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论文摘要

东南隆起区的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深入研究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及其它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构造解析、油气成藏及油藏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分析了构造演化史、断层的发育、构造样式及其组合型式特征,划分了构造调节带并对其控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等实验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解剖,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并阐明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油气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油气勘探建议。总结出研究区主要历经热拱期、断陷期、断坳期、坳陷期和萎缩隆褶期、弱伸展凹凸期六个演化阶段。其中,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属于挤压作用形成的萎缩隆褶沉积,并在嫩江末期-明水末期形成反转构造。研究区的构造样式以伸展构造样式及反转构造样式为主。伸展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断陷构造层内,以羽状、阶梯状、“y”字形组合、半地垒-半地堑四种组合型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坳陷构造层内,以上逆下正型、上下皆逆型、下断上褶型及断陷期上下皆正型为主。构造样式类型及组合型式丰富,为构造圈闭的形成及油气运移通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区断陷主要分为同向式、对向式、背向式三种类型,构造基本单元为伸展断陷,伸展断陷进一步分为斜坡、凹陷中心和缓坡。陡坡边界主要以控凹大断层为界,缓坡常发育次一级正反向断层,沉积物不整合超覆在斜坡之上。油气一般从凹陷中心运移至缓坡,而后垂向运移聚集在反转构造中。研究区可划分 2 个典型的一级构造调节带和 10 个二级构造调节带。一级构造调节带近东西向展布,分割北东向展布的断陷,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二级构造调节带位于边缘侧列控凹正断层之间,是断陷沉积物源的主要入口处。研究区油气藏表现为两期成藏。早期为营城期末,晚期为嫩江期末;次生油气藏表现为晚期一次成藏,成藏期主要在嫩江期末。研究区烃源岩发育,圈闭类型丰富,储盖层发育,运移条件优越。构造运动是油气生成、成藏与保存的关键因素。早期在沙河子组和营城组中形成的油气藏,在营城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作用中遭到严重的破坏;青山口期-嫩江期深层源岩进入二次生烃阶段,是形成油气藏重要时期,嫩江组沉积末的构造运动使大部分原生油气藏进一步调整,形成浅层次生油气藏。嫩江期末地层抬升,使早期油气大量散失和深层源岩生烃作用停滞,使得东南隆起的油气丰度大大降低,油气处于散失量大于聚集量的不利状态。其中,中浅层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藏,但深层保存条件较好的原生油气藏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论文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区域地质概况
  • 1.2.1 自然地理位置
  • 1.2.2 区域构造背景
  • 1.2.3 地层分布与沉积主要特征
  • 1.3 勘探史、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2 主要工作量
  • 1.4.3 创新点
  • 2 东南隆起区构造演化特征
  • 2.1 热拱期
  • 2.2 断陷期
  • 2.3 断坳转换期
  • 2.4 坳陷期
  • 2.5 萎缩隆褶期
  • 2.6 弱伸展凹凸期
  • 3 东南隆起区伸展构造样式
  • 3.1 断陷期断层分布特征
  • 3.2 断陷期断层剖面特征
  • 3.3 正断层组合特征
  • 3.4 东南隆起区半地堑、半地垒分析
  • 4 东南隆起区构造调节带
  • 4.1 调节带的识别和分类简介
  • 4.2 东南隆起调节带的划分和特征
  • 4.2.1 东南隆起调节带的划分标志
  • 4.2.2 东南隆起调节带划分及其特征
  • 4.3 构造调节带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5 东南隆起区反转构造样式
  • 5.1 反转构造样式
  • 5.1.1 反转断层发育期
  • 5.1.2 反转断层剖面特征
  • 5.2 反转率
  • 5.3 反转构造分布特征
  • 5.4 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5.4.1 伸展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5.4.2 反转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5.4.3 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的差异
  • 6 东南隆起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6.1 构造抬升造成沉积盖层严重剥蚀
  • 6.2 构造抬升控制烃源岩生烃时效性
  • 6.3 不同构造位置源岩及其生烃时效性控制油气分布
  • 6.4 构造运动控制油气成藏期
  • 6.4.1 农安油气藏解剖
  • 6.4.2 构造运动与主要成藏期
  • 6.5 长期隆起剥蚀导致油气藏低压
  • 7 主要结论及勘探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6)
    • [2].《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1)
    • [3].《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2)
    • [4].《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3)
    • [5].《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4)
    • [6].《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5)
    • [7].基于梦想云的油气藏协同研究环境构建与应用[J].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5)
    • [8].《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5)
    • [9].《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6(06)
    • [10].《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6(05)
    • [11].《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1)
    • [12].《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2)
    • [13].《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3)
    • [14].《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4)
    • [15].《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5(06)
    • [16].《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6(03)
    • [17].《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6(04)
    • [18].叠复连续油气藏成因机制、发育模式及分布预测[J]. 石油学报 2014(05)
    • [19].《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5(01)
    • [20].《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5(03)
    • [21].《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5(04)
    • [22].油气藏研究与决策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石油勘探 2015(05)
    • [23].《特种油气藏》2019年总目次[J]. 特种油气藏 2019(06)
    • [24].《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06)
    • [25].《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1)
    • [26].《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2)
    • [27].《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3)
    • [28].《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4)
    • [29].《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06)
    • [30].《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01)

    标签:;  ;  ;  ;  ;  ;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