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

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

论文题目: 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病学

作者: 陆士奇

导师: 刘春风

关键词: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间粘附分子,核转录因子,脑损害,蛋白激酶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SAH 患者NF-kB、ICAM-1 及SOD、MDA 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目的:了解SAH 患者在CVS 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NF-kB、sICAM-1、sVCAM-1 及脑脊液SOD、MDA 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符合诊断标准SAH 患者30 例,24h 内被收住院治疗。其临床症状根据Hunt and Hess 记分方法进行分级,出血程度则由CT 扫描按Fisher 分类方法进行评分,破裂动脉瘤的部位经DSA 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按TCD 诊断标准确立, 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120cm/s 定为脑血管痉挛。SAH 组患者在发病后1~3d、5~7d、9~11d 于清晨同一时间段抽静脉血,分别分离获得抗凝血浆,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一抗选用兔抗兔NF-kBp65 亚单位的多克隆抗体。白细胞NF-kB 活性用阳性强度以积分值表示。显微镜下检测,如细胞核内出现棕褐色颗粒,则为阳性细胞,如核空白或弱均匀淡褐色,则为阴性细胞。记数4 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 个细胞,共计400 个细胞,记数阳性细胞率。按细胞核出现棕褐色的多少分为4 级:0 级,细胞核中无颗粒;1 级,颗粒占核面积1/2 以下;2级,颗粒占核面积3/4 以下;3 级,颗粒占核面积大于3/4。其阳性强度以积分值表示,1×1 级阳性率+2×2 级阳性率+3×3 级阳性率=积分值。ICAM-1/VCAM-1 的测定采用ELISA 法检测。SAH 后1、3、5、7、9d 分别留取脑脊液2ml,冰冻保存。MDA 的测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 [2].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星.南京大学2011
  •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D]. 麦麦提力·米吉提.新疆医科大学2015
  • [4].血管壁炎症反应在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中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崔岗.苏州大学2001
  • [5].Raf-1激酶对SAH后脑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健.苏州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力强.河北医科大学2003
  • [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徐宁.吉林大学2004
  • [3].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D]. 王世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于耀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5].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 于涛.苏州大学2005
  • [6].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 冀勇.苏州大学2005
  • [7].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德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8].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
  • [9].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 [10].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 史焕昌.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