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怎样面向现代化

高中语文教育怎样面向现代化

兰小燕(四川省沐川县凤村学校四川乐山614501)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5-009-02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则空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可见高中语文担负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告诉我们应注重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功能、选拔功能常让高中语文教学进入题型训练或读读背背的迷谷之中,常淡化了语文的现实功能。

对此,我经过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有所感。我认为要使语文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现实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准确理解语文学科知识特点

学科知识教学的价值取向对于学校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具有直接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反思并检讨我国现行学科知识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特别是批判其对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阻滞作用,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与现实意义。因而,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特点的把握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

语文学科充满美的魅力,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文课中审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谐共振性以、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性及情感焕发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高中语文要求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重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无不体现主体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语文学科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自主探究意识等。

二、在语文课本教学中挖掘学科知识的现代意义。

语文课本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立足课本,回归社会,将知识向生活延伸,挖掘并运用学科知识的现实功能。

在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将悠久丰厚的文化思想与生活实际相融,不仅学生能更好的受到文化熏陶,还能在作文或生活中进行表达与运用,提高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培养各种能力。

如高一语文教材课文关于回归自然的诗歌,便可与现实生态环保结合,对在繁华都市生存与发展的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无疑,这种情操的强化终会形成于学生的素质,表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反思教学

语文学科知识融汇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常沉醉于妙词佳句中不能自拔;感动于名人伟绩或风骨中不能举步,精彩的课堂总能让时间在那一刻停留。但精妙的课堂应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的流动、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反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面对文学中非凡的思想,现代的老师及学生都应正确认识之后再认真的反思。反思可以立足当代以后再立足现代进行。

这样,学生能打破学科知识本身的封闭性,从知识中解脱出来,运用于生活,对照运用于自身及整个现代社会。知识的现实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注重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自豪感,培育责任感。

汉语言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教学生学习语文,把握其人文属性,培育人文氛围,既获得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激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责任感。

(二)激发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共同追求全人类的美好情感

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认识全人类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认知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内核,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是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设计的理念是我们设计语文课时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时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

五、实践让语文的实用价值更好的发挥

赏析优美词句、积累然后运用于作文,这些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但现在的课堂于仿佛只有课文课上方有语文。我们为学生提供展示语文魅力的平台太少。

有高中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不行,写情书却有一手"。究其原因,不外乎兴趣和实践。怎样让学生不断地实践成了重要环节。

其实兴趣与实践是相结合的,实践能促发学生兴致,兴趣能推动实践更好的完成,并达到更好的效果。因而,要实践便要设计出学生有兴趣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兴致应从课堂开始的。

集中于课堂的大班化教模式,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也并不会就此阻碍实践教学。只要老师肯多钻研、多观察、多动脑,实践方式可以变得灵活而多样。

如:高一时学了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后,可以让学生组织小组或班级或寝室同学写出高中三年的学习宣言或人生宣言。

诸如此类,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实践规模可大可小。但必须把握语文的现实原则,让学生在情感及能力方面有与时代相符的现实收获。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定要让课堂内外教学与时俱进,才能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共引文献]

1、靖国平《论我国现行学科知识教学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节05期

2、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吴和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新挑战》《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15期

4、《高中语文新课标》

标签:;  ;  ;  

高中语文教育怎样面向现代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