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预测肝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中的价值

术后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预测肝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中的价值

一、术后早期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对预测肝切除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魏武[1](2021)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

陈小彬[2](2021)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用于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计算HR及对应的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146例,年龄11.0~67.0(36.6±11.7)岁。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纳入肝泡型包虫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董西华[3](2021)在《S100A6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肝内小叶间胆管。PBC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集中在30-70岁,50岁为发病高峰,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9-10,是女性肝移植最常见的原因。PBC患者常有疲劳和顽固性的全身瘙痒等症状。30%的PBC患者可能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或死亡。随着自身抗体血清学检测的开展,以及我国人民对肝脏健康日益重视,中国可检出PBC患病人数也日渐增多,但我国现今还未进行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而中国香港的调查发现,2015年PBC发病率达到百万分之82.3。PBC的主要病理学特点为外源性物质刺激易感人群的免疫系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形成自身抗体复合物,从而特异性攻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使肝内小胆管逐渐消失,肝内继而发生胆汁淤积,肝脏组织反复再生并逐渐纤维化,肝脏功能最终发生衰竭。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是现今被广泛应用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组数据的国际公共资源库。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已有的芯片数据,可筛选PBC肝组织或胆管上皮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从而寻找PBC发病或治疗的新靶点,而通过实验手段可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梗阻手术,广泛应用于胆汁淤积和肝损伤研究的啮齿类动物模型。以BDL小鼠模型模拟PBC疾病的发生,可动态观察肝脏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损伤,同时验证筛选出的靶基因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肝内胆管上皮细胞(Intrahepatic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i BECs)是肝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机制是研究PBC发病机制的关键。胆汁盐作为“细胞毒素”在肝脏组织中累积,在肝细胞坏死和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ate,GCDC)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系从而模拟PBC患者肝内胆汁淤积的环境,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靶基因在PBC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转录因子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在基因表达调控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靶基因启动子的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并通过体外实验来验证转录因子对靶基因启动子的调控,进而探索PBC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可参与调控细胞内的多种过程。lnc RNAs可作为一种结构组分与基因调控转录因子形成核酸蛋白复合体,同时还可与特定转录因子相结合,改变其在细胞内的定位,从而影响靶基因的转录。患者血浆中lnc RNAs表达水平异常可准确预测疾病的发生或进展。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动物模型验证生物信息学预测的靶基因,同时以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索转录因子对靶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机制,从而对胆汁酸诱导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在PBC发病机制所起的作用做一阐述,并对PBC患者血浆中靶基因作为诊断和分期生物标志物的价值进行评估,为PBC发病机制、疾病监测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研究对象:生物信息学分析包含来自GEO数据库的GSE79850和GSE29776芯片;小鼠模型:6-8周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21只;选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PBC患者145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10名,其中训练集包括80名PBC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验证集包括65名PBC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细胞系: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系。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1)应用Gene Spring软件对GSE79850中PBC患者肝组织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通路富集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并在线进行文献挖掘;对PBC关键基因及其转录因子进行分析;(2)对GSE29776芯片中BDL组与sham组小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3)qRT-PCR法在PB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筛选并验证差异表达基因。2、靶基因在BDL小鼠模型中的验证(1)BDL小鼠模型的建立:实验(BDL)组行胆总管结扎术;假手术(sham)组开腹后游离胆总管随即缝合;分别在术后5天、10天和15天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选取最佳建模时间;(2)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BDL小鼠肝组织中肝内胆管上皮细胞CK19和S100a6蛋白,验证生物信息学的预测。