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

论文题目: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伦理学

作者: 薛为昶

导师: 樊和平

关键词: 斯密体系,伦理学经济学,经济人,看不见的手,生态文明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主要是这两部著作)形成了斯密伦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斯密体系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斯密体系是充分利用、综合和归纳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吸取了这些思想和学说的真谛并将它们融为一体的伦理-经济综合思想体系。关于斯密的伦理思想与经济思想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和颇有争论的问题,十九世纪中叶提出所谓的“斯密问题”,是对斯密伦理-经济思想体系的误读。斯密用“互利”交换原则把《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利已和利他的二分人性统一起来。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是斯密体系对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学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经典之作,斯密的基于利已心和“看不见的手”指导和操纵下的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在整个斯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念。“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是斯密体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念。“经济人”是斯密时代的市民社会的“新人”的行为品性的抽象,这一理念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逻辑的又有实践的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提出的操纵人的行为的著名“无知之幂”。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学意义上去阐释它是操纵市场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实际上,“看不见的手”是“自然秩序”,它既包括人的经济行为也包括道德行为的自发操纵力量。西方经济学说在斯密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后,逐步成为独立的科学。古典经济学,仍然承继斯密综合经济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传统,把“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作为相互补充”,人性论、价值判断等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斯密之后为数不少的古典经济学家虽是在一定的伦理框架下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但他们仅是把伦理关系和方法作为经济学的预设和手段来看待,伦理学与经济学走向疏离。从“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逐渐失去了哲学伦理观的内容,经济学实证化、纯粹化倾向逐步占据主流地位,伦理观逐渐淡出了实证经济学家研究的视野。20世纪初,经济学与伦理学的隔阂和分离进一步显现。伦理学毕竟是经济学的源头,就在经济学实证方法兴起的同时,规范分析仍是经济学的重要方法。马歇尔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以及非主流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贝尔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伦理理论。但也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规范”的或“伦理”的经济学方法,受到批评,经济学反伦理的倾向益发严重。现代经济学自身在极大完善了实证主义的科学手段或者实现了数学化的同时,却拒绝了对人类在财富以外的那些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关注,则使它以一种“不健全的精明和现实”表现出不自然的“无伦理特征”,“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严重的贫困化现象”,“由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不断加深的隔阂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两面性。”“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对于伦理学也是非常不幸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干预的局限性日益显露,“需求管理经济论”的优势逐渐消失,要求重返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综合伦理学-经济学传统的呼声甚高。60年代以来,尽管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变幻,但表现出的基本趋势和主流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对伦理问题考虑得越来越多。当前西方经济学用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文化因素解释当前社会中的若干重要的经济问题的趋向已经显现。经济伦理学成为世界性显学,韦伯的“新教伦理”、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等的学术繁荣也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角度支持了伦理传统返魅的倾向。超越斯密主义,实现现代性价值理念的生态转换,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克服现代性的局限,构建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的生态文明。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理论突破

第二章 斯密体系的传统渊源

2.1 伦理学-经济学的追根溯源

2.1.1 文明初始,伦理与经济同源共生

2.1.2 古希腊,伦理学中的经济学滥觞

2.1.3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伦理学与经济观

2.2 伦理学-经济学的多向演绎

2.2.1 文艺复兴时期

2.2.2 重商主义

2.2.3 培根、霍布斯、洛克以及配弟

2.3 伦理学-经济学的分化与斯密体系的生成

2.3.1 产业革命及其影响

2.3.2 斯密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2.3.3 伦理学-经济学分化的关节点

第三章 斯密体系及其学术构成

3.1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3.2 斯密伦理思想及他的《道德情操论》

3.3 《国富论》与斯密经济学体系

3.4 斯密体系及其文化特征

第四章 “斯密问题”

4.1 斯密问题?

4.2 斯密体系的哲学基础

4.3 “经济人”

4.3.1 “经济人”假设

4.3.2 “经济人”价值合理性辩证

4.3.3 “经济人”约束

第五章 “看不见的手”

5.1 “看不见的手”与“自然秩序”

5.2 “看不见的手”的伦理意义

5.3 “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局限

第六章 “合宜性”

6.1 “合宜性”与“旁观者”

6.2 自由,竞争与垄断

6.3 道德感与义利观

6.3.1 功利与正义

6.3.2 节俭与奢侈

6.3.3 效率与公平

第七章 斯密体系的演进

7.1 承继与演进

7.1.1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

7.1.2 李嘉图及其功利主义

7.1.3 萨伊、巴西夏、西尼耳

7.2 同行者与反对者

7.2.1 葛德文和边沁的功利主义

7.2.2 约翰·密尔

7.2.3 斯密学说的反对者

7.3 创新与革命

7.3.1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7.3.2 《资本论》

7.3.3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八章 斯密体系的异化

8.1 经济学与伦理学分道扬镳

8.1.1 边际革命及边际学派

8.1.2 马歇尔与剑桥学派

8.1.3 新古典经济学与伦理学

8.2 经济学“霸权”

8.2.1 经济学丛林时代

8.2.1.1 瑞典学派

8.2.1.2 新历史学派与制度学派

8.2.1.3 计量经济学

8.2.2 “凯恩斯时代”

8.2.2.1 “凯恩斯革命”

8.2.2.2 凯恩斯主义

8.3 非主流经济学中的伦理意蕴

8.3.1 熊彼特与哈耶克

8.3.2 货币主义等经济学流派

第九章 斯密体系的复归

9.1 经济学的贫困与伦理学的缺失

9.1.1 经济学的危机与繁荣

9.1.1.1 现代经济学的困境

9.1.1.2 方法论的褊狭

9.1.1.3 支流的繁荣

9.1.2 经济学的伦理缺失

9.1.3 伦理学的贫乏

9.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3 伦理学的“返魅”

9.3.1 当代经济学的伦理趋向

9.3.2 罗尔斯与贝尔

9.3.2.1 罗尔斯与他的正义理论

9.3.2.2 贝尔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9.3.3 阿马蒂亚·森

第十章 斯密体系的超越

10.1 市场经济与伦理建构

10.1.1 市场经济与市场伦理

10.1.2 “经济人”与“道德人”

10.1.3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10.1.4 效率与公平

10.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伦理建设

10.2 经济价值霸权的批评与消解

10.3 现代性价值理念的生态转换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11

相关论文

  • [1].经济行为的伦理审视[D]. 郭建国.湖南师范大学2002
  • [2].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 卢德之.湖南师范大学2004
  • [3].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 陈绪新.东南大学2006
  • [4].家庭与伦理[D]. 赵庆杰.东南大学2005
  • [5].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D]. 戴庆康.东南大学2005
  • [6].道德正义论[D]. 丁雪枫.东南大学2005

标签:;  ;  ;  ;  ;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