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线虫一例报告

眼内线虫一例报告

一、眼内眼线虫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祺,阮卫,王笑笑,陈华良,叶亚君,赵明,姚立农[1](2021)在《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诊断与病原学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患者进行诊断与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眼科手术取出的线虫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者手术中取出的虫体,肉眼及镜检观察无法判断虫种;虫体DNA经PCR扩增,产物序列与罗阿丝虫(GenBank登录号DQ995497.1)的ITS1基因相似性为100%。患者外周血中查见微丝蚴,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片段序列与罗阿丝虫(Gen Bank登录号:DQ995497.1)ITS1的相似性为100%。血清丝虫IgG4抗体检测呈弱阳性。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患者确诊为输入性罗阿丝虫病例。

顾美娟,刘新华[2](2021)在《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学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

王小溪[3](2020)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免疫应答对血液系统肿瘤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流行病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2.3至2.5亿人罹患血吸虫病,受血吸虫感染威胁的人数约有7.79亿。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其生活史、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病理特征均比较复杂,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在虫卵肉芽肿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初始CD4+T细胞分化增殖为Th1、Th2、Th17、Treg等细胞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参与血吸虫感染和致病过程。寄生虫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复杂,研究认为肝吸虫和恶性疟原虫等分别与肝胆管癌和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相关,而弓形虫、克式锥虫等可以抑制癌症发展。日本血吸虫的主要致病因子为虫卵,其沉积在肝脏可引起肝脏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这些均是原发性肝癌的致癌因子。尽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高流行区70%以上人群感染日本血吸虫,但流行病学调查也未明确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与肝癌相关联。本实验室前期提出假说,即血吸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力,并通过大量体内外实验证实此假说:日本血吸虫的虫卵及其分泌物能显着抑制甚至清除在肺脏和肝脏的多种转移瘤,包括B16细胞转移瘤,并表明这种抗肿瘤作用是依赖于组织巨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包括IL-1β等。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构建了Zs Green1+-L1210-luc+细胞和e GFP+-A20细胞两株分别表达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小鼠血液肿瘤细胞系,建立小鼠血液肿瘤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新鲜分离的日本血吸虫虫卵和小鼠自然感染模型,评估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等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虫卵对淋巴瘤和白血病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首先,我们建立L1210和A20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两个动物模型,初步检测新鲜分离的日本血吸虫虫卵(F-egg)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实验分2组,F-egg组和PBS组(对照组),每组6只小鼠。采用实验室已建立的虫卵分离和处理方法,制备新鲜分离的F-egg,分别在第0、7和14天尾静脉注入小鼠,并在第12天注射肿瘤细胞,每只小鼠2x107个。结果显示,在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中,PBS组和F-egg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1.3±2.9和32.7±2.5天,F-egg组小鼠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11)。在A20淋巴瘤荷瘤小鼠模型中,PBS组和F-egg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7.7±1.7天和36.3±1.6,F-egg组小鼠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18)。2.表达GFP和荧光素酶的Zs Green1+-L1210-luc+和e GFP+-A20细胞系构建:为能计数和观察肿瘤细胞在体内进程中的数量和分布,我们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荧光素酶的2株肿瘤细胞,分别定名为Zs Green1+-L1210-luc+和e GFP+-A20细胞株。(1)Zs Green1+-L1210-luc+细胞株:用含Zs Green1、荧光素酶(Luciferase)编码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L1210细胞系,96h后经流式分选仪分选阳性细胞于体外培养。2个月后使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该细胞仍稳定表达Zs Green1+绿色荧光蛋白,并将荧光素酶底物加入裂解后的细胞经荧光素发光检测仪得Zs Green1+-L1210-luc+细胞数与荧光素OD值呈正相关(R2=0.095,P<0.05),即荧光强度随着OD值增加而增强;再将该细胞株经皮下种植于DBA/2小鼠右侧背部,经活体成像仪检测得生物荧光集中于小鼠右侧背部,荧光强度与肿瘤大小相关。(2)e GFP+-A20细胞系:用含e GFP编码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A20淋巴瘤细胞,72h后使用流式分选仪分选阳性细胞于体外培养,2月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该细胞并显示其e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稳定表达。