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

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

论文摘要

自古以来,尚贤就被视为国家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先秦诸子都将尚贤、任贤理论作为各自政治学说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从尧舜时期开始,就有了尚贤问题的出现。即使在世袭制的周代,也是注重人才的。奴隶社会是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因此君主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都是任人唯亲。周王朝的建立仍然贯穿着“亲亲”制度,而周王朝的这种用人制度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周厉王的任人唯顺,周幽王的任人唯谀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塌。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使得各思想家活跃起来,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及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人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时代政局的混乱使得人才问题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崛起的士人阶层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各自的立国治国理论。直至封建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人才思想才逐渐开始发展成型。尚贤的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治国安天下的首要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巨变也带来士人阶层性质的改变和士人社会身份、社会性格的改变。儒墨两家对于人才的界定,更多的是散见于他们政治理论当中的,如“仁”、“忠”、“义”等等词汇,凝聚在这些词汇背后的则是他们所预设出的圣贤人格,即所谓人才必然是符合圣贤人格的士人。他们赋予士人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要求士人具备博学、修身、善辩、仁义等等品质。为了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和政治理想,他们将贤人政治作为途径,渴望统治者识贤、任贤,贤才又能够忠诚地辅佐君主,从而实现他们最终的政治理想。但是,在王权的统治下,士人注定要挣扎于王权和道之间,思想上永远追求美好但难企及的道,行为上却不得不屈服于王权的统治。然而,尽管屈服于王权,儒墨两家人才理论的合理内核都被后世的任贤理论所吸收、发扬,奠定了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基础,并成为后世人才标准、人才培养、人才考察等人才理论的指引。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一、儒墨政治人才观的类型分析
  • (一) 儒墨政治人才观的思想基础及类型分析
  • 1、融入情感,以仁修德
  • 2、仁政思想与民本理念
  • 3、以礼制序与修身正国
  • 4、“兼相爱”、“交相利”
  • (二) 儒墨两家人性思想与政治人才观的关系
  • 二、为治国求人才——儒墨政治人才观的根本宗旨
  • 三、尚贤任能——儒墨两家的君主用贤理念与政治期望
  • (一) 儒墨两家对君主本人的政治期望
  • 1、为政以德
  • 2、施行仁政
  • 3、“王者之人”
  • 4、“同天下之义”
  • (二) 儒墨两家有关尚贤任贤的政治期望
  • 四、政治人才的选定标准与考察鉴别
  • (一) 政治人才的选定标准
  • 1、孔子守仁知礼的理想型政治人才标准
  • 2、孟子集修身与责任意识于一身的政治人才标准
  • 3、荀子礼义德行完备的君子型政治人才标准
  • 4、墨子“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政治人才标准
  • (二) 政治人才的考察与鉴别
  • 五、政治人才思想的落实途径与措施保障
  • (一) 举贤
  • (二) 尊贤
  • (三) 予以利
  • (四) 予以位
  • (五) 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 六、儒墨两家政治人才理论的异同分析
  • (一) 不同的理论基础与相似的政治秩序
  • (二) 尚贤重要性的共识
  • (三) 重视德才的共同用人标准
  • (四) 任贤范围的不同
  • 七、政治人才思想在实践中的困境
  • 八、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的垂直民主尚贤制及其启示[J]. 探索与争鸣 2020(06)
    • [2].从理念到制度:中国古代的“尚贤”实践[J]. 紫光阁 2009(03)
    • [3].墨家“法理”与“尚贤”、“尚同”[J]. 报刊荟萃 2017(07)
    • [4].《战乱中的墨子》[J]. 连环画报 2017(09)
    • [5].官无常贵,民无终贱[J]. 少儿国学 2017(15)
    • [6].墨子尚贤思想对农业高校生源的指导作用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23)
    • [7].儒家尚贤思想新探[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6)
    • [8].未竟的研究:中国政治场域中的尚贤体制分析——评贝淡宁《贤能政治》[J]. 社会科学论坛 2018(01)
    • [9].先秦诸家“尚贤”主张之比较 以儒、法、道、墨四家为例[J]. 企业家天地 2011(01)
    • [10].论墨子“尚贤人才伦理观”的哲学思想[J]. 兰台世界 2014(31)
    • [11].《诗经》中的尚贤思想[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09)
    • [12].试论墨子“尚贤”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才观之启益[J]. 理论界 2008(08)
    • [13].论中国垂直模式的民主尚贤制——对读者评论的回应[J]. 文史哲 2018(06)
    • [14].中国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J].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3)
    • [15].梦想中的国度瑞士——访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先生[J]. 中华建设 2014(08)
    • [16].人文与技术:先秦儒墨尚贤思想比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7].论墨子“尚贤”、“尚同”用人观及其现代价值[J].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4)
    • [18].刍议墨子“兼爱、尚贤”思想在高校学工队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学理论 2010(13)
    • [19].论宋代鹿鸣宴尊老尚贤的社会教化功能[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04)
    • [20].“贤能政治”将走向何方?——与贝淡宁教授商榷[J]. 文史哲 2017(05)
    • [21].中瑞建交65周年,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瑞士将力争成为亚投行欧洲中心[J]. 中国经济周刊 2015(39)
    • [22].墨子尚贤义国政治思想的当代解读[J]. 兰台世界 2011(28)
    • [23].尚贤管理:儒商精神现代实践的一种模式[J].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01)
    • [24].先秦儒家尚贤观念的发展浅析[J]. 商洛学院学报 2008(01)
    • [25].为什么民主尚贤制适合中国[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3)
    • [26].从“不尚贤”到“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新解[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7)
    • [27].儒家与墨家的尚贤思想[J]. 国际人才交流 2011(10)
    • [28].南召明“万历三年”彭尚贤墓出土陶瓷器鉴赏[J]. 收藏界 2010(12)
    • [29].贤文化组织传播与“尚贤”治理建构(下):基于理念与实证的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30].尚贤有道[J]. 读者.原创版 2012(04)

    标签:;  ;  ;  

    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