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学

作者: 赵庆平

导师: 李铁林

关键词: 重塑,可脱球囊,微导管,宽颈动脉瘤,颅内支架,颅内动脉瘤,弹簧圈,四倍数方程,评估,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栓塞治疗

文献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和归纳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颈动脉瘤的发生比例、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动脉瘤分类方法进行系统理论化,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技术要点、动脉瘤大小与栓塞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同时建立有自己治疗特点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组。随访部分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的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提出这组接受血管内治疗病人的总体评价。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全面回顾我治疗中心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6年间,收治的343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对以下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发病年龄、首发症状、出血次数、两次出血间隔时间、CT或MRI表现、入院时H—H分级、动脉瘤大小、栓塞材料及长度、栓塞密度(%)、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Coil逃逸、栓塞相关性血栓栓塞和术中动脉瘤破裂)、SAH后脑积水、住院天数、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DSA随访次数、随访间隔时间(m)、栓塞后复发、1年后改良Rankin评分。并对以上内容进行Excel制表讨论分析。全部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本组数据来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6年间,我科收治的343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402个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男146例,女197例,男女比例为2:2.7。男性平均年龄45.05岁,女性平均年龄50.94岁,男女共同平均发病年龄为48.58岁。其中多发动脉瘤为48例,女34例,男14例,男女比例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1.1 临床资料的收

1.1.2 临床资料的整理与统

1.2 结果

1.2.1 组病人的基本特征

1.2.2 本组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及介入治疗分析

1.3 临床资料讨论

1.3.1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

1.3.2 颅内动脉瘤的分类

1.3.3 本组一般临床资料评价

1.3.4 动脉瘤的影像学分析

1.3.5 动脉瘤栓塞治疗资料分析与四倍数公式

1.3.6 与栓塞相关并发症

1.4 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SA影像资料分析评估颅内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2.1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瘤腔内血流

2.2.2 栓塞效果

2.2.3 典型病例

2.3 讨论

2.3.1 血液的流体力学与动脉瘤的形成、增大浅解

2.3.2 研究结果探讨

2.3.3 对动脉瘤内弹簧圈被压缩的思考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

3.1 栓入材料

3.1.1 临床资料回顾

3.1.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材料分析

3.2 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3.2.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适应证

3.2.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禁忌证

3.2.3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的技术要点

3.3 载瘤动脉—瘤颈重塑技术

3.3.1 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Remodeling技术(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简介

3.3.2 Neuroform+Coils技术简介

3.3.3 球囊辅助Onyx栓塞技术

3.3.4 带膜支架载瘤动脉重塑技术

3.4 总结

3.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01-06

参考文献

  • [1].颅内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的随访研究[D]. 汪求精.第一军医大学2005
  • [2].血管平滑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D]. 伍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 [3].血管生成素与流体切应力在人颅内动脉瘤形成与破裂中的作用机制[D]. 刘翼.四川大学2007
  • [4].颅内动脉瘤致病基因筛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D]. 葛明旭.山东大学2007
  • [5].计算流体力学结合病理学对颅内动脉瘤生长及破裂机制的研究[D]. 王文鑫.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
  • [6].基于患者特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万子昂.浙江大学2015
  • [7].不同手术方式对颅内动脉瘤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D]. 张晓冬.重庆医科大学2011
  • [8].颅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 陈军.第二军医大学2009
  • [9].特殊部位及类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D]. 赖凌峰.南方医科大学2017
  • [10].颅颈动脉植入支架后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PIV实验研究[D]. 邱晓宁.上海交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D]. 段传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2
  • [2].颅内常见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研究及动脉瘤微弹簧栓塞预测程序的研制[D]. 黄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 [3].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 辛涛.第二军医大学2005
  • [4].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郭予大.四川大学2005
  • [5].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临床应用研究[D]. 方兵.第一军医大学2005
  • [6].颅内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的随访研究[D]. 汪求精.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后影像变化及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调查[D]. 邓剑平.第四军医大学2006
  • [8].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 [9].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 顾宇翔.复旦大学2005
  • [10].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赵瑞.第二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