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 ——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

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 ——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

论文摘要

在传统的法人分类方式问题上,按照法人的目的是营利性的还是公益性的,把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与公益性法人两个大类,这种分类方式在两大法系中都存在。但是,有一类法人的组织形态,其法人的设立目的却是既非营利性的,也非公益性的,这类法人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代表,对于传统的法人分类方式提出了挑战。 作为对这一挑战的回应,美国在立法上承认了一种特殊的互益性法人的存在,而日本则专门制定了《中间法人法》,以规范与这类法人相关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既然营利性法人和公益性法人都是以法人的目的为标准进行的法人分类,则这类特殊的法人以互益性法人命名更加妥帖。互益性的法人所包含的主体形态,主要是商会、行业协会、学会、各种形式的俱乐部、联盟、合作社、以及证券交易所等采取会员制形式设立的,以互助、互益为核心目的的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法人(corporation)制度最早并非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法人这个词最先出现于中世纪,当时指的是行会、教会和自由城市等等,只是到了17世纪,营利性组织如特许贸易公司才被授予法人地位,corporation这个词也才被借用来称呼公司。而行会、教会和自由城市这些最早称之为法人的团体,则正是通过手工业者、教徒、城市市民等个人间的有组织的联合,抵抗无处不在的专制强权,从而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由此看来,互益性法人的产生较营利性的公司法人和其他形式的公益性法人要早。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团体的形成源于人们结社的愿望。而人们之所以结社,则是通过结社可以互相保护,实现互助与互益。在文章中,笔者对互益性法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互益性法人与营利性法人和公益性法人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互益性法人的产生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和自律性的特点,其设立和运行均体现出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因而互益性的法人在本质上应当属于私法人。这一结论并不因某一些互益性法人被授权行使行政性权力或比较多的提供了公共产品与服务而改变。文章对为什么在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把商会这一互益性法人组织作为公法人来看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互益性法人公法化的倾向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互益性的法人组织在建构方式上一般采取的是会员制,法人的成员被称为会员。会员所享有的权利应当属于传统民法上的社员权。互益性法人的社员权利可以分为共益权和自益权,共益权主要包括表决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法人事务的参与权,自益权则分为免费享受法人的服务、入会权与退会权及法人剩余价

论文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互益性法人概说
  • 一、互益性——法人目的的第三条道路
  • (一) 法人目的的法律含义
  • (二) 法人的目的非公即私吗
  • (三) 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对法人目的的影响
  • 二、互益性法人产生的历史、经济与社会根源
  • (一) 历史契机
  • (二) 经济基础
  • (三) 社会根源
  • 三、互益性法人的基本类型
  • 四、互益性法人的特征
  • 第二章 姓“公”抑或姓“私”——互益性法人的身份难题
  • 一、对互益性法人法律性质的争论
  • 二、互益性法人法律性质立法例
  • (一) 商会立法
  • (二) 行业协会
  • 三、如何看待互益性法人的“公法人”倾向
  • 四、本质上应当属于私法人
  • (一) 商会、行业协会的产生历史
  • (二) 确立互益性法人私法人地位的意义
  • 第三章 互益性法人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 一、会员所享有的权利
  • (一) 共益权
  • (二) 自益权
  • 二、会员的义务
  • (一) 遵守法人章程及职业道德规范等义务
  • (二) 缴纳会费的义务
  • (三) 禁止分配利润的义务
  • 小结
  • 第四章 互益性法人的权力类型
  • 一、规则的制定权
  • 二、行业标准制定权与认证权
  • 三、处罚权
  • (一) 是否属于行政处罚
  • (二) 互益性法人处罚权的内容
  • (三) 互益性法人处罚权的法律救济
  • 四、会员纠纷的裁决权
  • 五、信息的发布权
  • 小结
  • 第五章 互益性法人与反垄断法
  • 一、互益性法人的反竞争行为
  • (一) 统一定价
  • (二) 集体抵制
  • (三) 行业标准与认证
  • (四) 市场分割
  • (五) 其他反竞争的行为
  • 二、互益性法人在反垄断法上的适用除外
  • (一) 为保护公共安全和健康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
  • (二) 出于特殊的经济政策和背景下的适用除外
  • (三) 不被视为商业性的活动
  • 小结
  • 第六章 互益性法人在税法上的地位
  • 一、免税的理论依据及其发展
  • (一) 社会与公共政策理论
  • (二) 补助理论和收入测量理论
  • (三) 混合理论
  • 二、各国税法有关免税组织的一般性规定
  • 三、互益性法人税法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 (一) 没有介入营利性活动时的税收地位
  • (二) 从事营利性活动时的税法地位
  • 四、我国互益性法人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 (一)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
  • (二) 健全和完善我国互益性法人税法规则的具体措施
  • 小结
  • 第七章 互益性法人的治理与监管
  • 一、互益性法人的治理结构
  • (一) 权力机关
  • (二) 互益性法人的执行机关
  • (三) 其它机关
  • 二、政府对互益性法人的监管
  • (一) 互益性法人与政府的关系
  • (二) 政府对互益性法人的监管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创造共享价值的互益性非营利组织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 2015(02)
    • [2].论互益性法人[J]. 比较法研究 2008(03)
    • [3].带传统色彩的互益性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机制——以当代中国同乡商会为中心[J]. 滨州学院学报 2019(03)
    • [4].互益性组织助推产教融合——雷克兰社区学院整合利用资源的启示与借鉴[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5].互益性依赖:国家与社会“双向运动”的新思路——基于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现状的一种解释[J]. 学术界 2017(04)
    • [6].基于QR与ECR的互益性非营利组织供应链治理研究[J]. 物流技术 2015(06)
    • [7].对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财务监管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03)
    • [8].论“为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的法人[J]. 法学评论 2018(04)
    • [9].青年自组织:公民社会正长大的筋骨[J]. 中国青年 2010(22)
    • [10].科技社团治理:内涵、问题与实现[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11)
    • [11].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和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7)
    • [12].国外非政府组织及基金会发展借鉴[J]. 经济视角(中旬) 2011(11)
    • [13].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的缺陷与对策[J]. 经济纵横 2010(03)
    • [14].商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东莞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2)
    • [15].民间组织引入评估的必要性分析[J]. 现代交际 2011(12)
    • [16].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7].论公益性体育社团及其认定[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01)
    • [18].关于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提案[J]. 经济界 2012(02)
    • [19].台湾地区保险行业组织发展概况及启示[J]. 上海保险 2011(04)
    • [20].社会组织的宗旨、活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以南京部分社会团体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10)
    • [21].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J]. 河北法学 2008(09)
    • [22].强国家背景下社会组织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倾向[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 [23].校企合作新视阈——构建“服务性学习”模式[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 [24].如何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4)
    • [25].不同类型社区社会组织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J]. 城市问题 2017(04)
    • [26].浅析行业协会组织的法律属性[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7].行业协会的“权力越位”及其规制[J]. 学术交流 2010(09)
    • [28].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法律定位思考[J]. 理论探索 2009(03)
    • [29].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形成、实践和理论构建(下)[J]. 杭州(我们) 2017(02)
    • [30].行业协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11(11)

    标签:;  ;  ;  ;  ;  

    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 ——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