3、S100A6在GCDC处理后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1)GCDC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时间和浓度的筛选:分别用200μM、500μM和1000μM GCDC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分别培养2小时、6小时和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选取统计学差异最大的浓度和培养时间作为后续实验的条件;(2)免疫组化法检测CK19蛋白鉴定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3)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100A6过表达质粒和Smart silencer转染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干扰效率;(4)流式凋亡检测S100A6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5)CCK8法检测S100A6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4、转录因子ESR1对S100A6启动子的调控作用(1)qRT-PCR法检测ESR1对Hi BECs中S100A6 mRNA表达的影响;(2)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录因子ESR1对Hi BECs中S100A6和PDC-E2蛋白表达的影响;(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ESR1对S100A6启动子的调控作用;(4)S100A6干扰质粒转染过表达ESR1的Hi BECs细胞,流式凋亡检测细胞凋亡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5、血浆S100A6和相关lnc RNAs作为生物标志物在PBC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S100A6相关的lnc RNAs;(2)qRT-PCR法检测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S100A6 mRNA和lnc RNAs的相对表达量;(3)ROC曲线评价S100A6和相关lnc RNAs在PBC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PBC患者肝脏组织生物信息学分析(a)对GSE79850中PBC患者与对照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共得到77个DEGs(P<0.05,且FC>2.0),其中包含47个上调DEGs和30个下调DEGs;(b)GO富集分析:所有DEGs均显着富集在生物过程(BPs)。表达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于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应答和细胞因子刺激应答;表达下调DEGs主要富集于免疫防御、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应答;(c)通路分析:表达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A型流感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表达下调DEGs主要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d)选取STRING分析中PPI分数>0.4的数据,获得74个节点和356个蛋白质对;簇分析得到了两个MCODE评分>3的簇;(e)对PPI网络中得分大于10的基因进行文献挖掘,得到27个在细胞活化、先天免疫应答和免疫系统方面富集于先前报道的基因构建共引网络;(f)DEGs中发现在CTD中列出的3个与PBC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CCL5、IL7R和TNFRSF1A;同时分析出5个转录因子并构成转录调控网络。(2)BDL小鼠模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差异基因筛选:在30名PBC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用qRT-PCR法检测差异表达上调基因mRNA,发现S100A6变化最大(t=20.28,P<0.0001)。2、BDL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差异基因的鉴定(1)BDL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大体符合肝纤维化改变;(2)HE染色:BDL组与sham组、健康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相比,汇管区炎性细胞计数显着增多(P<0.05);(3)Masson染色:BDL组小鼠肝组织汇管区周边发生Ι型胶原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肝硬化;sham组小鼠肝组织状况良好,无纤维化出现;(4)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CK19和S100a6蛋白在BDL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均有阳性表达,sham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这两种蛋白仅有微弱表达;3、S100A6促进Hi BECs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1)与NC组相比,S100A6在GCDC处理后Hi BECs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与NC组相比,转染S100A6 Smart silencer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i BECs细胞系中PDC-E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转染S100A6过表达质粒后,Hi BECs细胞系中PDC-E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与NC组相比,转染S100A6 Smart silencer后,CCK8实验结果显示:Hi BECs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升高(P<0.05);转染S100A6过表达质粒之后,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降低(P<0.05);(4)与NC组相比,转染S100A6 Smart Silencer之后,流式凋亡结果显示,Hi BECs细胞凋亡水平显着降低(P<0.05);转染S100A6过表达质粒之后,Hi BECs细胞凋亡水平显着升高(P<0.05);4、转录因子ESR1通过激活S100A6启动子促进Hi BECs凋亡、抑制细胞增殖(1)与NC组相比,ESR1在GCDC处理后Hi BECs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ESR1过表达质粒转染Hi BECs后,细胞中S100A6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ESR1 Smart silencer转染Hi BECs后,细胞中S100A6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3)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 BECs中ESR1过表达或敲减后S100A6、PDC-E2和ESR1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ESR1后,GCDC组与正常组相比,S100A6、PDC-E2和ESR1蛋白表达都上调(P<0.05);GCDC+ESR1-OE组S100A6、PDC-E2和ESR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敲减ESR1后,GCDC组与正常组相比,S100A6、PDC-E2和ESR1蛋白表达都下调(P<0.05);GCDC+ESR1-KD组S100A6、PDC-E2和ESR1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p GL3 basic-S100A6的活性在ESR1过表达组中显着升高,而点突变法构建突变体p GL3 basic-S100A6-Luci在ESR1过表达组无明显改变;(5)S100A6干扰质粒转染过表达ESR1的Hi BECs,与control+si-control组相比,ESR1+si-control组Hi BECs细胞凋亡百分率较对照组和ESR1+S100A6-si组显着升高(P<0.05),细胞增殖水平显着降低(P<0.05);5、S100A6及相关lnc RNAs作为PBC诊断和分期标志物的评估(1)LncRNAs的筛选: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于S100A6相关的lnc RNAs LINC00312、LINC00472和LINC01257;(2)PBC患者血浆中Log10 ESR1和S100A6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367,P=0.001);(3)PBC患者血浆中S100A6 mRNA、log10 LINC00472和LINC1257相对表达量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相对表达显着升高(P<0.0001);LINC00312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01);(4)PBC晚期与健康对照者(P<0.0001)和PBC早期(P<0.0001)相比,S100A6 mRNA表达上调;PBC早期S100A6 mRNA水平高于HCs(P=0.03);与HCs相比,LINC01257在早期和晚期PBC相对表达均上调(P<0.0001)。