3.F-egg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作用将Zs Green1+-L1210-luc+淋巴细胞尾静脉注入后,各组小鼠未出现肿瘤末期症状。重复该实验,结果相同,提示该细胞系可能因感染慢病毒,易被小鼠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发生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缓解状况。这样,本实验重点观察F-egg对e GFP+-A20细胞的体内抑制作用,分别在第0、7和14天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F-egg、死虫卵(D-egg)和PBS,并在第12天注射肿瘤细胞,观察结果如下:(1)比较荷瘤小鼠末期实体肿瘤形成情况:PBS组,D-egg组和F-egg组成瘤率分别为100%,83.3%和0%。这样,F-egg组小鼠实体瘤形成率相比于其他两个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00%和83.3%(P<0.001)。(2)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肿瘤细胞比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达e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肿瘤细胞比例,在小鼠外周血中,F-egg组的肿瘤细胞比例为(0.4±0.2)%,比PBS组(9.9±3.6)%和D-egg组(11.9±2.6)%的比例分别减少96.0%和96.6%(P<0.001);在骨髓中,F-egg组的比例为(0.7±0.2)%,比PBS组(3.2±1.9)%和D-egg组(3.6±1.5)%的比例分别减少78.1%和80.6%(P<0.05);在脾脏组织中,F-egg组的肿瘤细胞比例为(1.1±0.2)%,比PBS组(5.4±2.1)%和D-egg组(5.2±2.3)%的比例分别减少79.6%和78.8%(P<0.01)。(3)Ki-67和CD20分子表达水平:采用q PCR检测小鼠骨髓中Ki-67和CD20(分别为细胞增殖和弥漫大B淋巴瘤的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F-egg组Ki-67的表达水平比PBS组和D-egg组分别减少33.0%和37.3%(P<0.001);F-egg组CD20的表达水平比PBS组和D-egg组分别减少77.1%和76.2%(P<0.001);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脾脏,结果显示,F-egg组的CD20面积密度比PBS组和D-egg组分别减少64.3%和74.5%(P<0.001);(4)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实验分为3组,即F-egg、D-egg和PBS组,每组6只。结果显示,F-egg、D-egg和PBS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9.3±4.5)天、(32.8±3.7)天和(31.0±3.2)天,F-egg组小鼠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1)。以上结果表明,F-egg能抑制e GFP+-A20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成瘤及显着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4.日本血吸虫感染抑制e GFP+-A20小鼠淋巴瘤体内生长为了解日本血吸虫自然感染能否产生对血液系统肿瘤的抑制作用,我们建立日本血吸虫自然感染的小鼠模型,并在感染后第40天接种e GFP+-A20肿瘤细胞,在感染后第69天收集样本检测。实验分为4组,即感染+肿瘤组、未感染+肿瘤组、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小鼠,结果如下:(1)比较荷瘤小鼠末期实体肿瘤形成情况:4组小鼠成瘤情况显示,感染+肿瘤组、未感染+肿瘤组、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和全身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100%、0%和0%。这样,与未感染+肿瘤组相比,日本血吸虫感染能完全抑制e GFP+-A20细胞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2)4组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肿瘤细胞比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达e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肿瘤细胞比例,在小鼠外周血中,感染+肿瘤组小鼠的肿瘤细胞比例为(0.4±0.2)%,比未感染+肿瘤组的比例(8.4±6.6)%降低了95.2%(P<0.05);小鼠骨髓中,感染+肿瘤组小鼠的肿瘤细胞比例为(0.5±0.1)%,比未感染+肿瘤组的比例(1.7±0.5)%降低了70.6%(P<0.001);小鼠脾脏中,感染+肿瘤组小鼠的肿瘤细胞比例为(0.5±0.2)%,比未感染+肿瘤组的比例(3.9±1.3)%降低了87.2%(P<0.001)。(3)Ki-67和CD20分子表达水平::在小鼠骨髓中,感染+肿瘤组的Ki-67表达水平比未感染+肿瘤组减少了37.9%(P<0.001);感染+肿瘤组CD20的表达比未感染+肿瘤组减少了92.3%(P<0.001)。以上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的感染能抑制e GFP+-A20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成瘤。5.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为了解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中,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感染小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显示,各亚群细胞在感染过程中均呈显着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着增加。然而,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的CD4+T细胞各亚群变化与其介导抗肿瘤作用的关联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综上所述,本课题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实验表明日本血吸虫虫卵及其感染能显着抑制肺部和肝脏肿瘤的基础上,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免疫应答对血液系统肿瘤的抑制作用。首先本课题建立了表达GFP和荧光素酶的肿瘤细胞株以用于检测其体内的数量和分布,并以此建立小鼠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日本血吸虫虫卵及小鼠自然感染对血液系统肿瘤的作用。本课题结果表明F-egg和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能显着抑制e GFP+-A20小鼠淋巴瘤在体内的生长和成瘤,显着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降低Ki-67和CD20分子的表达。本课题结果丰富了我们对血吸虫感染及其免疫应答与抗血液系统肿瘤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研究阐明日本血吸虫介导的抗血液系统肿瘤的机制、发掘抗肿瘤的效应细胞或分子以及鉴定诱导抗肿瘤作用的虫源分子提供重要基础。

