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权异化问题研究 ——以我国司法权行政化为范例的分析

司法权异化问题研究 ——以我国司法权行政化为范例的分析

论文摘要

处于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当代中国,目前正日益面临着法治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作为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司法现代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现行司法制度,虽然在上世纪末期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但距离现代司法制度的要求无疑仍有很大的差距。囿于我国特定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局限,我国司法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异化的现象。这种司法权的异化不仅不利于发挥司法权应有的功能和意义,而且也制约着我国司法体制向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因此,可以说我国现今司法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司法权的异化现象上。归纳起来,我国司法权的异化现象大体上表现在三方面,即司法权的行政化、司法权的地方化以及司法权的功利化,而其中又以司法权的行政化最为突出,问题最为严重。法院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司法场域,发挥着解决纠纷、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即是司法权能够良性、充分的运行与行使。但反观我国,无论是作为宏观领域的法院,还是中观领域的审判组织,以及作为微观领域的法官个体,在其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无不受到种种行政体制性制度的制约,在充满“上令下行”、“领导负责”的各项制度的包围下,我国法院系统无法发挥以上所说的司法优势功能,更无可谈及对日益膨胀的行政权的制约,在司法改革攻坚阶段的今天,法院的行政化问题能否有效的解决已成为我国能否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我国司法权行政化的问题并不是司法改革新时期所出现的新现象,而是带有传统积习性的、又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其中内容的历史顽疾。在古代中国,司法与行政合而不分,司法权只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而从属于行政权;时间推进至近现代,随着动荡不堪的历史进程和中外思想的激烈碰撞,种种先进的或是倒退的司法权理念都因为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无法切实实施,从而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经历了“创建——折服——恢复”的司法权建设道路,在融会了西方观念、苏联理念以及我国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二元司法”。司法改革的道路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艰难的,而在有意或无意“逃避”关键性问题——司法权行政化问题多年后,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的出台,人民法院的一系列问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司法权行政化问题也似乎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对于法院下一阶段的改革,不但要着重解决以上所论述的法院、审判组织及法官个人的行政化问题,更要在国家权力系谱上明确规定三种权力,即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行政与司法的关系。变革以司法权行政化为代表的司法权异化问题是我国司法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重点任务,在展望我国司法现代化的未来图景时,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和正义性的司法权注定将会成为其中最为亮丽的一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追溯与重访:西方司法权的经典原义及异化理论
  • 一、西方经典司法权原义探析
  • 二、异化理论梳理
  • 三、司法权异化之内涵与外延
  • (一) 司法权异化之内涵
  • (二) 司法权异化之外延
  • 第二章 揭示与阐明:我国司法权行政化之分层次分析
  • 一、微观层次:法官制度的行政化
  • (一) 法官考核制度行政化
  • (二) 法官职务晋升制度行政化
  • (三) 法官等级制度行政化
  • 二、中观层次:审判组织的行政化
  • 三、宏观层次:司法体系的行政化
  • (一) 法院个体地位的行政化
  • (二) 上下级法院之间关系的行政化
  • 第三章 探索与发现:时间维度下我国司法权行政化之原因分析
  • 一、古代:司法权从属行政
  • (一) 中国传统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 (二) 中国传统司法权构造的文化根基
  • 二、近现代:司法权有名无实
  • 三、当代:司法权曲折渐进
  • (一) 初创时期:移植列宁司法权思想(1949——1957)
  • (二) 蛰伏时期:法律虚无主义的蔓延(1957——1977)
  • (三) 重建时期:探索自身的司法权理论(1978 年至今)
  • 第四章 回归与发展:我国司法权祛行政化改革之进路
  • 一、微观:我国法官制度祛行政化改革之进路
  • 二、中观:我国审判组织祛行政化改革之进路
  • 三、宏观:我国法院体系祛行政化改革之进路
  • (一) 法院个体地位祛行政化之改革
  • (二) 法院间案件请示与批复制度之改革
  • 四、我国司法权祛行政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 五、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权外部模式
  • (一) 我国司法权的应然模式
  • (二) 我国司法权的实然模式
  • (三) 我国司法权外部模式之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合议庭审判制度问题探析[J]. 法制博览 2019(07)
    • [2].医疗纠纷专业化合议庭构建研究[J]. 中国卫生法制 2017(01)
    • [3].司法改革背景下合议庭投票模式的选择[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4].论合议庭“形合实独”的现状与出路[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9)
    • [5].经济学视角下专业合议庭制度的构建——“案多人少”痼疾的应对之道[J]. 研究生法学 2017(02)
    • [6].论合议庭少数意见的公开[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7].我国民事专业合议庭的再改革[J]. 行政与法 2016(02)
    • [8].论司法权运行改革下的合议庭负责制的构建[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06)
    • [9].合议庭交叉阅卷制度研究[J]. 人民司法(应用) 2016(25)
    • [10].关于随机组成合议庭的调研报告[J]. 山东审判 2014(05)
    • [11].合议庭制度改革策略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4(18)
    • [12].合议庭运行机制的审视与完善[J]. 法制与社会 2015(04)
    • [13].论我国合议庭评议的完善[J]. 法制与社会 2015(31)
    • [14].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改革的误区与矫治[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7(01)
    • [15].让合议庭有“合”又有“议”[J]. 法庭内外 2014(08)
    • [16].推行新型合议庭制度等司法改革启动[J]. 时代青年(视点) 2014(02)
    • [17].刍议合议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 民主与法制 2009(19)
    • [18].试析程序分类视阈下的七人合议庭之适用[J]. 天中学刊 2020(04)
    • [19].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的刑事合议庭办案机制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0].合议庭不当评议的责任追究[J]. 人民司法 2015(23)
    • [21].法治中国建设视阈下的合议庭制度改革探究[J]. 政法论丛 2014(06)
    • [22].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合议庭改革对非正式制度依赖与路径选择[J].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4(02)
    • [23].人民法院合议庭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基层法院民事案件审判为研究样本[J]. 昭通学院学报 2014(05)
    • [24].合议庭的本质属性与改革路径[J]. 法制资讯 2013(09)
    • [25].合议庭改革报告[J]. 学习与探索 2011(02)
    • [26].我国合议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02)
    • [27].完善合议庭制度,强化合议庭功能[J]. 人民司法 2011(03)
    • [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J]. 司法业务文选 2010(06)
    • [29].浅析合议庭少数意见的公开[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4)
    • [30].《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 2010(03)

    标签:;  ;  ;  ;  

    司法权异化问题研究 ——以我国司法权行政化为范例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