PBC晚期LINC00312表达水平低于PBC早期和HCs(P=0.01,P<0.0001);同时,LINC00312在早期PBC表达水平低于HCs(P<0.0001);晚期PBC log10 LINC00472的表达水平高于早期PBC(P<0.0001)和HCs(P<0.0001);(5)PBC诊断S100A6、LINC00312、log10 LINC00472、LINC01257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9、0.7292、0.6942、0.7158;对于PBC分期的判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6、0.661、0.839和0.5549;(6)S100A6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log10 LINC00472呈正相关(r=0.683,P<0.0001);血清C-IV水平与log10 LINC00472的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2,P<0.0001);S100A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清C-IV水平呈正相关(r=0.732,P<0.0001);(7)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治疗一年前后这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S100A6 mRNA、log10 LINC00472、LINC01257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值分别为0.0018、0.036和0.0006);与治疗前相比,LINC00312治疗后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07);(8)根据log10 LINC00472 cutoff值(2.33)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分组,PBC患者在L1亚组中,S100A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血清C-IV水平较低(P<0.0001);同时,L1组中LINC01257的相对表达量高于L2亚组(P=0.005);(9)以独立的PBC队列数据构建ROC曲线验证生物标志物预测的PBC诊断和分期的价值。S100A6 mRNA、LINC00312、log10 LINC00472和LINC01257对PB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772、0.755和0.695;log10 LINC00472对PBC分期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结论:1、CCL5、IL7R、TNFRSF1A基因和免疫应答通路以及分子模拟可能在PB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基因和通路可能成为治疗PBC的新靶点;2、S100a6在胆汁淤积小鼠模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表达上调;3、S100A6基因能够促进胆汁淤积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其细胞增殖,在胆汁淤积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4、转录因子ESR1通过激活S100A6启动子促进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细胞增殖;5、ESR1/S100A6信号通路在PBC胆汁淤积肝内胆管细胞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6、PBC患者血浆中S100A6 mRNA、LINC00312、LINC00472和LINC01257可作为PBC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LINC00472可作为PBC分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王才彬[4](2021)在《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HBeAg状态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中HBe Ag状态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20年7月首次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HCC患者共249例,将其分为HBe Ag阳性组(n=77)与HBe Ag阴性组(n=17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ALT、AST、血清总胆红素、INR水平、乙肝病毒DNA载量、手术方式等。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对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进行筛选,对单因素分析评估后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9例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有77例为HBe Ag阳性,172例为HBe Ag阴性。HBe Ag阴性组中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2.2%,HBe Ag阳性组中发生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ost-hepatectomy liver dysfunction,PHLD)的发生率为2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967,P=0.002)。发生PHLD的43例患者中,PHLD-A级25例(10.0%),HBe Ag阳性患者为12例(48.0%);PHLD-B级18例(7.2%),HBe Ag阳性患者为10例(55.6%),PHLD-C级0例(0%)。HBe Ag在PHLD-A级与B级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39,P=0.625)。说明HBe Ag阳性的患者PHLD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患者,但其与PHLD的严重性无显着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与HBe Ag状态为PH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中,HBe Ag阳性的患者PHLD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患者,但其与PHLD的严重性无显着相关性。HBe Ag阳性状态、术前胆红素升高是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甄丽[5](2020)在《肝切除术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术前评估—新型Nomogram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目的肝切除相关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肝切除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相关的危险因素仍不明确。本文旨在观察肝切除术后AKI发病率情况,分析肝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继发AKI的术前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为肝切除术的患者创建一个新型的预测模型,在术前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从术后继发AKI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及如何提高预后情况提供初步的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69名患者,并将其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训练组病例来源于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本中心行肝切除术的2050名患者,测试组病例来源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本中心行肝切除术的719名患者。参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2012年发布的AKI诊断标准评估肝切除术后AKI的发生情况,分析AKI组患者与非AKI组患者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应用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潜在的AKI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05的指标纳入COX回归,应用COX回归分析肝切除术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分析结果运用Nomogram建立肝切除术继发AKI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评估,计算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应用测试组数据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并绘制模型的一致性曲线。