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综合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实施综合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一、实施卫生综合改革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林雪珍[3](2020)在《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团结农村力量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的战略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得到显着改善。人均寿命延长,新生儿健康率提升,免疫接种率维持高比例,传统慢性病得到规范管理,传染病报告率维持在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体现了国家推进健康改革的决心和使命。随着各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的完善,表明我国逐渐从疾病预防逐渐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转化,让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以温州市为案例分析,通过调查温州农村地区卫生院的建设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发现当前温州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疾病预防意识不足等等,制约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分析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二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三是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六是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七是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张蓓[4](2020)在《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提供卫生医疗服务,是公益性、综合性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处于我国农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枢环节。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对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中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对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的国家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大影响。邗江地处我国经济社会最活跃地区长三角城市的扬州市,该区是典型的城市新中心城区+近郊城区,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经历了公有制、市场化、重归公益性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卫生医疗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复杂性,可以为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功能的发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探索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方法路径,为邗江农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为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首先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进行界定,并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分析,然后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再对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一、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三大功能。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发挥需要充分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二、新医改下,邗江乡镇卫生院落实政府规定要求、加大基础投入,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邗江卫生院功能发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邗江乡镇卫生院积极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三个功能,为保障邗江农村卫生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照邗江农村居民的使用和政府的需要,邗江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深入、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不全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不到位等问题。四、邗江乡镇卫生院应当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从构建高效政府保障机制、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入手,完善各项功能,走一条高效、满意、科学的发展之路。

毛一晴[5](2020)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剖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机制。以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为指导,识别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主体及产生的动力作用,以此为基础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实现模型。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实现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键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靶点、作用路径与作用方式。以促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为目标,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发展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1)文献研究:对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制度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场域理论进行文献回顾;对稳定协作、乡村卫生协作、乡村一体化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界定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内涵;梳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的政策、报告、文献、资料等,着重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推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价值。(2)现场调查:在湖北省、河南省、重庆市等样本地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部分进行研究;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键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用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动力主体的识别、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辖区居民在促进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影响因素的筛选、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打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情况评价指标筛选;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2)资料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进行所有数据的录入、整理与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人员基本特征因素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现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一致性相关分析,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2)模糊决策实验与实验评估法,采用该方法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3)系统动力学:运用Vensim PLE软件,通过构建各变量间的流位流率系、流率入树模型、极小基模、生成系统流图,梳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路径,构建作用机制模型。(4)典型案例分析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优化。以相同县域内两家乡镇卫生院、相同省份内两个县级市、一个县级市近十年的发展变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1)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动力主体识别与动力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动力主体包括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场域核心位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场域中间位置)与辖区居民(场域边缘位置)。乡镇卫生院动力作用包括能力提升、资源整合、有效管理、观念引导,村卫生室动力作用包括能力改善、服从管理、社会关系,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动力作用包括政策设计、宏观管理、协调指挥、文化倡导,辖区居民通过对服务提供的配合与认可产生动力作用。四种动力主体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产生作用。(2)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乡村两级卫生协作稳定状态处于中等程度的情况较多(65.6%),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协作稳定状态要优于村医(χ2=62.188,P<0.001)。