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训的社会学研究 ——话语分析的视角

中国大学校训的社会学研究 ——话语分析的视角

论文摘要

校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特有精神的表征,是学校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本文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中国的大学“校训”为主线,考察了中国266所大学的校训,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校训进行结构分析,揭示出大学场域里“诸神的斗争”,大学在追求学术独立时受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干涉。另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校训的分析,探明大学随着社会的变迁,其办学理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涌现出不同的话语方式。首先,本文考察了校训的起源。在中国古代的文字中,并没有“校训”二字,校训是随着中国近代大学的兴起,结合西方“motto”的舶来与日本“校訓”的引进所产生的。本文对“校训”作如下概念性说明:它承载了一系列的价值观,经过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各行动主体间权力的抗衡与斗争的结果,是为了引导学生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所制定的教育原则。其次,本文分析了校训的措辞、内容以及校训产生的权力场域。第一,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措辞分析,发现尽管中国的大学“校训”有着西方的血统,但是它更多的吸收了中国古代诗词书经的精髓,以及运用了中国汉语语法结构中祈使句的表达,因此在具有强制性的同时,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第二,关于校训的内容分析:(1)在性别方面,早期的中国大学校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倾向于培养“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但是这种差异后来被政治性话语所掩盖,男女都一样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参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2)与性别不同的是,中国大学校训在地域分布方面不存在差异,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在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大一统”政策推行有关。(3)对中国大学发展影响重要的教会大学,其最初的传教宗旨,在经过与社会世俗力量之间的权力斗争之后,逐渐被本土化和世俗化,因此其校训也从引用宗教的教义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注。(4)对特殊学校的分析。重点分析了针对盲、聋哑等特殊群体的“关爱”、“自立”的特征,以及分析了私立学校作为一种特殊学校,它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因此其校训很少与其它校训雷同,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第三,本研究认为,中国大学的校训产生与制定紧跟着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国家意志为主流,但是在这种“表面上有序的状态下充满无限的斗争”,各言说主体:国家领导人,知识分子,以及民间的力量在校训产生的权力场域中各显其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大学校训变迁的研究,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对大学的定位不同而产生的大学功能的变化。(1)在中国古典大学时期,大学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2)在现代化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在不断影响大学的定位及其功能:现代化之初,大学承担救国救民重任,在面临外国列强侵略的时候要具有“自强”精神;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学的政治化倾向使“自由”的追求处于理想状态;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全国的意识形态统一运动深刻影响着大学的独立;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使大学文化趋于高度重复与雷同;新中国成立后,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造试图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涨的“革命”热情,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冲击,使大学日益技术化与世俗化。(3)在网络与全球化时期,各种解构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学校训不断的被“恶搞”,其实质是针对大学办学的世俗化和市场化,提醒我们重新反思大学的崇高使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
  • 五、研究综述
  • 第一部分 校训起源:校训的象征意义
  • 一、校训的起源
  • (一) 中国“校训”辞源的考察
  • (二) 西方“motto”实体的舶来
  • (三) 日本“校训”名称的引进
  • 二、校训的概念
  • 三、校训与大学的关系:象征意义
  • 第二部分 话语分析:校训的构成
  • 一、校训的措辞分析
  • (一) 格言式:意义的号召性
  • (二) 祈使句:言说的强制性
  • 二、校训的内容分析
  • (一) 性别差异
  • (二) 地域因素
  • (三) 教会与世俗差异
  • (四) 特殊学校
  • 三、校训产生的权力场域
  • (一) 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 权力交织与斗争
  • 第三部分 校训变迁:大学的功能变化
  • 一、中国古典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一) 太学
  • (二) 书院
  • 二、“现代化”时期的大学
  • (一) 鸦片战争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清华的“自强”
  • (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与民主”—北大的“自由”
  • (三) 国民政府初期:“三民主义”—蒋介石的“礼义廉耻”
  • (四) 抗日战争时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的“抗大题词”
  • (五)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红与专”—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停课闹革命
  • (七) 改革开放的大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化倾向
  • 三、网络与全球化时期的大学:“恶搞”与“解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0(01)
    • [2].大学校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以武夷学院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 2019(11)
    • [3].“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校训文化传播力提升[J]. 教育观察 2019(36)
    • [4].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04)
    • [5].“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英译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6].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07)
    • [7].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09)
    • [8].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9].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外译策略[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
    • [10].从中外大学校训论教育思想差异[J]. 中国市场 2017(09)
    • [11].论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02)
    • [12].延安大学校训[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大学校训的意义、特点和功能[J]. 老区建设 2017(14)
    • [14].从中外大学校训看中外教育思想差异[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01)
    • [15].大学校训中的文化内涵[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4)
    • [16].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6(06)
    • [17].中西方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及启示[J]. 高教探索 2016(06)
    • [18].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6(08)
    • [19].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2)
    • [20].论大学校训的特征及品牌塑造策略[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21].校园·教育[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2020(05)
    • [22].从清华大学校训英译反观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J]. 知识文库 2020(06)
    • [23].西方大学校训与文化思潮关系探析[J]. 文教资料 2014(18)
    • [24].大学校训文化探析[J]. 文教资料 2016(28)
    • [25].西安大学校训翻译对比研究[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6(01)
    • [26].生命与雾霾的对决[J]. 科学养生 2017(04)
    • [27].润物无声[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7(06)
    • [28].大学校训的味道[J]. 教育 2014(26)
    • [29].浅析大学校训雷同与创新[J]. 学园 2014(24)
    • [30].西安交通大学校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3(11)

    标签:;  ;  ;  

    中国大学校训的社会学研究 ——话语分析的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