结果肝切除术后AKI的发生率为4.80%(133/2769),COX回归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HR=1.594,95%CI=1.252-2.031,P<0.001)、低白蛋白血症(HR=0.652,95%CI=0.464-0.915,P=0.013)、高碱性磷酸酶血症(HR=1.900,95%CI=1.228-2.939,P=0.004)、高谷草转氨酶血症(HR=1.711,95%CI=1.182-2.476,P=0.004)、开腹手术(HR=2.678,95%CI=1.164-6.161,P=0.020)、低肾小球滤过率(HR=0.595,95%CI=0.425-0.832,P=0.002)、术前应用阿司匹林(HR=1.748,95%CI=1.182-2.584,P=0.005)、手术持续时间(HR=1.042,95%CI=1.015-1.070,P=0.002)是AKI发生独立的危险因素。我们将这些指标纳入Nomogram中构建肝切除术继发AKI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764,测试组AUC为0.781,结合各项指标评价该模型准确度较高。针对该模型绘制一致性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AKI发生率与实际AKI发生率吻合度较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低白蛋白血症、高碱性磷酸酶血症、高谷草转氨酶血症、开腹手术、低肾小球滤过率、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手术持续时间是肝切除术后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首次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构建了肝切除术继发AKI的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对肝切除患者AKI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焦智慧[6](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冯莅雯[7](2020)在《胃癌根治术后预后预测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建立》文中认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主要原因。全球各区域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其发病、死亡人数均仅次于肺癌。疾病负担严重,是肿瘤防治的重点。根治性手术是改善胃癌生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早期胃癌比例仍旧很低,多数进展期胃癌即使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存活率仍不容乐观。预测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及进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及早发现高危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与随访方案。目前,存在多种对胃癌术后预后进行预测的方法及标志物被证实有效。但其中多数指标的预测作用仍存在争议,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仅评估单个或少数指标、预测结果不够准确、预测指标存在技术限制而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等。因此,针对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实验室指标,进行多因素探讨,评估具有显着预测价值的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列线图是一种建立在多因素回归分析基础上的概率预测工具,可以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计算出该个体结局事件的预测值。其量化了个体风险,且直观、可视化的特点使预测模型更具可读性,方便临床应用。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胃癌较全面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术前实验室指标,进行胃癌根治术后生存及进展的多因素探讨,筛选出具有预测价值的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供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搜集自2007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1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搜集其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确定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独立预测因素,纳入各自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年龄(>60岁)、浸润深度(pT3-4)、淋巴结转移(pN1-3)、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辅助化疗(无)、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Fibrinogen Ratio,AFR<13.33)、糖链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27 U/mL)是DFS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而pT3-4、pN1-3、组织学低分化、未行辅助化疗、AFR<13.33、CA19-9>27 U/mL可以独立预测不良的CSS(均P≤0.05)。建立联合 AFR 和 CA19-9 的评分(Combined AFR and CA19-9 Prognostic Score,CACPS),定义低AFR(<13.33)和高CA19-9(>27 U/mL)在CACPS中各分配 1分。Cox多因素分析证实CACPS可作为DFS(CACPS 1:HR=2.039,P=0.001;CACPS 2:HR=2.419,P=0.002)和CSS(CACPS 1:HR=2.035,P=0.002;CACPS 2:HR=2.255,P=0.007)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较高的CACPS提示较差的DFS与CSS(均P<0.001)。分别建立预测胃癌根治术后DFS、CSS的列线图模型,其与TNM分期相比(DFS:C-index=0.692,95%CI 0.650-0.734;CSS:C-index=0.720,95%CI 0.675-0.76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DFS:C-index=0.743,95%CI 0.698-0.788;CSS:C-index=0.766,95%CI 0.718-0.814)。结论1.对于R0切除后的胃癌,CACPS是较准确的独立预后因素。2.基于CACPS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列线图可以经济方便地预测DFS及CSS。

刘良[8](2020)在《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肝活检确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观察甲状腺相关激素、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肝脏不同病理分组中的差异,并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NLR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同时分析TSH、NLR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对包含TSH和NLR等检测指标的方程预测模型进行探索。【方法】把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肝脏病理活检确诊的NAFL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基于NAFLD肝脏炎症活动性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NASH组和非NASH组、无/轻度纤维化组(F0-1)和显着性纤维化组(F2-4),分别比较甲状腺相关激素、NLR在NASH组和非NASH组,以及纤维化分期F0-1和F2-4组之间的差异,为排除性别对TSH水平差异的影响,我们基于性别分组进行了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探讨了TSH、NLR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我们通过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了TSH、NLR对NASH及纤维化的预测效能,同时在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构建了NASH及纤维化的方程预测模型,并使用ROC曲线对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和Graph Pad Prism 6统计软件,根据不同资料特征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χ2检验来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和计算Youden指数来评估TSH、NLR及建立的预测模型对NAFLD疾病进展的预测效能。