高媛,于芳蕾[4](2019)在《常见眼部寄生虫感染概况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体寄生虫有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种类,其感染可见于全身大部分组织器官,亦可与眼部组织相互作用。寄生虫可寄生在眼球、眼眶软组织及睫毛根部等部位,致盲率较高。眼睛可与外界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且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增多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佩戴人数增加,眼部寄生虫感染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中能寄生于人眼,并导致眼部病变的几种典型寄生虫(棘阿米巴、刚地弓形虫、猪囊尾蚴、曼氏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蠕形螨、蝇蛆、阴虱)进行介绍,并针对其最新病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谢梅,周真,李增清,郭素华,赵慧[5](2019)在《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基因检测等结果,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1岁10个月和1岁3个月、无明确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精神疲倦,2例在外院均误诊治疗。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嗜酸粒细胞> 10%;高通量基因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后病情恢复。结论幼儿广州管圆线虫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容易误诊、病死率高,早期完善头颅影像、脑脊液检查和分子基因测序可明确广州管圆线虫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诊断。阿苯达唑辅以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效果良好。

任一鑫,秦元华,郑莉莉,戴晓冬,崔昱[6](2017)在《1例结膜吸吮线虫病报告及中国流行状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报道1例在中国大连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的7个月大婴儿病例,并对中国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流行状况作以分析。方法查阅1917—2016年文献,统计已报告的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是世界上报道人体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最多的国家,自1917年至2016年,中国已报告的感染病例数达626例,广泛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我们分析了超过400例具有较详细临床数据的中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患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至88岁。男性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0.22%和39.78%。对患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占55.38%;农民占32.27%;工人占4.78%;其余占7.57%。结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加强对结膜吸吮线虫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对防止其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诗敏,李点,王超群[7](2016)在《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报告》文中认为自1917年在北京和福建福州首次发现了结膜吸吮线虫人体病例后,陆续在各个国家均有相关病例的报道,本文就1例典型的结膜吸吮线虫患者进行介绍,以此警示临床眼科医师诊治此类疾病时应结合流行病学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出现误诊。1病案资料李某,女,33岁。因"发现右眼有虫子爬行,伴眼红痒、

何先珍,白淑霞,岳文军,刘梦怡,王金堂[8](2016)在《儿童结膜吸吮线虫感染1例》文中研究指明1病例介绍患儿,女,2岁2个月,因"咳嗽1d,发热伴抽搐1次"入院。患儿于2014年4月4日出现咳嗽,未行特殊处理,下午3点左右突发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向上凝视,口唇发绀,口吐白沫,四肢抖动,无大小便失禁,到当地医院给予安定静推后缓解,抽搐共持续约10 min。病程中无呕吐、腹泻等不适,当时测体温38.0℃,查体时发现右眼结膜有1条白色线状寄生虫,遂用棉签挑出,急将患儿转入我

鲁理[9](2015)在《常见寄生虫病的眼部损害及治疗》文中认为能侵人眼的寄生虫种类较多,分别隶属于原虫、线虫、吸虫、绦虫、医学节肢动物等,已有记载的有25种。侵入眼内的寄生虫均可引起相应的眼寄生虫病。现将临床上较常见的几种由于寄生虫寄生引起的损害及其治疗综述如下。一、弓形虫眼病弓形虫病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损害[1],也可以引起流产、死胎和畸形等优生优育问题。弓形虫包囊可寄生于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包括眼睛和脑[2]。视网膜组织中的包囊复活可导致弓形虫眼