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3个因素可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产生影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层面因素,文化引导、健康知识传播、协作制度的设计与推动,主要作用于组织层面因素服务能力、整体效益、管理水平(服从管理程度)、服务规范、服务配合,关系层面因素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机构协调、医患关系,个体层面因素协作收益、协作成本、利益保障、居民健康;宏观制度压力可直接作用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组织层面因素、关系层面因素、个体层面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12个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键要素(即影响因素)间存在相关关系,包括社会层面因素健康知识传播、社会宏观制度压力,组织层面因素服务能力、整体效益、管理水平、服从管理程度、服务规范,关系层面因素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医患关系,个体层面因素协作收益、居民健康。从定性分析的结果中提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产生影响的关键要素,结果显示12个要素均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产生作用的靶点。(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无法直接作用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而是通过作用靶点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产生影响。服务提供作用于健康知识传播、制度压力、机构整体效益、人员协作收益、居民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5个靶点;服务支持作用于健康知识传播、制度压力、机构管理水平、服务规范与服务能力、村服从管理程度、人员协作收益7个靶点;绩效考核作用于制度压力、机构管理水平、服务规范与整体效益、村服从管理程度、人员协作收益6个靶点;资金管理作用于制度压力、村服从管理程度、机构效益、人员协作收益4个靶点;靶点之间相互影响,且影响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医患关系,因此分别通过8条、24条、129条、40条作用路径,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复杂机制。【结论与建议】结论:目前乡村卫生稳定协作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服务提供、服务支持、绩效考核、资金管理,影响社会、组织、关系、个体四个层面中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关键要素,从而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产生作用。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优化可以促进乡村卫生协作稳定状态的提高与维持。在社会层面,通过健康知识传播,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从而协调居民与卫生人员间关系,与服务项目形成的社会宏观制度压力共同发挥作用;在组织层面,通过增加管理渗透与县级对服务规范监管,提高机构服务能力与整体效益发挥作用;在个体层面,通过保障卫生人员收益发挥作用;在关系层面,通过影响组织与个体层面因素,改善乡村两级人员信任、对县级部门管理制度信任、居民信任的程度,共同产生作用。建议:社会层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制度化”进程,调节卫生人员的制度压力感知;组织层面,以“公共卫生”促“基本医疗”,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计,提高基层机构整体效益与服务能力;关系层面,改善协作关系,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展与基层卫生改革相衔接;个体层面,兼顾供需双方利益,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监管与结果应用。【创新与不足】创新:(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促进农村基层卫生改革为目标,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价值研究的全新视角,弥补了过往研究中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供方价值研究的不足。(2)研究理论的创新。构建涵盖社会、组织、关系、个体的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结合场域理论推断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各个主体的动力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实现模型、动力分析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机制模型。(3)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往的研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研究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本研究分别采用模糊决策实验与实验评估法、Spearman一致性相关分析、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服务提供、服务支持、绩效考核、资金管理四个维度梳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路径。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机制的验证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但典型案例无法代表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数据样本的可获得性限制,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辖区居民促进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较少的样本量难免出现偏倚。研究的机构样本中以实施乡村一体化的样本单位为主,缺乏对未推行乡村一体化的机构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充足。

吴家煌[6](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文中指出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在大量文献资料与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日常工作与一线抗“疫”中的观察,对新医改以来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其做法与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闽侯县在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农村卫生执业环境与激发农村卫生人才积极性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依然面对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不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成长环境较差,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农村卫生人才不善于处理医患关系且在重大传染病面前应对能力低。上述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办法不新,没有充分利用驻地高校与省城资源优势;医学教育由于育人理念、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无法培养出能够满足农村卫生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较低、乡际交流缺失、个体发展意愿不强,显得内生动力不足;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很好发挥助力作用。基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政府、医疗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政府层面,要转变理念,引进人才,保障农村卫生人才权益,利用驻地高校提升培训效果,健全农村卫生人才人事管理,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卫生人才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与传染病应对能力。医学教育层面,要更新育人理念,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进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助力农村卫生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层面,要提升管理水平,开展乡际交流,加强中医学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城市卫生机构层面,则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

林长云[7](2019)在《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场平衡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博弈,怎么样发挥政府卫生资金的社会再分配功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命题。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规模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不同类别机构、不同层级机构间的配置,影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经济运行与事业发展,进而影响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最终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当前,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稳步推进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因素,都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方面,自医改新政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投入政策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异和资金投入差异仍然显着,“看病难、看病贵”仍旧是困扰百姓的难题。