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

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

论文摘要

安德烈·纪德,法国著名现代作家,他以其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思想的复杂性,其所处社会背景的特殊性,而成为20世纪初法国文坛的精神领袖。纪德的文风既富于“感官的富丽”又富于“理性的热烈”(卞之琳语),反映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他辛辣地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和狭隘,渴望用“藐视道德”的方式去冲破宗教对人性的压抑,无比欢悦地投身自然的怀抱,回归最本初的人性,全身心地沉浸在感官的愉悦之中;另一方面,他并不放弃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在肉体的盛宴之后,他真诚地渴望越过人间教会而与基督直接对话。一直以来,纪德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颠覆与反叛,使他在批评家笔下获得了一个勇敢的“背德者”形象。可是,这并不是纪德的全部,《浪子回家》、《扫罗》、《拔示巴》、《窄门》等篇章,却或多或少地以圣经故事作为其创作的源泉,这也许正反映了纪德深藏于心的宗教情结。诺思洛普·弗莱认为,原型就是象征,就是联想群或者反复出现的意象,这种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引入作家和作品的解读之中,基于纪德所处的新教文化背景和文本中为数众多的圣经语汇,探讨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也许能为其复杂的宗教态度找到最好的注脚。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圣经·创世纪》就是一部希伯来民族摆脱外族寻找自我的出走——回归之旅,《圣经》中的水意象、光意象和百合花意象,在纪德的作品中都被改造和重新建构,水的意象表示荡涤、救赎、新生;光的意象表示阐明、启发、澄澈;百合花的意象表示圣洁、忠贞、处女。纪德笔下的人物原型,如约伯、圣母玛丽亚和撒旦,是对《圣经》中原型人物的移植,并且赋予了这些原型人物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使这些原型人物的多重性格具有了多重变体。纪德对《圣经》U型叙事结构进行了借用和变形,并且对作品中出现的善恶二元情节原型进行了探讨。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纪德作品,我们发现纪德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只是一个渴望与基督对话的“基督的信徒”,而非“基督教的信徒”,他试图用人道主义去修建上帝和自由的人之间的桥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主题意象的重现与反省
  • 1.1 出走与回归:一段寻找的历程
  • 1.2 水与花:丰富的意象世界
  • 1.2.1 水的意象:荡涤、救赎、新生
  • 1.2.2 光的意象:阐明、启发、澄澈
  • 1.2.3 百合花的意象:圣洁、忠贞、处女
  • 第二章 人物原型的平行对位与变形
  • 2.1 人物原型的双重性格
  • 2.2 人物原型的隐现与对位
  • 2.2.1 阿梅代与义人约伯
  • 2.2.2 阿莉莎与圣母玛利亚
  • 2.2.3 普罗托斯与魔鬼撒旦
  • 第三章 结构和情节原型的借用与发展
  • 3.1 U 型结构原型
  • 3.1.1 喜剧式的 U 型叙述结构原型
  • 3.1.2 悲剧式的倒 U 型叙事结构原型
  • 3.2 情节原型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