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1.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许心如教授出生于1924年12月,籍贯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其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在五十年代响应我党“西医学中医,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思想号召,于1959年至1961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系统学习祖国传统医学近三年。许心如教授为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后最早系统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专家。1962年结业后至今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退休后继续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及师带徒工作,迄今行医近六十年。许心如教授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许心如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曾祖父常常亲自采药给患者使用,外祖父姜子楣和舅舅姜嶽甫,是当时江浙一带的名医,曾师从孟河费伯雄。母亲姜毓清也常侍诊于外祖父左右,耳濡目染,亦得其要旨。继承和发扬了费伯雄“醇正”、“缓和”的医学思想。许心如教授从小就接受家族前辈的熏陶。许心如教授勤奋好学,因为工作关系,曾广泛向当时的姚正平、关幼波、王为兰、王鸿士、王大经等名老中医吸取经验,最终创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的方法治疗胸痹的理论体系,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临床疗效获得肯定。同期,在国内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先河,研制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运用于临床。许心如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将各位名家的理论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继承和研究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心如教授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同时,在家学渊源影响下许心如教授非常注重遣方用药的平和配伍,讲求对患者气血的调整,使气血平稳调和,很少使用毒性很大的药物。胸痹、心痛属现代医学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属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当今社会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北京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排各种疾病之首。许心如教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形成了诊疗胸痹(冠心病)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思路。本研究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如实采集、原始保存、系统整理为原则,分析研究许心如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对于胸痹(冠心病)治疗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思辨特点等,最终总结出许心如教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冠心病)的思路、方法及经验。同时,总结出许心如教授在心衰病、眩晕、心悸、不寐、心肌桥等病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学术成就和经验。从而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开展对许心如教授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工作,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学习、掌握许心如教授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服务于更多患者。2.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2.1胸痹心痛病(冠心病)许心如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在国内较早提出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的思想,在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观察工作,疗效显著,并逐步发展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三参通脉合剂由生黄芪、太子参、玄参、丹参、赤芍、白芍、娑罗子、延胡索、柴胡等组成,取用标本兼顾之法,治以益气滋阴养血,理气活血化瘀,把扶正和驱邪有机地结合起来,配伍合理,取得明显疗效。2.2心衰病(心力衰竭)以往各方名医和专家大多采取益气温阳利水的方法治疗心衰病,许心如教授通过对心衰病(心力衰竭)竭患者的长期临床实践,又在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泻肺利水治疗心衰病(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许心如教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气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许心如教授根据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病机,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以《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组成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加生脉散,血瘀水停加赤芍、水红花子等。泻肺利水法主要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等标急之证。许心如教授在心衰合剂的基础上又研制了强心栓,创造性地开发了中药栓剂治疗心力衰竭,是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在制剂方面的又一创造性的工作。2.3眩晕病许心如教授认为从传统医学角度讲,眩晕就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眩晕,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美尼尔综合征、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从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上,主要根据其症状及舌脉,辨证施治。对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可以酌情参合辨病治疗。2.4心悸病许心如教授认为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如骤遇惊恐,忧思恼怒等。疾病特性多为阵发性,病情轻,实证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神受损,无精神等因素就可发生,常为持续性,不能自控。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临证时,心悸患者应重点看脉律是否整齐,心率是快还是慢,以指导辨证。心悸分虚实,虚证多为气阴亏虚,心阳不振;实证多见瘀血阻滞等。2.5不寐许心如教授认为,不寐是患者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要症状,或多梦的疾病。不寐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多为情绪易于波动、肝失条达、饮食不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耗伤气血、心脾两虚。治疗以调和气血,补益脾肾,清心安神为主。2.6心肌桥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该段冠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可现代医学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及心肌桥处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或创伤较大。祖国传统医学没有关于“心肌桥”的任何记载,但目前就诊患者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许心如教授根据发病特点,把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是中医所说的“筋经不舒,经脉拘挛”之证,故使用养血柔筋、舒缓经脉的方法可以减轻冠状动脉被压迫的情况,从而控制症状。2.7汗证许心如教授认为,汗证大部分以阴虚阳亢多见,阴不敛阳。男女均有潮热、汗出,要治疗要从调节阴阳,平肝养阴,治疗多用平肝养阴治疗;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可以造成心血不足、心气亏虚,故加益气养血活血之品,气虚者重在补气。动则汗出者不一定都是气虚,热邪内蒸也可以自汗出,气虚以活动后汗出为主。肾气虚者多伴腰膝酸软,腰以下汗多,应补肾气,固肾精。肺气虚者多上身汗多,易感冒。口干、口渴、大汗出者,面赤,饮水多者,是热邪内蒸,重在清气分热为主,灼加养阴之品以防伤阴。3.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通过对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对照分组,服用三参通脉合剂组和西药组,三参通脉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主症、兼症总积分均较疗前显著减少,结果表明患者胸闷、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使用硝酸甘油、心悸、乏力等主、次症状均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许心如教授创立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使用三参通脉合剂辨证治疗胸痹(冠心病)疗效肯定。目的:观察三参通脉合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参通脉组58例、西药组52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三参通脉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参通脉合剂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三参通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临床疗效方面,其中显效40例(占总数68.96%),有效者18例(占31.03%),总有效率100%,与西药治疗组相比能减轻患者症状及中医兼证(P<0.05)。结论:三参通脉合剂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论文目录

  • 一、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1. 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2. 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3. 许心如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二) 英文摘要
  • 二、综述
  • (一) 许心如学术思想渊源
  • 1. 国医—许心如教授
  • 2. 理论起源
  • 3. 理论思想形成
  • (二) 许心如教授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三、许心如教授其他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
  • (一) 心衰病临床诊疗的成就和经验
  • (二) 眩晕治疗经验
  • (三) 心悸的临床治疗经验
  • (四) 不寐的临床治疗经验
  • (五) 心肌桥的中医治疗经验
  • (六) 汗证的中医治疗经验
  • (七) 总结
  • 四、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英文缩略语
  • (四) 文献综述
  • 1. 冠心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 2. 冠心病西医治疗进展
  • 3.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五) 前言
  • (六)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七) 讨论
  • 1. 理论与临床
  • 2. 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五、致谢
  • 六、继承人简介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