因此,准确把握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客观分析探究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及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以及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性的概念、口径、内涵、衡量维度、衡量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界定;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制度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相关理论和影响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本论文对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价;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健康需要、政府卫生支出等方面数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健康需要、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对政府卫生投入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中指数法和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卫生资金地区投入和健康产出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并以基于健康需要的卫生财政投入指数作为因变量,以反映中央地方财权事权责任划分情况;以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的投入力度和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和水平构建自变量指标,创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以地方财权的责任、普惠或扶持性财政资金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对导致空间分布和公平性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促进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提出相关建议,为保证我国政府卫生资金地区分布公平提供决策依据,助力推动我国深化医改进程和健康中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省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30%,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未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大、公平性不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府卫生资金的配置和运行效率,降低了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产出。地区间差异方面,2007年各省份人均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仅为725元,到2017年差距扩大到2046元,而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与最低之差波动起伏,差距由2007年的5.21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6.81个百分点,2013年回落至4.91个百分点,2017年再次增至6.34个百分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地区差异较大问题;空间布局公平性方面,通过集中指数和肯德尔一致性指数分析,不论以哪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政府卫生支出在各地区的配置都是不公平的。通过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回归分析显示,地方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卫生支出比重以及中央财政居民保险补助占中央财政卫生支出比重对财政卫生投入指数有正向作用,可见地方财力水平的提高、“扶持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及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和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改善地区财政卫生资金的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为提高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增强相关财政、医保和消费等政策保障力度;推动建设地区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将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性考核评估纳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绩效考核。

郎杰燕[8](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连东晴[9](2019)在《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福建省农村基层内部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现状,总结和对比几种整合模式,明确整合的效果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主要阻碍,并分析农村基层相关卫生人员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影响因素,针对相关模式及“人”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了解福建省乡镇和乡村一级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具体做法和主要困难并进行归纳;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离散选择实验方法,通过分层抽样分别调查了福建省的福州市、三明市、宁德市和南平市的150位县医院医生和福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的171位乡镇卫生院医生,收集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对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与Mixed Logit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心中各工作属性的货币价值、工作属性水平变动时调查对象的工作选择比例变化情况等。结果:(1)省内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分类:文件指导下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和自主探索的整合模式两大类。(1)文件指导下的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主要有“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县医院派医生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援助(县-乡模式)两种模式。受限于财政补助不到位等原因,“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推进困难,当前仅能实现“二统一”;受限于利益相关程度、乡镇卫生院的水平等因素相关原因,存在部分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流于形式的情况,但切实落实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的情况的,有助于乡镇卫生院相应科室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2)自主探索的整合主要有乡镇卫生院派医生到“医疗空白村”(乡-村模式)和附近村医到“医疗空白村”(村-村模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两种模式。自主探索的整合模式虽然遇到诸如医生积极性和村医执业地点限制等问题和困难,但对于对解决“医疗空白村”村民就医问题能够取得一定成效。(2)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工作偏好及影响其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因素情况:(1)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工作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县医院医生偏好月收入高、有编制、不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培训机会多和职称晋升年限短;乡镇卫生院医生偏好月收入高、有编制、不到“医疗空白村”提供卫生服务、职称晋升年限短和职务优先晋升。(2)调查对象皆偏好收入属性;非经济因素属性中,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最看中的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β=1.9)和编制条件(β=1.7)。(3)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均存在工作偏好异质性,如虽有74%的县医院医生不偏好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但是也有26%的医生正好相反;虽有75%的乡镇卫生院医生不偏好到“医疗空白村”为村民提供服务,但剩下的25%相反。(4)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心中货币价值最高的工作属性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3544.21元/月)和编制(2442.41元/月)。(5)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在工作属性水平变化后工作选择比例变化最高的属性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21.46%)和编制(20.94%)。结论:城镇化进程、村卫生室运营模式和村医后继乏力等原因导致福建省出现较多“医疗空白村”,且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匮乏,卫生人力资源整合存在必要性,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除“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外,其他三种整合模式都有在切实实施,对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生能力和缓解“医疗空白村”问题都起到一定作用。但考虑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及具体形式多样且效果不一的情况,具体实施应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常住人口和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等因素分步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整合模式,同时关注参与者的意愿,尤其是小部分乐于参与的人群。

唐尚锋[10](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二、实施卫生综合改革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卫生综合改革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1.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1.2.1.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2.1.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2.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1.2.2.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2.2.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
    2.1 发展历程
        2.1.1 起步阶段
        2.1.2 快速发展阶段
        2.1.3 改革调整阶段
        2.1.4 全方位服务阶段
    2.2 发展现状
        2.2.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2.2.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温州市卫生事业概况
