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论文摘要

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竞技体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举国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是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但后奥运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单一局限性,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后备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诉求——“以人为本”。同时,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也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也在由过去单一、封闭的模式向目前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模式转变。因此,构建出“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以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模式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的主体、培养的组织形式、培养目标指向性以及运动员的参与形式等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总结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五大”模式:即“三级训练”模式、“体教结合”模式、“地域”模式、“职业化”模式和“开放的大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SWOT分析。以区域经济为基础,以项目结构特点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多元化”为主题,探索构建出了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采取多元化培养模式。过去“举国体制”下的后备人才“三级训练”培养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但未来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进行构建:(1)打破系统壁垒,三线并举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2)科学布局,适时调整系统项目结构设置(3)建立层层衔接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发挥系统最佳效能(4)挖掘基层潜力,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5)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统领各地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背景
  •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1.1.2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1.4.2 多元化
  • 1.4.3 培养模式
  • 2 国内研究现状
  • 2.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1.1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
  • 2.1.2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1.3 对不同地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4 对竞技体育不同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5 对区域经济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6 对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2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模式研究法
  • 3.2.4 系统分析法
  • 4 我国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与分析
  • 4.1 我国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划分
  • 4.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梳理
  • 4.2.1 "三级训练"模式
  • 4.2.2 "体教结合"模式
  • 4.2.3 "地域"模式
  • 4.2.4 "职业化"模式
  • 4.2.5 "开放的大教育"模式
  • 4.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五大"模式的SWOT分析
  • 4.3.1 "三级训练"模式的SWOT分析
  • 4.3.2 "体教结合"模式的SWOT分析
  • 4.3.3 "地域"模式的SWOT分析
  • 4.3.4 "职业化"模式的SWOT分析
  • 4.3.5 "开放的大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
  • 4.3.6 "五大"模式的综合评价
  • 4.4 小结
  • 5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 5.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5.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 5.1.2 多元化的原则
  • 5.1.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
  • 5.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的举措
  • 5.2.1 打破系统壁垒,三线并举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 5.2.2 科学布局,适时调整系统项目结构设置
  • 5.2.3 建立层层衔接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发挥系统最佳效能
  • 5.2.4 挖掘基层潜力.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 5.2.5 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统领各地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02)
    • [2].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员现状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3].广西校园足球“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技 2018(05)
    • [4].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的困境与出路[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06)
    • [5].我国“体教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述评[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 [6].解读我国体教结合模式及今后发展方向[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0)
    • [7].论“体教结合”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管理运行机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 [8].我国“体教结合”研究进展与反思[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01)
    • [9].基于体教结合模式的健美操教学思考[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1)
    • [10].农村小学“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分析[J]. 小学生(下旬刊) 2020(09)
    • [11].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18(34)
    • [12].不断追求 创建体教结合新局面——上海市江镇中学体教结合工作介绍[J]. 体育教学 2011(11)
    • [13].探索“体教结合”特色班育人模式助推学生成人成才[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7)
    • [14].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J]. 体育教学 2016(11)
    • [15].“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04)
    • [16].高校体育教师聚焦“体教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04)
    • [17].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
    • [18].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22)
    • [19].青浦区曲棍球体教结合优势研究[J]. 新课程(下) 2016(11)
    • [20].嘉兴市少体校体教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现状分析[J]. 山西青年 2017(06)
    • [21].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J]. 吉林教育 2017(24)
    • [22].体教结合地方与高校共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14)
    • [23].体校结合模式下的体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5)
    • [24].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分析[J]. 报刊荟萃 2017(09)
    • [25].试论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体教结合发展[J]. 高考 2017(24)
    • [26].河南省体教结合现状及问题分析[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 2015(09)
    • [27].“体教结合”背景下音乐课干预对少年男子400米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影响[J]. 新高考(升学考试) 2015(08)
    • [28].课程统整:体教结合的美妙[J]. 新课程(综合版) 2014(05)
    • [29].体教结合:河南足球的破冰之路[J].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4(05)
    • [30].高中体育“体教结合”模型探析[J]. 考试周刊 2012(52)

    标签:;  ;  ;  ;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