【结果】1.在NAFLD中,NASH组的TSH、NLR明显高于非NASH组,两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此外,在基于不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TSH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NAFLD中,显着性纤维化组(F2-4)的TSH、NLR水平明显高于无/轻度肝纤维化组(F0-1)(均P<0.05),而FT3、FT4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此外,在基于不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TSH在两组之间仍然具有显着差异(均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H水平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细胞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NAFLD活动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同时,NLR值分别和年龄、肝细胞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NAS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均P<0.05)。4.单个的TSH、NLR指标对NASH及纤维化程度的预测能力有限,在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建立方程模型后,该模型对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效能显着提高,NASH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77-0.90),当该方程取诊断界值0.49,其预测NASH发生的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77%;纤维化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71-0.87),当该方程取诊断界值0.56,其预测纤维化分期F2-F4的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73%。【结论】1.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清TSH水平及NLR与NAFLD疾病严重性密切相关,提示这种简单且易获取的实验室指标可能会被纳入未来的无创诊断评分模型中用来对NASH发生及纤维化程度的预测。2.我们将TSH、NLR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构建方程预测模型后,其诊断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效能明显提高,因其具有非侵入性、方便性及可重复性,故可用于NAFLD患者疾病严重性的筛查。

姚自力[9](2020)在《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搜集并整理我院首次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肝细胞肝癌(H 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全面分析HBV和HC 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治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选取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诊断标准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的住院患者。统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史、家族史。临床资料包括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检查资。其他资料包括: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抗病毒具体用药、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BCLC分期等。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果]1.人口统计学特点,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34例(占87.89%),女性46例(占12.11%),男女比例7.26:1。年龄分布情况:总体年龄分布在18-85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30例(占7.89%);40岁至49岁110例(占28.95%);50岁至59岁148例(占38.95%);60岁至69岁63例(占16.58%);70岁以上29例(占7.63%)。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以下107例(占28.16%),初中159例(占41.84%),高中57例(占15.00%),大专及以上57例(占15.00%)。职业分布:农民194例(占51.05%),公司职员58例(占15.26%),公务员9例(占2.37%),退休人员54例(占14.21%),无业人员20例(占5.26%),其他职业45例(占11.85%)。个人史:有长期饮酒史126例(占33.16%),有长期吸烟史138例(占36.32%)。家族史: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85例(占22.37%)。男女HCC发病年龄比较:334例男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49±10.78岁,中位年龄52岁。46例女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20±7.89岁,中位年龄58岁。两组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提示,男、女在HCC发病年龄(t=-3.45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特征,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HBV相关HCC共计328例,HCV相关HCC共计52例。HBV相关HCC组(328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278例(占84.76%),有糖尿病病史34例(占10.37%);HCV相关HCC组(52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42例(占80.77%),有糖尿病病史13例(占25.00%)。两组HCC患者之间,在合并肝硬化病史方面(χ2=0.537,P=0.46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合并糖尿病病史方面(χ2=8.869,P=0.0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有:腹部隐痛不适187例(占49.21%),腹胀119例(占31.32%),无症状81例(占21.32%),乏力72例(占18.95%),纳差63例(占16.58%),肤黄、眼黄、尿黄41例(占10.79%),呕血黑便10例(占2.63%),体重下降8例(占2.11%)等。4.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情况如下:Child-pughA 级 159 例(占 41.84%),Child-pughB 级 145 例(占38.16%),Child-pugh C 级 76 例(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139例(占42.38%)、123例(占37.50%)、66例(占20.12%);52例HCV相关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20 例(占 3 8.46%)、22 例(占 42.31%)、10 例(占 19.23%)。两组 HCC 患者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上(χ2=0.454,P=0.79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癌BCLC分期情况:0期 4 例(占 1.05%),A 期 91 例(占 23.95%),B 期 79 例(占 20.79%),C期 130例(占34.21%),D 期76(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4例(占1.22%)、74例(占22.56%)、66例(占 20.12%)、118例(占 35.98%)、66 例(占 20.12%);52例HCV相关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0期0例(占0.00%)、A期 17 例(占 32.69%)、B期 13 例(占 25.00%)、C期 12例(占23.08%)、D期10例(占19.23%)。