    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3.2.1 发展萌芽阶段
        3.2.2 平缓发展阶段
        3.2.3 快速发展阶段
    3.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效
        3.3.1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3.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3.4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
        3.4.2 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
        3.4.3 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3.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弱
        3.4.5 公共卫生知识宣传不到位
4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及其启示
    4.1 国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4.1.1 澳大利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4.1.2 美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4.2 国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4.2.1 宁波江北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2.2 德清县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2.3 台州椒江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3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5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5.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5.1.2 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5.1.3 居民健康水平显着提高
    5.1.4 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5.1.5 信息化和人才建设不断加强
6 完善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6.2 提升农村地区健康管理和健康素养
    6.3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机制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6.5 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6.6 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
    6.7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农村卫生医疗工作做法综述
        1.2.3 简要的评论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一般分析
    2.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
        2.1.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历史变迁
        2.1.2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内在要求
        2.1.3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社会要求
        2.1.4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构成
    2.2 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优劣势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3.1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
        3.1.1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历史发展
        3.1.2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现实状态
    3.2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实际情况
        3.2.1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2.2 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2.3 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3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3.3.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
        3.3.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
        3.3.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
    3.4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3.4.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的原因分析
        3.4.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3.4.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
        4.1.1 统筹各方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功能布局
        4.1.2 科学区分乡镇卫生院功能具体任务
        4.1.3 发挥公共财政支撑作用确保乡镇卫生院功能落实
        4.1.4 完善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效率
    4.2 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
        4.2.1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4.2.2 健全与自身功能发挥相适合的管理体系
        4.2.3 构建与自身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体系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乡镇卫生院就医满意度调査表
致谢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收集方法
        1.3.2 资料分析方法
    1.4 论文思路与结构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核心概念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交换理论
        2.1.2 组织制度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场域理论
    2.2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
        2.2.1 内涵界定
        2.2.2 变量归纳
    2.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3.1 发展历程
        2.3.2 内容分析
        2.3.3 价值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动力主体及作用分析
    3.1 动力主体的识别
        3.1.1 识别过程
        3.1.2 识别结果
    3.2 动力主体的作用分析
        3.2.1 乡镇卫生院的动力作用
        3.2.2 村卫生室的动力作用
        3.2.3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动力作用
        3.2.4 辖区居民的动力作用
    3.3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动力分析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实现机制分析
    4.1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现状评价
        4.1.1 样本基本情况
        4.1.2 评价指标
        4.1.3 评价结果
    4.2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4.2.1 乡镇卫生院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4.2.2 村卫生室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4.2.3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保障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4.2.4 辖区居民促进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4.3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1 乡镇卫生院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2 村卫生室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3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保障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4 辖区居民促进稳定协作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4 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实现模型构建
        4.4.1 实现路径梳理
        4.4.2 实现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情况
        5.1.1 调查样本与方法
        5.1.2 运行模式梳理
        5.1.3 运行情况评价
        5.1.4 运行问题挖掘
    5.2 服务项目与乡村卫生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2.1 服务提供与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2.2 服务支持与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2.3 绩效考核与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2.4 资金管理与稳定协作关系分析
    5.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靶点确定
    5.4 本章小结
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机制分析
    6.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机制复杂反馈模型构建
        6.1.1 流位流率系确定
        6.1.2 流位流率入树模型构建
        6.1.3 极小基模构建
        6.1.4 系统结构流图生成
