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2001-2005)

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2001-2005)

论文摘要

当今世界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也已经成为一个区域竞争力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创新活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也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认识,评估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均衡,存在较大地区差距的国家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论文首先简要概括了研究的背景,阐述了研究区域创新效率的意义,给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在本部分,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创新效率两个方面入手,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及其效率研究的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了区域创新效率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对数据包络分析理论进行了介绍。包括数据包络分析的CCR模型与对抗型交叉评价模型。然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依据2001—2005年连续五年的数据,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进行了计算与评估。接下来以各地区2005年交叉评价模型的评价值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计量回归模型对影响效率评价值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之间创新效率存在着较大差距。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效率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高于中部地区。就Malmquist指数评价结果而言,东,西部地区表现较好,中部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具体而言:东部处于领先的位置,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且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就计量研究结果而言:效率评价值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的比重与区域人均教育经费正相关,而与区域知识存量,企业R&D强度与区域引进技术的力度负相关。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全文结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2.1 区域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1.1 国家创新系统
  • 2.1.2 区域创新相关理论
  • 2.1.3 创新效率研究的意义
  • 2.2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 2.2.1 国内外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的内容
  • 2.2.2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的方法综述
  • 2.2.3 目前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的不足
  • 3 DEA 方法及其理论
  • 3.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 模型
  • 3.1.1 生产可能集的公理体系
  • 3.1.2 CCR 模型及其性质
  • 3.1.3 DEA 有效性的经济含义
  • 3.1.4 利用CCR 模型进行规模收益分析
  • 3.2 对抗型交叉评价模型
  • 3.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介绍
  • 3.3.1 距离函数
  • 3.3.2 Malmquist 效率指数
  • 3.3.3 Malmquist 效率指数的分解
  • 3.3.4 Malmquist 效率指数的计算
  • 4 中国各区域DEA 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1 明确评价的目的
  • 4.2 决策单元的选择
  • 4.3 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 4.3.1 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3.2 选择输入输出指标
  • 4.4 选择DEA 模型并进行评价
  • 4.5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6 CCR 模型下的评价结果
  • 4.6.1 CCR 模型下的各地区DEA 效率值
  • 4.6.2 规模效率分析
  • 4.6.3 各地区效率排名结构分析
  • 4.7 交叉评价模型下的评价分析
  • 4.7.1 交叉评价模型下的结果与CCR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4.7.2 各区域平均效率波动情况对比分析
  • 4.8 基于 Malmquist 指数的我国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 4.9 DEA 评价结果总结
  • 4.10 对交叉评价效率值的计量分析
  • 5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 5.1 全文总结
  • 5.2 对各地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 5.2.1 完善政策环境体系
  • 5.2.2 完善法律环境体系
  • 5.2.3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 5.2.4 完善文化环境体系
  • 5.3 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演进轨迹及形成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3)
    • [2].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及收敛研究——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实证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9(06)
    • [3].政府补贴有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吗——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4)
    • [4].产业集聚、区域创新效率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J]. 区域治理 2019(41)
    • [5].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空间溢出与国际贸易强度[J]. 经济经纬 2020(01)
    • [6].区域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基于2010-2017年广西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J]. 区域治理 2019(47)
    • [7].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相关问题研究——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9(07)
    • [8].我国创新效率测算研究述评[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8)
    • [9].中国各省份创新效率不平衡的统计测度与分解[J]. 统计与决策 2020(02)
    • [10].国家高新区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与效果识别——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检验[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2)
    • [1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系统工程 2020(03)
    • [12].全球22个主要国家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 法制博览 2020(16)
    • [14].金融发展、投资水平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J]. 财会月刊 2020(10)
    • [15].“一带一路”倡议、风险容忍与企业创新效率[J]. 科研管理 2020(06)
    • [16].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12)
    • [17].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视角 2020(03)
    • [18].企业家精神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J]. 商讯 2020(21)
    • [19].三螺旋模式下全行业集聚效应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08)
    • [20].产业转移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J]. 生态经济 2020(09)
    • [21].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效率——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09)
    • [2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还是抑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反事实估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19)
    • [23].产城融合对大中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8)
    • [24].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创意产业面板数据分析[J]. 软科学 2020(07)
    • [25].金融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6].制度供给与中国地区绿色创新效率[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7].多渠道国际研发溢出与创新效率空间收敛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9(06)
    • [28].江西省高校协同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35)
    • [29].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15)
    • [30].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开放程度与绿色创新效率[J]. 价值工程 2019(23)

    标签:;  ;  ;  ;  ;  

    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2001-200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