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一、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杜君持[1](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张丛雅[2](2021)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心脏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对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endarterectomy,PEA)后AK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年至2018年8月于阜外医院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按照肾脏疾病改善全球结果(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有12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PEA术后AKI的发生率为45%。AKI三级与患者较差的短期结局以及90天死亡率相关(p<0.001;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小板计数(OR0.992;95%CI0.984-0.999;p=0.022)、术前血红蛋白浓度(OR0.969;95%CI0.946-0.993;p=0.01)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OR 1.197;95%CI.1.052-1.362;p=0.006)。此回归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 0.737(95%CI,0.642-0.831),其拟合优度检验p值大于0.05。研究结论:AKI是PEA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心脏手术。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是PEA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也许可以从一些低风险、低成本的围手术期措施中获得益处。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心脏手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较为常见,且对患者的预后有不利影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endarterectomy,PEA)术后机械通气情况尚未有报道。本项研究目的是探究PEA术后延迟拔管(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我们对2014年到2020年于我院行PEA术的17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确定延迟拔管的截点值,拉索回归(LASSO)和Logistic回归探索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探索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中,PMV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911;95%CI 1.303-6.501;p=0.009)、深低温停循环时间(OR 1.027;95%CI 1.002-1.053;p=0.036),术后血制品应用(OR2.911;95%CI 1.303-6.501;p=0.009),术后总胆红素水平(OR1.021;95%CI 1.007-1.034;p=0.002),术前肺动脉压力(OR 1.031;95%CI 1.014-1.048;p<0.001)和术后右心室前后径(OR 1.119;95%CI 1.026-1.221;p=0.011)是术后 PMV 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也发现,PMV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更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以及总住院花费更高。研究结论:女性、较长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多术后血制品应用,较高术后总胆红素水平,较高术前肺动脉压力和较大的术后右心室前后径是术后PMV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需要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以及对其中可变因素及时进行干预,从而减少PMV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endarterectomy,PEA)是国际公认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金标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外科医生手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多科室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患者预后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术后各种并发症给此类患者术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积极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围术期的死亡率以及减少住院费用。本文将对PEA术后的各种并发症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李娜娜[3](2021)在《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室间隔缺损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经胸封堵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的259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输血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及总住院费用;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匹配后共112例病例纳入研究(封堵组56例,直视修补组56例)。封堵组在输血率(23%vs91%,P<0.001)、机械通气时间(3.00/3.88h vs10.00/16.75h,P<0.001)、监护室持续时间(1.00/1.00天vs3.00/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7.16±4.43天vs10.32±3.89天,P<0.001)、总住院时间(14.07±6.68天vs18.77±6.25天,P<0.001)、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00/0.75天vs3.00/3.75天,P<0.001)、抗生素花费(1037.92/1686.51元vs1345.13/2839.21元,P=0.050)均低于直视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花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53.97±22620.18元vs56615.47±16418.24元,P=0.46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性别、肺动脉压、NYHA心功能分级、室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手术方式、是否合并肺炎、就诊年份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射血分数与住院花费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心胸比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动脉压、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与住院花费呈正相关,体重与住院花费呈负相关;根据本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肺动脉高压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重、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小。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可以有效降低血制品及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肺动脉高压、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谢飞[4](2020)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后肺高血压与肺氧合情况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早期平稳渡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本课题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手术后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和肺动脉压力正常患者相关肺氧合指标: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动脉-肺泡氧气分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P(A-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反映手术后继发PH对肺氧合情况的影响,分析手术后继发PH的因素。方法:收集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需正中开胸在CPB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VHD患者(术前肺动脉收缩压<50mmHg)44例,于手术结束即刻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将SPAP≤30mmHg分为A组(n=21),SPAP>30mmHg分为B组(n=23),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4h(T2),术后72h(T3),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SPAP、送检动脉血气分析,计算OI、动脉-肺泡氧气分率、P(A-a)O2、RI,送检血清IL-6,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资料的比较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前SPAP、术前肌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鱼精蛋白不良反应,术中资料的比较显示手术方式、自体血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组各项时间低于B组。3、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在术后资料的比较上显示重症监护时间、呼吸衰竭、血浆以及红细胞悬液输注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机械通气时间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组低于B组。4、将手术后3个时间点的总体SPAP与肺氧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SPAP和氧合指数(r=-0.41,P<0.01)、动脉-肺泡氧气分率(r=-0.45,P<0.01)呈正相关,手术后SPAP和呼吸指数(r=0.44,P<0.01)和P(A-a)O2(r=0.30,P<0.01)呈负相关。5、两组患者手术前OI的比较无差异(F=-0.24,P=0.82),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的OI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至术后24h到达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其变化趋势趋于一致,A组手术后各时间点OI均高于B组;手术前因素LVEF做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排除了LVEF对手术后OI的影响(F=0.78,P=0.38),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时间点OI分组因素(F=15.85,P<0.01)与时间因素(F=4.47,P=0.02)存在差异,手术后3个时间点OI的变化不同,但手术后OI不存在交互效应(F=0.04,P=0.99),单独效应分析显示A、B两组手术后3个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P<0.01)。6、两组患者手术前RI的比较无差异(F=0.37,P=0.72),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的RI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至术后24h到达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其变化趋势趋于一致,A组手术后各时间点RI均低于B组;手术前因素LVEF做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排除了LVEF对手术后RI的影响(F=1.31,P=0.26),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时间点RI分组因素(F=10.05,P<0.01)与时间因素(F=6.61,P<0.01)存在差异,但手术后3个时间点RI变化不同,手术后RI不存在交互效应(F=1.84,P=0.17);单独效应分析显示A、B两组手术后3个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P<0.01)。7、两组患者手术前P(A-a)O2的比较无差异(F=-0.03,P=0.98),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的P(A-a)O2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至术后24h到达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其变化趋势趋于一致,A组手术后各时间点P(A-a)O2均低于B组;手术前因素LVEF做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排除了LVEF对手术后P(A-a)O2的影响(F=2.06,P=0.16),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时间点P(A-a)O2分组因素(F=5.68,P=0.02)存在差异,手术后不存在交互效应(F=0.83,P=0.90)及时间因素效应(F=1.11,P=0.34);单独效应分析显示A、B两组手术后3个时间点组内比较均存在差异(P<0.01),T3时间点的组间比较不存在差异性(F=-1.15,P=0.15)。8、两组患者手术前动脉-肺泡氧气分率的比较无差异(F=-0.16,P=0.87),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肺泡氧气分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至术后24h到达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其变化趋势趋于一致,A组手术后各时间点动脉-肺泡氧气分率均高于B组;手术前因素LVEF做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排除了LVEF对手术后动脉-肺泡氧气分率的影响(F=1.11,P=0.30),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时间点动脉-肺泡氧气分率分组因素(F=13.33,P<0.01)与时间因素(F=5.07,P=0.01)存在差异,手术后3个时间点动脉-肺泡氧气分率的变化不同,但手术后不存在交互效应(F=0.12,P=0.86);单独效应分析显示A、B两组手术后3个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P<0.01)。9、两组患者手术前IL-6的比较无差异(F=1.30,P=0.20),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的IL-6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至术后24h到达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其变化趋势趋于一致,A组手术后各时间点IL-6均低于B组;手术前因素LVEF做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排除了LVEF对手术后IL-6的影响(F=1.79,P=0.19),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时间点IL-6分组因素(F=15.83,P<0.01)与时间因素(F=3.64,P=0.04)存在差异,手术后3个时间点IL-6的变化不同,但手术后IL-6不存在交互效应(F=2.79,P=0.08),单独效应分析显示A、B两组手术后3个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后出现了继发性肺动脉压力升高。2、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后肺动脉压值与术后早期肺氧合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高危患者呼吸功能的参考指标。3、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后继发肺动脉压力升高可能是由体外循环后全身急性炎症反应引起的。

