层的组织形貌、结构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的钛表面形成了氮化钛层,并且氮化后样品的表面硬度得到显著增强。相同处理工艺参数下,LPN方法不仅氮化效果优于普通的激光热氮气氮化方法,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样品氧化。论文中对激光功率密度、扫描速度以及氮等离子体流量等关键工艺参数对氮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合适的实验条件范围内,随着激光功率的增高,样品表面形成的氮化物含量线性增加,氮化层厚度增大,表面粗糙程度也有所增加;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氮化物含量二次方递减,氮化深度减小,但是扫描速度对样品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并不明显;氮等离子体流量对氮化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当等离子体流量<0.2m3/h时,样品表面不能形成氮化物;当等(?)体流量>0.2m3/h时,随着流量的增加氮化物含量不断增加,当流量为0.8m3/h时,氮化达到饱和,氮化物含量不再增加。为了了解LPN法制备的样品的高温时效性,在200℃-800℃范围内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两小时退火实验。退火后,利用XRD、EPM等检测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当退火温度≤600℃时,样品中氮化物基本不会分解,只有当退火温度为800℃氮化物才被分解。其热稳定性优于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或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法获得的氮化钛。为了更深入的了解LPN法的工艺条件与样品的微结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多种方法从理论上详细研究了实验过程。对连续激光对材料的辐射过程中的钛表面温度场进行了数学模拟。在温度场与激光扫描速度之间建立方程。并利用此方程得出了在钛表面实现氮化所需的最大扫描速度。在Fick第一定律基础上,考虑到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合氮化过程中同时存在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和氮的活性的影响,对Fick第一定律进行了修正,推导出了氮化过程中的扩散方程。并分别采用蒙特卡罗方法(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对LPN方法氮化钛表面的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模拟建立在两体碰撞模型的基础上,又根据激光和等离子混合方法的特殊性,引入了温度因子和能量项。利用C语言按照模型描述编写了程序,使用该程序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密度,扫描速度,入射能量,入射角度等参数,获得了不同条件下氮元素在靶材钛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两者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过程的理论上的研究合理的解释了本论文中的实验现象,并预测出了在其它工艺条件下的氮化效果。由于MC和MD需要结合适当的势能函数,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势能函数,Ti-N系统的(2NN) MEAM势。此时函数是在(2NN) MEAM框架内,基于Ti、N单质的(2NN)MEAM势,以NaCl型TiN为参考结构构造的。并利用此相互作用势,计算了一些Ti-N系统的物理性质,与实验或第一原理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氮化钛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 1.1.1 氮化钛的性质及其结构
  • 1.1.2 氮化钛的应用
  • 1.1.3 氮化钛的制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1.3.1 制备方法
  • 1.1.3.2 存在的问题
  • 1.2 计算机模拟技术概述
  • 1.2.1 模拟方法简介
  • 1.2.2 蒙特卡罗方法
  • 1.2.3 分子动力学方法
  • 1.2.4 势函数
  • 1.3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和主要内容
  • 1.3.1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
  • 1.3.2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等离子体束流的计算机模拟
  • 2.1 流体动力学模拟
  • 2.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1.1 基本假设
  • 2.1.1.2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式
  • 2.1.1.3 计算区域
  • 2.1.1.4 非结构网格的设定
  • 2.1.1.5 边界条件
  • 2.1.2 等离子体炬的束型分析
  • 2.2 Monte Carlo模拟
  • 2.2.1 模型描述
  • 2.2.1.1 电场
  • 2.2.1.2 MC模型
  • 2.2.1.3 碰撞截面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氮等离子体枪内部
  • 2.2.2.2 氮等离子体枪外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N系统性质的半经验势计算
  • 3.1 势函数的推导
  • 3.1.1 模型描述
  • 3.1.2 势函数的拟合
  • 3.2 Ti-N系统的物理性质计算
  • 3.2.1 TiN的物理性质
  • 2N的物理性质'>3.2.2 Ti2N的物理性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和方法制备氮化钛的实验研究
  • 4.1 LPN表面氮化的基本原理
  • 4.1.1 氮化过程
  • 4.1.2 激光与氮等离子炬的匹配
  • 4.1.3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分析
  • 4.3.1 氮化的实现
  • 4.3.2 LPN与LN和LHN方法氮化效果比较
  • 4.4 LPN表面氮化的影响因素
  • 4.4.1 激光功率密度对氮化效果的影响
  • 4.4.2 扫描速度对氮化效果的影响
  • 4.4.3 氮等离子体流量对氮化效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氮化钛的热稳定性研究
  • 5.1 实验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度场及扩散方程的数学模型
  • 6.1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6.1.1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 6.1.2 激光熔池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6.1.3 钛表面激光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 6.2 扩散方程的数学推导
  • 6.3 扩散的微观过程
  • 6.3.1 间隙扩散
  • 6.3.2 交换扩散机制
  • 6.3.3 空位扩散
  • 6.4 激光熔池特征及熔池内动力学过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和方法制备氮化钛的数值模拟
  • 7.1 蒙特卡罗模拟
  • 7.1.1 模拟原理
  • 7.1.2 激光温度场计算
  • 7.1.3 氮离子能量损失方程
  • 7.1.3.1 散射角的解析解
  • 7.1.3.2 Δ中参数的拟合
  • 7.1.3.3 入射氮离子能量的损失和角度的改变
  • 7.1.3.4 两次碰撞间自由程和碰撞参数的选择
  • 7.1.4 电子能量损失方程
  • 7.1.5 模拟程序流程图
  • 7.1.6 计算结果与讨论
  • 7.1.6.1 激光功率密度的影响
  • 7.1.6.2 扫描速度的影响
  • 7.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7.2.1 基本原理
  • 7.2.2 数值积分算法
  • 7.2.2.1 预测-校正法
  • 7.2.2.2 Verlet算法
  • 7.2.3 常用原子势函数
  • 7.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7.2.4.1 初始条件
  • 7.2.4.2 边界条件
  • 7.2.5 计算模型
  • 7.2.6 模拟结果分析
  • 7.2.6.1 激光功率密度的影响
  • 7.2.6.2 扫描速度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激光与等离子体混合方法制备氮化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