基于0期病例数较少,将其纳入A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CC患者在肝癌BCLC分期上(χ2=4.140,P= 0.24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380例HCC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布:AFP<20μg 71例(占18.68%);20μg≤AFP<400μg 109 例(占 28.68%);400μg5≤AFP<1000μg 115 例(占 30.26%);AFP≥1000μg 85例(占22.38%)。抗病毒治疗与血清AFP水平相关性分析:HB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4.127,P=0.248)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5.545,P=0.1142)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FP水平与影像学特征及BCLC分期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AFP水平升高与与肿瘤数目(rs=0.080,P=0.119)、肝外转移(rs=0.098,P=0.057)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肿瘤最大直径(rs=0.193,P=0.000)、PVTT形成(rs=0.232,P=0.000)、肝癌 BCLC 分期(rs=0.121,P=0.018)呈正相关(均P<0.05)。6.HBV相关HCC患者中,HBeAg 阳性患者共计84例(占25.61%),HBeAg阴性患者共计244例(占74.39%)。52例HCV相关HCC中有明确HCV基因分型资料的病例共17例。其中1b型6例(占35.29%),2a型3例(占17.65%),3a 型1 例(占 5.88%),3b 型 7 例(占 41.18%)。7.328例HBV相关HCC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1 18例,其中接受单用NAs抗病毒治疗102例(LAM14例、ADV21例、LDT4例、ETV46例、LAM联合ADV11例、TDF4例);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1例(占0.85%);单用Peg-IFNα抗病毒治疗10例(占8.47%);Peg-IFNα联合NAs抗病毒治疗5例(占4.2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210例,设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APTT(Z=-1.417,P=0.156)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ALB(Z=-4.469,P=0.000)、ALT(Z=-3.113,P=0.002)、AST(Z=-5.834,P=0.000)、ALP(Z=-4.651,P=0.000)、TBIL(Z=-3.706,P=0.000)、γ-GGT(Z=-5.954,P=0.000)、PT(Z=-3.479,P=0.00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肿瘤数目(χ2=24.939,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42.081,P=0.000)、门静脉癌栓形成(χ2=31.221,P=0.000)、肝外转移(χ2=10.474,P=0.001)、肝脏储备功能 Child-pugh 分级评分(χ2=25.381,P=0.000)、肝癌 BCLC 分期(χ2=62.282,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8.52例HCV相关HCC患者中,既往曾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3例作为抗病毒治疗组,其中DAA治疗11例(索磷布韦7例,索磷布韦联合达卡他韦2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2例),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9例。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ALB(t=2.970,P=0.005)、ALT(Z=-3.013,P=0.003)、AST(Z=-3.012,P=0.003)、ALP(Z=-2.036,P=0.042)、PT(t=-2.071,P=0.044)、APTT(Z=-2.392,P=0.02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TB(Z=-0.369,P=0.712)、y-GGT(Z=-0.765,P=0.444)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在肿瘤数目(χ2=6.766,P=0.034)、PVTT形成(χ2=4.388,P=0.036)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肿瘤最大直径(χ2=3.106,P=0.212),肝外转移(χ2=0.126,P=0.71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资料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6.024,P=0.049)、肝癌BCLC分期(χ2=8.704,P=0.03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9.HBV相关HCC患者影像学表现有肝外转移共计61例(占18.60%),无肝外转移共计267例(占81.40%)。两组患者在饮酒史(χ2=5.775,P=0.016)、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12.249,P=0.020)、肿瘤数目(χ2=34.652,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18.366,P=0.000)、门静脉侵犯(χ2=35.579,P=0.000)、抗病毒治疗(χ2=10.474,P=0.000)、HBV-DNA(χ2=18.775,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纳入二元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数目(OR=2.082,95%CI:1.326~3.270,P=0.001),门静脉侵犯(OR=2.447,95%CI:1.084~5.524,P=0.031)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就肿瘤数目、门静脉侵犯,两组患者资料再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AUC=0.713,95%CI:0.645~0.782,P=0.000),门静脉侵犯(AUC=0.707,95%CI:0.638~0.779,P=0.000)能显着预测HCC肝外转移的发生。10.以HCC介入治疗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辅助治疗病例共计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一直单纯接受NAs抗病毒治疗,HCC介入治疗术后继续NAs抗病毒治疗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一例联合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15例HBV相关HCC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随访终点观察组HCC复发共计2例(占28.57%),对照组HCC复发共计6例(占75.00%)。观察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49.43个月[95%CI(32.34,66.5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20.38个月[95%CI(15.88,24.87)个月]。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25)。[结论]1.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以中年男性患者群体居多,40-59岁的人群属于高发病群体;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显着流行;女性在更年期后HCC风险会增加。此外,HCV相关HCC中合并糖尿病几率显着高于HBV相关HCC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腹痛腹胀、乏力、纳差、肤黄、眼黄、尿黄、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2.血清AFP水平升高与更大的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形成、更晚期的肝癌BCLC分期呈显着正相关性。3.