俞欣[5](2020)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脏复跳后肺动脉压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30天死亡率等的影响。明确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讨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电脑软件随机分为SGB组(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0.9%生理盐水星状神经节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局麻药过敏、激素使用及发热等影响炎症应激反应的疾病史。其中一例SGB失败,一例再次体外,最终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手术都由同一治疗组成员完成,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心功能、运动耐量、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SGB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及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停机后肺动脉及复跳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术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氧合损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出血、认知功能等)并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变量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50例患者纳入统计,每组25例。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心功能、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组行阻滞后10Min收缩压短暂下降(142.96±15.16vs 128.48±18.29,P<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中血量、术中血制品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复跳后平均肺动脉压显着下降(4.32±7.71mm Hg vs 1.80±5.87mm Hg,P<0.05),室颤发生率明显下降(12%vs 36%,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氧合损伤、谵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拔管时间,SBG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射血分数、术后Troponin I升高程度,30天死亡率比较,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SBG组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SGB组Clavien Dindo III-IV严重并发症评分明显降低(24%vs 4%,P<0.01)。4、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评级显着增加患者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ASA>3、SGB、插管时间、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而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下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跳时肺动脉压,减少复跳时室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谵妄、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率,减轻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分析发现男性、高龄、吸烟史、SGB、拔管时间是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运动耐量<3是心脏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左侧SGB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其康复。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由于外科创伤、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心脏术后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I)网络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BG)通过对交感阻滞实现对机体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中得到证实。在第一分题临床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SBG可以显着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改善预后。本部分聚焦CPB后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5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此研究。具体分组、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详细情况详见第一部分。记录两者患者术后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数,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SIRS的发生率。通过动态测量阻滞前(T1)及阻滞后6h(T2)、1d(T3)和5d(T4)四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浆TNF-α、IL-1β、IL-10等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符合24小时内SIRS诊断单项标准WBC>12×109/L或HR>90bmp患者,SGB组有所减少,但两者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体温和呼吸指数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有效下调CPB术后6小时升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26+2.60 vs 89.5+3.42,P<0.01),而上调CPB术后5天下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10.94+6.15 vs 15.76+4.99,P<0.05)。SGB组和对照组24小时SIRS发生率分别是40%和72%,SGB能显着降低CPB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P<0.05)2、和对照组相比,SBG有效抑制了阻滞后6小时{50.7(27.1,72.4)vs 28.2(24.6,39.3)}及1天{42.6(25.8,72.8)vs 25.7(24.1,44.4)}TNF-α的升高程度(P<0.05)。但两组白介素IL-1β、IL-10浓度比较,各个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SBG能有效抑制CPB后血浆TNF-α的升高,促进上调的中性粒细胞和下调的淋巴细胞恢复,有效降低心脏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但对主要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等无显着影响。