国九英,王斯,马小力,杜峰,郑文琪,葛安兴,安春丽[10](2015)在《Cox1基因鉴定人结膜吸吮线虫病及其感染途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人结膜吸吮线虫病的基因鉴定及其感染途径。方法采集新发现的1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对取自患者眼睛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设计针对结膜吸吮线虫特异的Cox1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结合文献复习对病例的感染途径进行讨论分析。结果临床资料及虫体的形态学观察诊断患者为双眼结膜吸吮线虫重度感染,经Cox1基因鉴定进一步明确诊断。感染途径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一只眼睛存在被接触感染的可能性。结论人结膜吸吮线虫病可以根据病史及虫体的形态学进行诊断,Cox1基因鉴定对于虫种鉴定及流行病学分析有一定意义。其感染途径不能排除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性。

二、眼内眼线虫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内眼线虫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诊断与病原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 方法
        3.1 形态学观察
        3.2 免疫学检测
        3.3 核酸检测
        3.3.1 核酸提取
        3.3.2 PCR扩增
        3.3.3 PCR产物电泳及测序分析
结 果
    1 临床诊治资料
    2 病原体形态学观察
    3 免疫学检测
    4 核酸检测
    5 患者随访
讨 论

(2)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3)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免疫应答对血液系统肿瘤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结果
    一、虫卵对淋巴瘤和白血病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二、表达GFP和荧光素酶的ZsGreen1~+-L1210-luc~+和eGFP~+-A20细胞系构建
    三、F-egg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作用
    四、日本血吸虫感染抑制eGFP~+-A20小鼠淋巴瘤体内生长
    五、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常见眼部寄生虫感染概况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 虫
    1.1 棘阿米巴
    1.2 刚地弓形虫
2 蠕 虫
    2.1 猪囊尾蚴
    2.2 曼氏裂头蚴
    2.3 结膜吸吮线虫
3 节肢动物
    3.1 蠕形螨
    3.2 蝇蛆
    3.3 阴虱
4 小 结

(5)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1.1.1 现病史
        1.1.2 既往史
        1.1.3 个人史
        1.1.4 体格检查
        1.1.5 实验室检查
        1.1.6 辅助检查
        1.1.7影像学检查
        1.1.8 眼科会诊结果
        1.1.9 华大基因检测
        1.1.1 0 诊治与转归
    1.2 病例2
        1.2.1 现病史
        1.2.2 既往史
        1.2.3 个人史
        1.2.4 家族史
        1.2.5 体格检查
        1.2.6 实验室检验
        1.2.7 辅助检查
        1.2.8 影像学检查
        1.2.9 华大基因检测
        1.2.1 0 眼科会诊结果
        1.2.1 1 诊治与转归
2 讨论

(6)1例结膜吸吮线虫病报告及中国流行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虫体鉴定
3 流行现状与分析
    3.1地区分布
    3.2 年龄分布
    3.3性别分布
    3.4职业分布
    3.5 发病季节
    3.6 寄生部位与患者临床症状
        3.6.1寄生部位
        3.6.2临床症状
4 讨论

(7)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资料
2 讨论

(9)常见寄生虫病的眼部损害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弓形虫眼病
二、猪囊尾蚴眼病
三、眼弓首线虫病
四、结膜吸吮线虫眼病
五、曼氏裂头蚴眼病
六、结语

(10)Cox1基因鉴定人结膜吸吮线虫病及其感染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眼内眼线虫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诊断与病原学鉴定[J]. 张家祺,阮卫,王笑笑,陈华良,叶亚君,赵明,姚立农.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1(04)
  • [2]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及文献复习[J]. 顾美娟,刘新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02)
  • [3]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免疫应答对血液系统肿瘤生长的影响[D]. 王小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常见眼部寄生虫感染概况和研究进展[J]. 高媛,于芳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9(08)
  • [5]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谢梅,周真,李增清,郭素华,赵慧.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9(01)
  • [6]1例结膜吸吮线虫病报告及中国流行状况分析[J]. 任一鑫,秦元华,郑莉莉,戴晓冬,崔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7(11)
  • [7]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报告[J]. 王诗敏,李点,王超群. 湖南中医杂志, 2016(10)
  • [8]儿童结膜吸吮线虫感染1例[J]. 何先珍,白淑霞,岳文军,刘梦怡,王金堂.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6(04)
  • [9]常见寄生虫病的眼部损害及治疗[J]. 鲁理.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01)
  • [10]Cox1基因鉴定人结膜吸吮线虫病及其感染途径分析[J]. 国九英,王斯,马小力,杜峰,郑文琪,葛安兴,安春丽. 热带医学杂志, 2015(03)

标签:;  ;  ;  ;  ;  

眼内线虫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