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具有非常复杂的电子结构,这是由于过渡金属原子中存在d壳层,它们的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团簇中碳-碳原子间的成键,而且更重要地是还依赖于碳和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中碳和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它们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它们的催化机制都有很大的帮助,也为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本文我们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我们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PdCn(n=2-12)团簇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我们发现除PdC6团簇具有准直线结构的基态外,PdCn(n=2-9)团簇直线结构的能量最低,PdCn(n=10-12)团簇具有二维结构的基态。由于4n+2规则的影响,PdC6和PdC10团簇的T和B构型都比圆形结构的能量低。我们通过计算PdCn(n=2-12)团簇最稳定结构的能量一阶差分和HOMO-LUMO能隙,得到对于PdCn(n=2-9)团簇,含奇数个碳原子团簇比相邻的含偶数个碳原子团簇的稳定性要高的结论。通过Mulliken布居分析,我们发现在PdCn(n=2-12)团簇中,在成键时,电子是从钯原子向碳原子转移。其次,我们研究了CdCn(n=2-12)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CdCn(n=2-12)团簇(除了CdC6团簇具有稳定的圆形结构外)基态结构由一维向二维转变发生在n=10。通过比较CdCn和Cn团簇,我们从理论上揭示了CdCn团簇的形成机理——Cd原子可以直接连接在Cn团簇上,从而形成与Cn团簇结构相似的CdCn团簇。Cn+Cd→CdCn的反应能和自由能表明,含偶数个碳原子团簇比相邻的含奇数个碳原子团簇的稳定性高。CdCn(n=2-12)团簇的电离能同样表现出奇偶交替性,电子亲和能随团簇尺寸的演化规律表明:CdCn(n=2-12)团簇均具有分子特征。最后,我们讨论了Rhn和RhnC(n=2-5)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磁矩和总态密度,结果表明:Rh2和Rh3团簇分别具有直线和等边三角形结构的基态;Rh4和Rh5团簇三维结构的能量最低;对RhnC(n=2-5)团簇,当碳原子和三个铑原子相互作用时形成的结构最稳定;在Rhn团簇中掺入一个碳原子将导致团簇的磁矩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掺入一个碳原子来增强团簇的催化性能,如Rh4C的催化性能就比Rh4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团簇研究的意义和范畴
  • 1.2 碳掺杂团簇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工具
  • 2.1 密度泛函基本理论
  • 2.1.1 Hohenberg-Kohn 定理
  • 2.1.2 Kohn-Sham 方程
  • 2.1.3 LDA 的不足和GGA 的修正
  • 3 软件'>2.2 Dmol3软件
  • 2.3 本文的计算方法
  • n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的研究'>第三章 PdCn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结构和稳定性
  • 3.2.2 能量一阶差分
  • 3.2.3 HOMO-LUMO 能隙
  • 3.2.4 Mulliken 布居分布分析
  • 3.3 小结
  • n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的研究'>第四章 CdCn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和讨论
  • 4.2.1 结构和稳定性
  • n(n=2-12)团簇的形成机理和热力学性质'>4.2.2 CdCn(n=2-12)团簇的形成机理和热力学性质
  • n 团簇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4.2.3 CdCn团簇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
  • 4.3 结论
  • n和 RhnC 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第五章 Rhn和 RhnC 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n 和 RhnC 团簇结构和稳定性'>5.2.1 Rhn 和 RhnC 团簇结构和稳定性
  • 5.2.2 磁矩
  • 5.2.3 催化性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特殊性荟萃[J]. 中学化学 2017(08)
    • [2].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研究现状及在吸波领域的应用[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1)
    • [3].过渡金属碳化物催化材料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8(12)
    • [4].常见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研究现状[J]. 辽宁化工 2011(05)
    • [5].过渡金属碳化物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化工时刊 2011(02)
    • [6].贵金属碳化物的结构特性[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08)
    • [7].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12)
    • [8].金属碳化物热喷涂粉末金相制样方法研究[J]. 热喷涂技术 2013(03)
    • [9].延长模具寿命的有效途径——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J]. 模具制造 2009(03)
    • [10].含双金属碳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9(03)
    • [11].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碳氮化物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10)
    • [12].几种三元过渡金属碳化物弹性及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物理学报 2010(07)
    • [1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与过渡族金属碳化物、氮化物研究进展[J]. 硬质合金 2008(04)
    • [14].过渡金属碳化物负载的高性能纳米电极催化剂第一性原理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5].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结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9(01)
    • [16].新型过渡金属碳化物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8(02)
    • [17].MC-C/C复合材料烧蚀机理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2(S1)
    • [18].纳米零价铁(nZVI)插层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对水中Cr(VI)的吸附[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9(04)
    • [19].基于CaC_2低温制备金属碳化物/石墨烯复合物与高效氧气析出反应性能研究(英文)[J]. 化学试剂 2020(06)
    • [20].大连化物所二维金属碳化物基储能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J]. 今日电子 2017(09)
    • [21].大连化物所二维金属碳化物基储能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J]. 硅酸盐通报 2017(08)
    • [22].BaC_2异构体电子结构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J].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8(02)
    • [23].过渡族金属碳化物在WC-Co硬质合金中的界面偏析与固溶行为[J]. 硬质合金 2014(01)
    • [24].C/C-TaC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研究[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0(01)
    • [25].新型氮化物、碳化物加氢催化剂制备及应用[J]. 当代化工研究 2017(05)
    • [26].二氧化碳加氢逆水汽变换反应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6(10)
    • [27].Fe—Cr—O体系碳还原产物的形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4(02)
    • [28].科研人员合成半导体型类MXene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材料[J]. 功能材料信息 2019(02)
    • [29].低温加氢催化剂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0(04)
    • [30].ZrC陶瓷的性能、制备及应用[J]. 硬质合金 2009(02)

    标签:;  ;  ;  ;  ;  

    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