熊霞霞[6](2019)在《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重症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由于缺少或没有心内来源的肺血供应,多合并有体肺侧支(major aorta-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因体肺侧支会给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肺出血和低心排综合征等,目前多主张在根治术前治疗体肺侧支。治疗的方法有外科结扎或(和)内科介入栓堵,但这会造成肺血的进一步减少,甚至肺梗死,给患者带来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同时体肺侧支与肺出血的关系少有研究。目的为了减少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了解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与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分析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对于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影响,探讨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治疗新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成都心血管病医院伴有体肺侧支(体肺侧支内径≥1mm)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儿童。入选病例91例,男59例,女32例,年龄3.79±1.77岁。按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前是否治疗体肺侧支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在根治术前治疗体肺侧支;非治疗组: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根治术后使用PEEP等方法预防和治疗肺出血,如无效再考虑体肺侧支治疗。为了解不治疗体肺侧支与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按肺出血情况将非治疗组分为有肺出血组和无肺出血组,及肺大出血组(24小时内出血量≥8ml/kg或≥200ml定义为大出血)和无肺大出血组。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非治疗组55例,男33例,女22例。检测:(1)患者年龄,体肺侧支起源、数目、最大内径、平均内径;(2)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1/2 h、4 h、8 h、12 h、16 h、20 h、24 h Fi O2,1/2 h、4 h、8 h、12 h、16 h、20 h、24 h Pa O2/Fi O2;(3)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4)住院治疗费用;(5)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肺出血、低氧血症(Pa O2/Fi O2<300mm Hg)、低心排综合征,统计死亡数。结果(1)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肺出血18例(32.73%),其中肺大出血5例(9.09%),需要在根治术后治疗体肺侧支2例(3.6%)。1mm≤体肺侧支最大内径<2mm,肺出血0例,肺大出血0例;2mm≤体肺侧支最大内径<3mm,肺出血6例,肺大出血1例;体肺侧支最大内径≥3mm,肺出血12例,肺大出血4例。三组患儿肺出血(P<0.05)、肺大出血(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无肺出血组与肺出血组体肺侧支数量(支)、最大内径(mm)、平均内径(mm)比较依次为3.76±0.83VS5.33±1.28(P<0.05)、2.10±0.25VS3.32±0.35(P<0.05)、1.72±0.21VS2.39±0.30(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肺大出血组与肺大出血组体肺侧支数量(支)、最大内径(mm)、平均内径(mm)比较依次为4.06±1.03VS6.04±1.14(P<0.05)、2.40±0.59VS3.44±0.31(P<0.05)、1.87±0.47VS2.62±0.34(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非治疗组根治术后肺出血18例(发生率32.73%),高于治疗组肺出血4例(发生率11.1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肺大出血5例,治疗组肺大出血3例,拔除气管插管后肺出血非治疗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治疗组低氧血症3例(5.45%),治疗组10例(27.78%);非治疗组低心排综合征5例(9.09%),治疗组7例(19.44%);非治疗组死亡1例(1.82%),治疗组5例(13.89%)。非治疗组在根治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低心排发生率、死亡发生率上低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h)39.73±7.93和ICU住院时间(h)89.45±6.07与治疗组(h)59.25±13.68、114.13±22.3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元)非治疗组69803.27±6783.34,低于治疗组86700.75±9637.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法洛四联症体根治术后肺出血与体肺侧支数量、最大内径和平均内径相关,侧支最大内径≥3mm是根治术后肺出血及肺大出血的危险因素。(2)根治术前不治疗体肺侧支会增加根治术后肺出血的风险,但不增加肺大出血风险和拔除气管插管后的肺出血风险,可降低住院治疗费用,降低根治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段维勋,金振晓,杨阳,俞波,姬鹏飞,俞世强,陈文生,易定华[7](2012)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及中长期药物治疗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及中长期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规范。方法 68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应用联合药物控制肺动脉压力并确定根治手术指征后,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根治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肺动脉压力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西地那非、前列地尔、NO吸入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钙离子拮抗剂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6例均经治疗好转出院,除少数患者肺动脉压力反弹性升高外,多数患者经围手术期和长期不间断药物治疗后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手术后中长期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围术期和术后中长期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对于降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和维持远期良好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严飞[8](2010)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三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三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三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三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三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三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三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三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杨盛春,刘佩珍,刘威,夏圆生,张志意,张国强,杨镒宇,郑亦男[9](2009)在《超滤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及应用超滤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在手术中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超滤组在手术过程中进行超滤,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不超滤。观察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肺功能变化的异同。结果两组患儿术后3h呼吸指数比术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6h与术后3h变化不大;超滤组术后3h和术后6h肺气道阻力、呼吸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而肺静态顺应性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超滤在婴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能保护肺功能。

