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孟彩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提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本文我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和谐;定义;阶段;方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新的,在这里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社会的定义的思考胡锦涛在2005年2月的中央党校省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表明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必然趋势。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和谐社会中是否还有社会矛盾的存在呢?在我看来,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社会矛盾都会存在。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相对于“不和谐社会”而言,两种社会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否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应该是既能发展生产力,又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能不断张扬人的主体性,扩大人的自由度,又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能理性的把握自己,又能使人们最大限度的得到自身发展。

二、和谐社会历史阶段的思考我们已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往至今的社会都算不上和谐社会。

从奴隶社会开始就是少数人绝对管理多数人的社会,在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社会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三种历史局限:一是地位上的唯我独尊;二是分配上的唯我多的或独得;三是思想上的唯我正确。这就决定了以往的社会都不是和谐社会。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和谐社会,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从不和谐社会向和谐社会过度的阶段,因为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不和谐现象存在。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其次,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体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能适应。

第四,在人与自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使生产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污染,损害了生产力的发展潜力,从而实质上损害了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在我看来和谐社会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第一,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1)我国有建设和谐社会有利的客观条件,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更充分的准备;在我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地位,这为化解各阶层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2)在主观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各代领导人都有和谐的理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等,都是与和谐相关的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阶段论、发展理论等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正是在前面几代人不懈努力探索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5年2月正式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并进行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工作。

第二,具备一定的和谐的方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处理好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1)建设和谐社会无疑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丰富的物质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贫穷就会出现欺诈掠夺,带来社会不稳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才会减少,和谐才有了基础。

(2)要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素质提高了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辨明是非,懂得人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提高政治素质就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就能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处、团结友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提高身体素质是进行开创事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

(3)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如果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没有良好生存环境,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相适应,人类生产必须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进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同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和谐。

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人们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境界,又有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这样才是和谐的社会。

第三,做到两者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要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我在上面谈论到的两点不是孤立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和谐社会都不能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有坚定的思想基础,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奠定的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有全体人民思想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5.

[2]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1).

[3]郭欣根.深化理论研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4]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标签:;  ;  ;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