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HCC时表现出更好的预后状况。4.门静脉侵犯和肝内肿瘤多发,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HBV相关HCC介入术后的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赵培吉[10](2019)在《肝切除术后血浆VEGF和5-HT水平对预测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部分切除术后血浆VEGF和5-HT水平动态变化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0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依据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发布的标准分为大范围切除术组(37例)和小范围切除术组(13例),回顾性调取术前和术后第1、2、5及7天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资料。围术期不同时间采集外周血标本并通过Elisa技术检测VEGF、5-HT水平,根据“50-50标准”判定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PHLF)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ROC)分析术后第1天VEGF及5-HT水平对PHLF的预测价值。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进行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的差异性采用卡方(χ2)检验法,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术后5-HT和VEGF中位数水平在大范围切除术组较小范围切除术组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PHLF组患者5-HT中位数水平于术后各观察点均较非PHLF组升高,而术后第5天PHLF组VEGF中位数水平相对非PHLF组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5-HT水平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0(95%CI:0.660.93),p=0.0042,而VEGF水平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0.52(95%CI:0.300.73)。结论:VEGF和5-HT参与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并起到正性调节作用,其水平随切除范围的增大而增加。术后第1天血浆5-HT水平可为预测PHLF提供较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术后早期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对预测肝切除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早期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对预测肝切除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分析方法
        2.3.1 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的计算
        2.3.2 临床病理特征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SII最佳临界值的确定
    3.3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
    3.5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单因素回归分析
    3.6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A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S100A6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胆管上皮细胞靶基因蛋白表达验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PBC患者及健康对照
        2.2.2 BDL小鼠模型
        2.3 方法
        2.3.1 PBC患者肝脏组织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BDL小鼠模型胆管上皮细胞差异基因的筛选
        2.3.3 BDL小鼠模型的建立
        2.3.4 小鼠肝组织HE和Masson染色
        2.3.5 小鼠肝内胆管细胞免疫荧光双标记
        2.3.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BC患者肝脏组织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PBC患者肝脏组织差异基因的鉴定
        3.1.2 GO富集分析
        3.1.3 通路分析
        3.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1.5 PBC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分析
        3.2 胆汁淤积小鼠模型胆管上皮细胞差异基因筛选
        3.3 BDL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差异基因的鉴定
        3.3.1 BDL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大体改变
        3.3.2 BDL小鼠肝脏HE染色
        3.3.3 BDL小鼠肝脏Masson染色
        3.3.4 BDL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双标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ESR1/S100A6信号促进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方法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逆转录扩增及荧光实时定量PCR
        2.3.3 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2.3.4 GCDC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时间和浓度筛选
        2.3.5 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鉴定
        2.3.6 细胞总RNA提取
        2.3.7 质粒抽提
        2.3.8 细胞转染
        2.3.9 构建pGL3 basic-S100A6启动子质粒和突变体
        2.3.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3.11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定量(BCA法)
        2.3.12 Western Blotting
        2.3.13 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
        2.3.1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2.3.1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GCDC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时间和浓度筛选
        3.2 免疫组化法鉴定人胆管上皮细胞
        3.3 S100A6对人胆管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3.3.1 S100A6在人肝内胆管细胞中表达分析
        3.3.2 S100A6在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系中干扰效率分析
        3.3.3 S100A6对PBC凋亡小体中PDC-E2蛋白表达的影响
        3.3.4 S100A6抑制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殖
        3.3.5 S100A6促进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
        3.4 转录因子ESR1 与S100A6启动子相互作用的验证
        3.4.1 转录因子ESR1在HiBECs中干扰效率分析
        3.4.2 转录因子ESR1对HiBECs中S100A6和PDC-E2表达的影响
        3.4.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转录因子ESR1对S100A6启动子激活作用