杨盛春,林植民,吕回,曾华松,周伟,张永健,刘威,夏圆生,张志意,曾其毅[10](2006)在《超滤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手术前后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血浆浓度和肺动脉压(以肺体循环收缩压比衡量,SPAP/SBP=肺动脉收缩压/血压收缩压)的变化及应用超滤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在手术中随机将患儿分为二组。一组为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进行超滤;另一组为对照组,手术过程中不超滤。观察二组患儿手术前后SPAP/SBP和TXB2、ET血浆浓度变化的异同。结果二组患儿术后TXB2、ET血浆浓度在手术开始后均显着升高,手术结束后及术后3 h显着下降,TXB2术后早期(术后3 h)超滤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组SPAP/SBP在术后及术后3 h有显着下降,而超滤组下降更为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超滤在婴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能使术中升高的TXB2血浆浓度在术后早期更快下降;也能使肺动脉压在术后早期下降更快。

二、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第一部分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讨论
    五、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第二部分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讨论
    五、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过程
        2.2.1 经胸封堵组
        2.2.2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组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儿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基线资料
    3.2 匹配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指标比较
    3.3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3.4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3.5 影响住院花费的相关性分析
    3.6 影响住院花费的多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4.2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后肺高血压与肺氧合情况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2.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2.5 SGB对体外循环复跳及术后预后影响
        2.6 SGB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
        2.7 并发症严重程度对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2.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保存
    2 检测指标
        2.1 SIR指标
        2.2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检测
        2.3 SIRS的诊断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GB组与对照组手后24小时内SIRS发生情况及诊断单项指标比较
        3.2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3.3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致炎/抗炎反应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其根治术后肺出血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伴体肺侧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治疗方法探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法洛四联症伴体肺侧支解剖与一期根治术后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及中长期药物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管理和长期药物治疗随访
2 结 果
3 讨 论

(8)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1.10 质量控制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炎症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给药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指标的评价方法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超滤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超滤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围手术期处理
    1.3 肺动脉测压方法
    1.4 血浆标本的收集和ET、TXB2血浆浓度的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围手术期观察结果
    2.2 肺动脉压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2.3 ET血浆浓度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2.4 TXB2血浆浓度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3 讨 论

四、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2]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张丛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D]. 李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4]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后肺高血压与肺氧合情况的临床分析[D]. 谢飞.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俞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6]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术期体肺侧支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D]. 熊霞霞.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7]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及中长期药物治疗观察[J]. 段维勋,金振晓,杨阳,俞波,姬鹏飞,俞世强,陈文生,易定华.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2(03)
  • [8]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9]超滤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 杨盛春,刘佩珍,刘威,夏圆生,张志意,张国强,杨镒宇,郑亦男. 广东医学, 2009(09)
  • [10]超滤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 杨盛春,林植民,吕回,曾华松,周伟,张永健,刘威,夏圆生,张志意,曾其毅.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01)

标签:;  ;  ;  ;  ;  

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