    6.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路径分析
        6.2.1 服务提供作用路径
        6.2.2 服务支持作用路径
        6.2.3 绩效考核作用路径
        6.2.4 资金管理作用路径
    6.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6.4 实证分析
        6.4.1 提出研究假设
        6.4.2 典型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分析
        7.1.2 社会层面的作用机制分析
        7.1.3 组织层面的作用机制分析
        7.1.4 关系层面的作用机制分析
        7.1.5 个体层面的作用机制分析
    7.2 建议
        7.2.1 社会层面:以“制度”代“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化”进程
        7.2.2 组织层面:以“公共卫生”促“基本医疗”,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计
        7.2.3 关系层面:改善协作关系,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展与基层卫生改革相衔接
        7.2.4 个体层面:兼顾供需双方利益,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监管与结果应用
8 研究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与价值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工具

(6)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医改
        2.1.2 农村卫生人才
        2.1.3 人才培养
        2.1.4 培养路径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研究
        2.2.2 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
3 闽侯县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成效
    3.1 闽侯县农村卫生基本情况
        3.1.1 闽侯县基本情况介绍
        3.1.2 闽侯县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情况介绍
        3.1.3 闽侯县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现状
    3.2 闽侯县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举措与成效
        3.2.1 改革先行,持续支持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3.2.2 规划引领,有效改善农村卫生执业环境
        3.2.3 激励为重,调动了农村医务人员积极性
4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不佳
        4.1.1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
        4.1.2 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落后
    4.2 卫生人才城乡分布差距大
    4.3 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较低
        4.3.1 农村卫生机构执业人数不足
        4.3.2 农村卫生人才学历与职称普遍较低
        4.3.3 农村卫生人才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低
        4.3.4 农村卫生机构人才招录不理想
    4.4 农村卫生人才成长条件较差
        4.4.1 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滞后
        4.4.2 村所一体化管理推进难度大
        4.4.3 农村卫生人才待遇保障差
    4.5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佳
        4.5.1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少
        4.5.2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够好
    4.6 农村卫生人才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较低
        4.6.1 农村卫生人才对传染病知识掌握少
        4.6.2 农村卫生人才的防治能力较低
        4.6.3 乡镇卫生院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4.6.4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不足
5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落后于需求的原因
    5.1 政府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重视不够
        5.1.1 农村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5.1.2 缺乏完善的职业保障制度
        5.1.3 人才招聘方式较为粗放
        5.1.4 驻地高校与省城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5.1.5 重大传染病防治常态化投入不够
    5.2 医学教育难以为农村提供优秀卫生人才
        5.2.1 育人理念与农村社会的偏离
        5.2.2 教育内容与农村需求的脱钩
        5.2.3 实践教学与偏远农村的隔阂
    5.3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的内部驱动不足
        5.3.1 管理水平较低
        5.3.2 乡际交流缺失
        5.3.3 个体意愿不强
    5.4 城市卫生机构助力不足
6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6.1 政府行为层面
        6.1.1 充分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6.1.2 改进农村卫生人才招聘工作
        6.1.3 切实维护农村卫生人才利益
        6.1.4 充分利用驻地高校培育人才
        6.1.5 优化农村卫生人才人事管理
        6.1.6 建立健全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6.1.7 助力提升医患矛盾化解能力
        6.1.8 提升农村卫生人才抗疫能力
    6.2 医学教育层面
        6.2.1 树立服务农村社会的育人理念
        6.2.2 打造符合农村需求的教育内容
        6.2.3 开启沉入农村机构的实践教学
        6.2.4 改进医学专业的在校培养模式
        6.2.5 持续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6.3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层面
        6.3.1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6.3.2 合力开展乡际交流
        6.3.3 提升中医临床技能
        6.3.4 加强医患关系经营
        6.3.5 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
    6.4 城市卫生机构层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闽侯县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致谢

(7)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
        1.4.1 框架结构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
        2.1.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概念和口径
        2.1.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分类
    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2.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概念
        2.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维度
        2.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内涵
        2.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衡量指标
    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公平性
        2.3.1 公平的概念
        2.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内涵
        2.3.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维度
        2.3.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指标
    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分析
        2.4.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
        2.4.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2.5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制度理论分析
        2.5.1 制度结构理论
        2.5.2 制度结构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影响模型
        2.5.3 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主要制度因素
第3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
    3.1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策的基本内涵
        3.1.1 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3.1.2 卫生服务供给
        3.1.3 总体政策方面
    3.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政策的演变
        3.2.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2.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2.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2.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3.3 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3.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3.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3.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3.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第4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分布
