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王莉(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综合高中,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的高尚厚实的道德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阐述品德教育,个性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摸索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道德教育;个性教育;情感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蕴含着高尚厚实的道德内容,由此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渠道宽大博广。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不但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形象,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进入画面,而且要通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受到伟大美好品德的感染。

一、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叶圣陶先生有言:“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文以载道,道在文中。所谓“善读”就是“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即既读懂其文,又明其道,且对其正道应躬身行之,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一文时,由于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供了多幅粗犷而精美的画面,最大程度地给学生设置了进行创造想像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入了具体的情境,使之受到感染,促发兴趣,因此学生不仅能迅速准确地为六幅画面选拟题目,而且在画面评述中能较深刻地体会自然与人在画面中形成的对比,物质生活的贫乏与精神生活的充实形成的对比及对风景的冷静描绘与对主宰风景的人的深情歌颂形成的对比,从而深刻理解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与刚健、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行了一次生动深刻的爱党、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不俗的渗透效果。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我积极引导学生把这些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故事和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联系。具体如下:首先和齐王比: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因而富国强兵,“战胜于朝廷”;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些人刚愎自用,闭目塞听,以至误国害民。其次与邹忌比:邹忌既有进谏的勇气,又有进谏的艺术,终于说服齐王纳谏除弊,完成大业;而现今仍有些人见小利而忘大义,置党性国法于不顾,一味迎合奉承,吹牛拍马,最终害人害已。相比之下,便大有振聋发愦之感。古人纳谏的胸怀,进谏的勇气和品格难道不值得赞赏学习吗?而今社会上不良风气难道不应该批判吗?这样,把古人古事与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学生就会对课文理解得全面深刻,就会发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自觉效仿于古人,德育渗透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个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现在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语文教学已不可抗拒地面临这个现实。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应该是得天独厚的。课本上选有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这些活形绘声的材料必将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并且,语文教师本身的个性色彩,更直观而生动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鲁迅先生为例说说作家作品个性教学问题。鲁迅先生是最富有个性的人,他的作品更是棱角分明。讲《祝福》、《孔乙已》仅依照教学参考书,说鲁迅先生的作品矛头所向仅是“封建科举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鲁迅先生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斗争的同时,他犀利的解剖刀,刺向的是社会更加深层的黑暗和病根。而这正是鲁迅思想和作品最有价值的所在,是先生最感人之处,这也是先生的个性所在。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亦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去规范学生的认识,更不必用“讲深讲透”来做“终极性”的分析结论。因为教学中的“平均”、“一刀切”,容易扼杀个性,导致全面失落。人的个性往往是人最强的一面,如果注意了个性的培养、发展,就能使学生最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天赋,而且,个性的培养、发展,往往又是达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再比如,一首陆放翁的《咏梅》诗,本来是很美的,是题咏人生的高格之作,可是,一旦有人把他和毛泽东的《咏梅》比较一番,它便不但不“美”反而“病态”,是“失意”之作。只有毛泽东的《咏梅》才显得雄奇、瑰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陆放翁毛泽东之诗俱美,只是风格不同而已,何必用一个“套子”来分出一个高低上下?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个性,并能尊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学生才能从中寻找认同、理解、抚慰、刺激、滋养、效仿、强化等等,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才有可能在多次的反复中渐渐培养并巩固起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就是情感的教学。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情感是语文的精灵,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才能真正体悟语文学科的意义。长此以往,对学生进行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才能使他们的精神之源和心灵之花的永远芳香!因此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长江水波涛汹涌,浪花层卷,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叙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到课文中去体会、去领悟词人豪放的胸怀,感念他被贬谪后,渴望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自己年已半百事业无用的失落,最终使学生、教师、文本能有效地对话。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

语文的课堂流淌着人性之美,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堂洋溢着灵性之美。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应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的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他们需要的是火花,一经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

标签:;  ;  ;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