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内外均衡及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内外均衡及政策选择

论文摘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即内部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即外部均衡,是一国政府宏观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直以来我国所倡导和实践的出口导向性策略等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内外部失衡问题。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内外失衡同时存在,就业问题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且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和储备结构不合理也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持续的投资高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投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出现萎缩,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过大的生产能力要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为了尽量避免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实现内外部均衡,发挥内外部均衡会互相促进的优势,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内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途径。本文首先对内外均衡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指出内外部均衡会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其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但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内部均衡就是指一国经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就从定义上明确了内外均衡不是传统的认为在数据上达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均衡就达到了内外均衡,而是应该将内外均衡作为一个长期考察的因素,结合一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特征作出相应的选择。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第二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作为开放经济下的主要政策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相互影响并存在复杂关系。内外均衡之间既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着冲突,在内部均衡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对经济现象认识的深入,对内部目标之间的矛盾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矛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矛盾。第三章讲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理论。对开放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及其政策搭配的研究经历了从固定汇率背景到浮动汇率背景的过程。均衡理论的研究最早在18世纪中期金本位制下由休谟提出“价格-铸币流通机制”,进入20世纪金本位制度逐渐衰竭后,各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内外均衡矛盾也逐渐突出。20世纪中后期米德提出了“米德冲突”,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随后蒙代尔根据“丁伯根法则”提出了政策分配理论,他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中的不同作用,把实现对内均衡目标的任务指派给财政政策,而把实现外部均衡的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经济学家又对蒙代尔的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本章紧接着论述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般而言,为了实现内外均衡,一国政府所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直接管制等。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大体可分为三种: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支出-调整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调整内外经济。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采取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第四章论述了我国转型期内外部均衡的现状及原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内外失衡的表现,首先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但结构不合理,详细阐述了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以及投资增长过快对经济运行带来的问题。其次,指出了我国转型期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和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我国转型期内内外失衡的第三个表现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最后一个部分指出我国在转型期内外汇占款增长过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应该想方设法摆脱这一不利局面。造成这些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一是由于投资与消费不平衡,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最终消费的缺口难以通过国内的消费增长来弥补;二是由于我国一直倡导出口导向型战略,过剩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低附加值高能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造成过大的贸易顺差结果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三是由于我国的资源价格(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过低,这使得我国消费水平很低,自然资源消耗过大,而且最终使得我国产品具有了很低的价格优势,从而使得我国的出口连续多年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水平很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追根溯源,调整经济内外失衡,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五章针对我国转型期内外失衡的表现,以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为目标提出了解决我国转型期内外部失衡问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扩大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减少外汇占款。中国的经济政策应该追本溯源从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出发促进整个经济的均衡,如果能够解决好内部均衡问题,增加消费、合理投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等问题解决后,那么进口量会增加,而出口激增的局面也能得以缓解,进而可以促进外部均衡,而外部均衡的优化也会给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创造一个有利的整体环境,又最终使得内部均衡目标协调发展,得到稳定、适度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和谐的就业形势。中国作为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而且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在外部均衡的策略上只能采取渐进式的策略,否则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压力,使失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因此在本章的政策建议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个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我国矿产资源的价格,以此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抑制投资过热,减少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出口,迫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更高的档次,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使我国经济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第二个就是始终要立足我国人口多的国情,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等方面都应注意采取渐进式策略,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从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内外均衡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使得内外均衡四大目标实现完全的协调一致,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中国转型期经济为背景寻找合理的政策选择,让各个目标都做出一点牺牲,以便达到一个次优的最佳选择,使宏观经济目标达到更好的协调一致,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整篇文章对内外均衡的概念及其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现状作了评述、详细的阐述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内外不均衡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及时全面地认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内外不均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深入探析了内外部同时不均衡并存的原因,提出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概述
  • 1.1 内外部均衡的概念
  • 1.2 内外均衡的性质
  • 1.3 内外部均衡或失衡的四种情形
  • 2. 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 2.1 内外部均衡之间的一致性
  • 2.2 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
  • 2.3 内部均衡之间的矛盾
  • 2.3.1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 2.3.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 2.3.3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 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理论
  • 3.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协调理论发展
  • 3.2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 3.3 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3.3.1 弹性分析法
  • 3.3.2 吸收分析法
  • 3.3.3 货币分析法
  • 4. 我国转型期内外部不均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4.1 投资增长过快但结构不合理
  • 4.1.1 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
  • 4.1.2 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
  • 4.1.3 投资增长过快对经济运行的带来的问题
  • 4.2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不足
  • 4.2.1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
  • 4.2.2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 4.2.3 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危害
  • 4.3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 4.3.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表现
  • 4.3.2 造成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
  • 4.3.3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 4.4 外汇占款增长过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
  • 5. 解决我国转型期内外部均衡问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 5.1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
  • 5.1.1 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
  • 5.1.2 完善社会保障
  • 5.1.3 保障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 5.2 优化投资结构
  • 5.2.1 优化产业结构
  • 5.2.2 加快改革体制性制约因素、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
  • 5.2.3 提高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价格
  • 5.3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 5.3.1 缩小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 5.3.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 5.4 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减少外汇占款
  • 5.4.1 拓展外汇投资渠道
  • 5.4.2 减少外汇占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部均衡理论的新挑战:理论综述[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03)
    • [2].职务工资制体现外部均衡性的设计与实现[J]. 商场现代化 2009(33)
    • [3].现行中国经济内外部均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1)
    • [4].学界[J]. 浙江经济 2018(24)
    • [5].IS-LM-BP模型下的内外部均衡政策分析[J]. 经济数学 2009(02)
    • [6].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外部均衡的视角[J]. 国际经贸探索 2009(04)
    • [7].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选择[J]. 时代金融 2011(32)
    • [8].生育控制与第四种国家的出路[J]. 西北人口 2014(02)
    • [9].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11)
    • [10].汇率制度与宏观政策[J]. 浙江经济 2011(01)
    • [11].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协调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36)
    • [12].重新认知人民币均衡汇率[J]. 金融博览(财富) 2015(09)
    • [13].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关系研究[J]. 商业时代 2010(09)
    • [14].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0)
    • [15].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评价监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 [16].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冲突及其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反思[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4)
    • [17].近15年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J]. 价格月刊 2009(11)
    • [18].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研究[J]. 武汉金融 2013(06)
    • [19].中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3(01)
    • [20].基于内外均衡视角的国家经济安全分析[J].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4)
    • [21].从“三元悖论”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J]. 时代金融 2009(06)
    • [22].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J]. 进出口经理人 2008(03)
    • [23].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08(07)
    • [24].人民币国际化对内外经济均衡的影响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5].新常态、贸易逆差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6)
    • [26].FDI与宏观经济关联:内在动因抑或长期效应[J]. 改革 2012(10)
    • [27].俄罗斯国际收支情况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0)
    • [28].我国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大众商务 2009(24)
    • [29].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5)
    • [30].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数据[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03)

    标签:;  ;  ;  ;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内外均衡及政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