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贯众、紫金牛和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东北贯众、紫金牛和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论文摘要

东北贯众为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根茎及叶柄基部。为我国传统中草药,其性微寒,味苦,归肝、胃经,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驱虫、凉血、止血等作用。东北贯众是近期专家们在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推荐用药,因而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我们对东北贯众(D.crassirhizoma Nakai)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分离手段从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1-butanoyl-3-C-β-D-glucopyranosyl-5-methyl-phloroglucinyl-6-O-β-D-glucopyranoside(1),4β-carboxymethyl-(-)-epicatechin(2),isobiflorin(3),biflorin(4),1-β-D-glucopyranosyloxy-3-methoxy-5-hydroxybenzene(5),(-)-catechin-6-C-β-D-glucopyranoside(6),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7-O-α-L-rhanmopyranoside(7),kaempferol-3-O-α-L-(3-O-acetyl)rhamn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8),kaempferol-3-O-α-L-(4-O-acetyl)rhamn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9),matteuorienate A(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为该属植物首次分离。 紫金牛为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disia)植物紫金牛(A japonica(Thunb.)BI.)的全草,其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我们对紫金牛(A.japonic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分离手段分离得到21个三萜苷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学方法完整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ardisianoside A(11),ardisianoside B(12),ardisianosideC(13),ardisianoside D(14),ardisianoside E(15),ardisianoside F(16),ardisianosideG(17),ardisianoside H(18),ardisianoside I(19),ardisianoside J(20),ardisianoside K(21),3β-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16α-hydroxy-13β,28-epoxy oleananc(22),ardisicrenoside A(23),cyclamin(24),ardisiacrispin B(25),3-0-(α-L-rhanm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arabinopynanosyl)cyclamiretin A(26),primulanin(27),ardisiamamilloside H(28),ardisiamamilloside F(29),ardisiamamillosede C(30)和ardisicrenosideG(31),其中化合物11-21为新化合物。 白花银背藤Argyreia seguinii Levl系旋花科银背藤属植物,始载于《云南中草药》,为旋花科植物白花银背藤的根皮或全株。中医认为白花银背藤味微涩、性温,入心、肺二经。《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其全株具有驳骨、止血、生肌、收敛、润肺止咳、治内伤的功效,为中成药宫血净的主要原料。我们对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白花银背藤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B-sitosterol(32),stigmasterol(33),daucosterin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东北贯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东北贯众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第三章 紫金牛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四章 紫金牛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第五章 白花银背藤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六章 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黔产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与分布研究(Ⅰ)[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2].24种鳞毛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2)
    • [3].黄山浮溪河流域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4].湖南鳞毛蕨属(鳞毛蕨科)一新种[J]. 生命科学研究 2013(05)
    • [5].黔产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Ⅱ[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4)
    • [6].离散小波特征提取及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识别鳞毛蕨科3种植物[J]. 分析化学 2012(03)
    • [7].识别真假贯众[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3(12)
    • [8].贵州省镇远县稀有蕨类植物种类记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01)
    • [9].鳞毛蕨科3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 植物研究 2016(03)
    • [10].贵州产耳蕨属(鳞毛蕨科)一新种—韭菜坪耳蕨[J]. 植物研究 2009(02)
    • [11].7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鉴定和含量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04)
    • [12].鳞毛蕨科8种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3(03)
    • [13].庆元县药用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14)
    • [14].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ⅩⅢ.叉蕨科[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04)
    • [15].夏秋时节话贯众[J]. 健康生活 2008(08)
    • [16].贵州蕨类植物模式标本种的整理研究[J]. 种子 2017(08)
    • [17].国产球盖蕨科植物管状分子的比较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11)
    • [18].隆中风景区蕨类植物分布及其杀虫杀菌种筛选[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0(04)
    • [19].刺齿贯众化学成分的研究[J]. 云南化工 2009(05)
    • [20].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药用蕨类植物种类研究(Ⅲ)[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7)
    • [21].安徽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Ⅳ)[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01)
    • [22].河南省鳞毛蕨科耳蕨属一新记录种——亮叶耳蕨[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2)
    • [23].柳叶蕨属(鳞毛蕨科)分类性状观察[J]. 植物研究 2010(04)
    • [24].蒙药绵马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08)
    • [25].山东贯众属(鳞毛蕨科)两新种[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2(01)
    • [26].秦岭鳞毛蕨科药用蕨类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5)
    • [27].华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9)
    • [28].大石围天坑群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0)
    • [29].贯众的药理作用[J]. 黑龙江医药 2010(03)

    标签:;  ;  ;  ;  ;  ;  ;  

    东北贯众、紫金牛和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