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寻找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利用模式的研究,总结归纳出四种主要的利用模式,即常规农林,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生态旅游。利用专家调查问卷和频度法确定各个模式的影响因子,分别提出四种利用模式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农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指标数量得到了控制,指标易于获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典型地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评价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安家沟流域常规农林得分6.0715、西川科技示范园综合得分7.2267、定西马铃薯特色农业得分7.6364、田家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得分6.7955,结果均能基本符合地区的发展状况。实证研究表明,构建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评价模型能有效的评价该区域小流域和县域农业发展水平和趋势,对黄土高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做出科学的组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2 现有开发利用模式的总结分析
  • 2.1 常规农林业模式
  • 2.2 科技示范模式
  • 2.3 特色农业模式
  • 2.4 生态旅游模式
  • 3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依据
  • 3.1 评价原则
  • 3.1.1 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 3.1.2 层次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
  • 3.1.3 代表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 3.1.4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 3.1.5 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 3.2 评价目标
  • 3.3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方法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3.2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 3.3.3 层次分析法(AHP)的技术框架
  • 3.3.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3.5 一致性检验
  • 4 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常规农林业利用模式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筛选
  • 4.1.2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析
  • 4.2 科技示范利用模式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筛选
  • 4.2.2 主要评价指标解析
  • 4.3 特色农业利用模式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筛选
  • 4.3.2 主要评价指标解析
  • 4.4 生态旅游利用模式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筛选
  • 4.4.2 主要评价指标解析
  • 4.5 四种指标体系的异同
  • 4.5.1 指标的相同点
  • 4.5.2 指标的不同点
  • 5 典型地区评价
  • 5.1 常规农林业利用模式--安家沟流域
  • 5.1.1 安家沟流域地区概况
  •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2 科技示范综合利用模式--定西西川旱地高效农业科技园
  • 5.2.1 典型地区概况
  • 5.2.1.1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状况
  • 5.2.1.2 园区的运作状况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特色农业模式--定西马铃薯特色农业
  • 5.3.1 典型地区概况
  • 5.3.1.1 区位自然优势分析
  • 5.3.1.2 产业发展评价及竞争力分析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 生态旅游利用模式--平凉市田家沟流域
  • 5.4.1 田家沟流域概况
  • 5.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 结语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表: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多目标利用模式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 地球 2018(12)
    • [2].鲜果枸杞开发利用模式[J].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4)
    • [3].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 兰台世界 2015(05)
    • [4].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模式[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8)
    • [5].野生酸枣的几种开发利用模式[J]. 落叶果树 2008(05)
    • [6].地热资源特性论述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解析[J]. 环境与发展 2020(01)
    • [7].基于景观视角的昆山城区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初探[J].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7)
    • [8].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6)
    • [9].民间文化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 [10].优质稻米开发利用模式的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11)
    • [11].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模式[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7)
    • [12].沟道水资源的水土保持开发利用模式[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02)
    • [13].图书馆对零次情报价值开发利用模式构建[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11)
    • [14].博卡斯群岛开发利用模式及启示[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05)
    • [15].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16)
    • [16].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01)
    • [17].煤矿区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天然气工业 2008(03)
    • [18].纸坊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06)
    • [19].“互联网+教育”之思考——探析云环境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 中国经贸导刊 2015(32)
    • [20].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分析[J]. 地球 2017(09)
    • [21].菏泽地热供暖开发利用模式前景分析[J]. 山东国土资源 2015(02)
    • [22].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模式与创新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2)
    • [23].广东省率先试行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浅论[J]. 综合运输 2015(10)
    • [24].政府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09(03)
    • [25].雨洪资源在彭阳县农业灌溉方面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1)
    • [26].下辽河三角洲第四系咸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7)
    • [27].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山西建筑 2015(09)
    • [28].美、英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情报 2015(02)
    • [29].泗阳县林地开发基本思路与模式[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24)
    • [30].衡水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节能 2017(10)

    标签:;  ;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