        3.5 转录因子ESR1通过激活S100A6启动子促进HIBECS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血浆S100A6及其相关lncRNAs作为PBC诊断和分期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
        2.2.1 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
        2.2.2 细胞系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血浆S100A6和lncRNAs作为PBC诊断和分期生物标志物的实验设计
        2.3.3 逆转录扩增及荧光实时定量PCR
        2.3.4 细胞总RNA提取
        2.3.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3.2 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S100A6MRNA和LNCRNAS的差异表达
        3.3 PBC不同分期血浆S100A6MRNA和LNCRNAS表达水平的比较分析
        3.4 PBC患者血浆S100A6和LNCRNAS的诊断及分期价值
        3.5 血浆S100A6和LNCRNAS与临床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治疗前后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
        3.7 PBC患者LINC00472高低水平组差异比较
        3.8 血浆S100A6和LNCRNAS诊断和分期价值的验证
        3.9 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中ESR1 MRNA相对表达水平
        3.9.1 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ESR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
        3.9.2 PBC患者血浆中ESR1 mRNA与S100A6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3.10 S100A6和LNCRNAS在HIBECS中表达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HBeAg状态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情况
    3.3 PHLD的发生与HBeAg之间的相关性
    3.4 PHLD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肝切除术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术前评估—新型Nomogram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观察终点
    3.临床资料收集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KI发生率
    2.术前临床资料AKI组与非AKI组的组间比较
    3.单因素分析
    4.多因素分析
    5.Nomogram模型构建及验证
讨论
    1.肝切除术后继发急性肾损伤研究的重要性
    2.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发展历程
    3.肝切除术后继发AKI的危险因素
    4.Nomogram预测模型
    5.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切除术继发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的概念及进展
    肝切除术继发AKI的病理生理机制
    肝切除术继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AKI的生物标记物
    肝切除术后AKI预防关键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6)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胃癌根治术后预后预测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甲状腺相关激素、NLR与 NASH及肝纤维化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1.1.3 病理检查资料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特征
        1.2.2 NASH与非NASH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比较
        1.2.3 无/轻度纤维化组与显着性纤维化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1.2.4 血清TSH水平及NLR值在NASH及纤维化分期上的差异
        1.2.5 TSH、NLR与临床常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甲状腺相关激素与NASH
        1.3.2 甲状腺相关激素与纤维化
        1.3.3 NLR与 NAFLD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4 小结
二、TSH及 NLR对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2.1.3 病理检查资料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TSH及 NLR对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价值
        2.2.2 NASH及显着性纤维化的预测模型建立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相关激素及NLR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一 380例HBV和HCV相关HCV相关HCC回顾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研究一讨论
    1.4 结论
2. 研究二 HBV相关HCC介入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5 研究二讨论
    2.6 结论
3.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和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肝切除术后血浆VEGF和5-HT水平对预测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5-HT与VEGF在肝切除术后所致肝再生的变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四、术后早期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对预测肝切除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高危因素分析[D]. 魏武.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D]. 陈小彬. 青海大学, 2021(01)
  • [3]S100A6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D]. 董西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伴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癌HBeAg状态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相关性的研究[D]. 王才彬.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肝切除术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术前评估—新型Nomogram预测模型[D]. 甄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6]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胃癌根治术后预后预测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建立[D]. 冯莅雯. 郑州大学, 2020(02)
  • [8]血清TSH和NLR在NAFLD中的临床价值[D]. 刘良.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姚自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肝切除术后血浆VEGF和5-HT水平对预测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D]. 赵培吉.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术后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预测肝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