        4.1.1 经济空间分布
        4.1.2 我国人口形势
        4.1.3 人口空间分布
    4.2 健康需要空间分布情况
        4.2.1 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
        4.2.2 围产儿死亡率
        4.2.3 孕产妇死亡率
    4.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4.3.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总体特征
        4.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区域特征
        4.3.3 2007年以来各地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差距变化
第5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5.1 财政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标准
        5.1.1 基于人口分布的评价
        5.1.2 基于财政收入能力的评价
        5.1.3 基于健康需要的评价
    5.2 健康需要的内涵、指标和评价方法
        5.2.1 健康需要的内涵
        5.2.2 主要评价指标
        5.2.3 综合健康需要指标的测算方法
    5.3 基于集中指数方法的公平性评价
        5.3.1 相对于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公平性
        5.3.2 相对于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公平性
        5.3.3 相对于各地区健康需要的公平性
    5.4 基于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价
        5.4.1 基本原理与方法
        5.4.2 人均政府卫生支出
        5.4.3 人均中央补助地方卫生健康经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及解释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模型构建
    6.4 计量分析及解释
        6.4.1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安排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2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3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水平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促进策略
    7.1 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
        7.1.1 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
        7.1.2 构建耦合的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制度结构
    7.2 加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
        7.2.1 明确界定居民健康公平权利
        7.2.2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责任
        7.2.3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空间分布内容
    7.3 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政策保障
        7.3.1 顶层政策设计和发展规划
        7.3.2 健全完善卫生健康领域财政保障渠道
    7.4 加强地区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监测和信息发布
    7.5 建立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考核机制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地区间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不平衡
        8.1.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8.1.3 制度因素是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8.1.4 推进空间分布公平性是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基本取向
    8.2 研究展望
        8.2.1 构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体系
        8.2.2 加强对制度因素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8.2.3 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来源和类型展开具体的分类评价和研究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简介
致谢

(8)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1.2.2 医疗机构间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及其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3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4.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归纳
        1.4.3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卫生人力资源
        1.5.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5.3 卫生人员
        1.5.4 卫生资源整合
        1.5.5 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整合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对象
        2.2.1 问卷调查对象
        2.2.2 访谈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
        2.3.5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的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3.1.1 福建省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
        3.1.2 福建省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现状
        3.1.3 福建省“医疗空白村”现状
    3.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归纳
        3.2.1 文件指导下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做法
        3.2.2 各地自主探索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做法
    3.3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3.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2 无优惠条件下医生到“医疗空白村”提供服务意愿
        3.3.3 不同优惠政策下的医生工作选择偏好及异质性
        3.3.4 各工作属性货币价值
        3.3.5 工作属性水平变动医生的工作意愿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福建省“医疗空白村”成因分析
        4.1.1 城镇化进程导致部分地区乡村医生就业环境恶劣
        4.1.2 运营模式导致村卫生室难以为继
        4.1.3 后续村医力量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4.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4.2.1 文件指导下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4.2.2 各地自主探索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4.2.3 切实实施的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的对比分析
    4.3 县医院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医生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意愿情况
        4.3.1 调查对象工作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
        4.3.2 调查对象对不同工作属性偏好程度不同
        4.3.3 调查对象对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具有一定的接受度
5 建议
    5.1 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力资源
    5.2 分步走规范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
    5.3 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关注人的意愿
    5.4 关注小部分乐于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人群
6 结论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5.1.1 概述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5.2.1 结构绩效分析
        5.2.2 过程绩效分析
        5.2.3 结果绩效分析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5.5 本章小结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
        7.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四、实施卫生综合改革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D]. 林雪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4]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D]. 张蓓. 扬州大学, 2020(05)
  •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乡村卫生稳定协作的作用机制研究[D]. 毛一晴.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D]. 吴家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D]. 林长云. 吉林大学, 2019(02)
  • [8]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9]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连东晴.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实施综合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