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红曲菌M-7产色素基因簇克隆、解析及代谢途径探讨

红色红曲菌M-7产色素基因簇克隆、解析及代谢途径探讨

论文摘要

丝状真菌红曲菌(Monascus spp.)是我国及东南亚国家传统的发酵微生物,主要用于红曲的生产。红曲菌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如降血脂药物莫纳可林K、降血压药物γ-氨基丁酸和食品着色剂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 MPs)等,同时还可以分泌一种肾脏毒素——桔霉素,导致红曲产品受到污染。MPs是红曲菌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是具有类似结构(嗜氮酮)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有红、橙和黄3类色素组分,现在已经有超过50种MPs被鉴定。除了着色功能外,部分MPs还具有抗氧化、消炎和抗癌等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MPs按照聚酮合成途径合成,但是至今未分离到该合成途径中的任何中间产物,也未克隆到控制MPs合成的基因。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是聚酮合成途径的限速酶,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菌和真菌中。按照结构和催化机理,PKS可以分为模块型(Ⅰ型)、重复型(Ⅱ型)、查尔酮型(Ⅲ型)和重复Ⅰ型4类。真菌中的PKS大多属于重复Ⅰ型PKS。重复Ⅰ型PKS是多功能蛋白,拥有多个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结构域,根据PKS中结构域的种类,这类PKS又进一步被划分为8类,分别是4种非还原型PKS(非还原Ⅰ型、Ⅱ型、Ⅰ&Ⅱ型、Ⅲ型)和4种还原型PKS(还原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虽然不同的重复Ⅰ型PKS拥有的结构域种类和数目不同,但是它们都有3个必需的保守结构域,即β-酮酯酰基合成酶(β-ketosynthase, KS)、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和酰基转移酶(Acyltransferase, AT),因此,通常根据这一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从真菌中克隆新的PKS基因。研究发现,真菌中控制聚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相关基因通常以基因连锁的形式存在,形成所谓的基因簇。在聚酮类化合物基因簇中至少存在1个PKS基因和1个簇内调节基因。根据这一特点,已经从真菌中克隆到很多聚酮化合物的基因簇,并结合基因簇的分析,探明了部分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依据以上理论基础,根据保守的KS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从红色红曲菌(M ruber) M-7基因组中克隆得到控MPs合成的PKS基因,并根据M-7基因组的测序结果,获得了色素PKS基因簇;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基因簇中基因进行了功能预测,并对其中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鉴定;此外通过基因过表达技术获得了高产MPs低产桔霉素的基因工程菌。研究成果如下。1与MPs合成相关的PKS基因克隆从NCBI上收集了253条主要来自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红曲菌属(Monascus)的PKS的KS结构域,并构建了基于KS结构域的系统进化树。根据进化树分析结果,设计简并引物,从M-7基因组中克隆得到4个PKS基因,后期试验证实其中一个PKS基因与MPs合成相关,命名为pksPTo2 MPs合成基因簇分析通过分析本实验室测序完成的M-7基因组序列,获得了包括pksPT在内的由17个基因组成的MPs基因簇。对簇内的pksPT、调节基因(pigR),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α亚基基因(fasa)和β亚基基因(fasβ)进行了分析,发现pksPT编码的蛋白属于非还原III型PKS,结构域组合形式为KS-AT-ACP-ACP-ME(甲基转移酶);pigR编码的蛋白属于Zn(Ⅱ)2Cys6型锌指蛋白,DNA绑定基元为CdnCrkkkvkCdakkpaCs (C是半胱氨酸;其他字母为其他氨基酸缩写);fasa编码的蛋白包含ACP、KS、KR (β-ketoreductase)和PPT (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4个结构域;fasβ编码的蛋白包含AT、ER (Enoylreductase)、DH (Dehydratase)和MT (Malonyl transferase)4个结构域。3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性质分析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pksPT、pigR、fasa和fasβ单敲除菌株△pksPT、ApigR、 △fasa和△fas△,并分析了各敲除菌株菌落形态、产孢能力、生长速度、色素和桔霉素产量。结果显示,各基因的敲除均不影响红曲菌产分生孢子和闭囊壳的能力;各敲除子生长速度均比出发菌株M-7快,其中△pksPT生长速度最快;HPLC分析显示各敲除子均丧失产MPs的能力;菌落形态观察显示,△pksPT和△pigR菌落呈白化现象,而△fasa和△fasβ菌落呈黄色,并且在△fasa和△fasfβ菌落周围有大量黄色物质积累,通过与M-7菌落比较说明该黄色物质可能与MPs中间产物有关;△pksPT, △pigR、△fasa和△fasβ产桔霉素能力显著提高,分别是M-7的3.8、2.3、2.2和2.4倍。这些结果说明pksPT、pigR、fasa和fasβ是MPs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igR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以出发菌株M-7和△pigR为受体,分别构建了组成型trpC启动子控制的pigR基因过表达菌株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pigR,分析了过表达菌株菌落形态、产色素和桔霉素的能力以及pigR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pigR的菌落直径明显小于M-7; 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ApigR产MPs的能力较M-7显著提高,在PDB培养基中培养7d时,红色素产量分别提高了约9倍和10倍,黄色素产量分别提高了1倍和0.5倍,此时,M-7没有开始合成橙色素,而ptrpC::pigR和pigtR-complemented ApigR已经合成7种橙色素,产量分别达2.5和4.2 U/g-dried mycelia; pigR的表达量在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pigR中分别比M-7提高了2万倍和3.5万倍;而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ApigR中桔霉素的产量大约是M-7的30%。这些结果说明过表达pigR基因能够有效地提高MPs产量同时降低桔霉素产量。5 MPs中间产物的分析与MPs合成途径的探讨在敲除fasa时分离得到1株突变子,命名为ISM (Itermediate secreting mutant),该突变子可以产生1种MPs可能中间产物。以△pksPT为材料,采用菌落共培养试验和中间产物添加试验对该中间产物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ISM与△pksPT共培养导致△pksPT重新产生一些色素,推测ISM可以产生色素合成中间产物;采用HPLC对突变子菌落周围培养基进行分析,发现ISM菌落周围大量积累一种物质,而△pksPT不能产生该物质,推测该物质可能是导致△pksPT恢复合成色素的物质;向△pksPT液体培养物中加入该物质,△pksPT重新产生MPs。这些结果表明该物质是色素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进一步将ISM与△fasβ共培养,并采用HPLC分析了它们菌落周围培养基中该中间产物的含量。结果显示,与ISM共培养的△fasfβ不能重新产生Ⅷs;在△fasβ菌落周围仅存在少量该中间产物,其含量与M-7菌落周围该物质的含量相差不大。以上结果显示该中间产物能够使△pksPT重新合成MPs而不能使△fasβ重新合成MPs,预示该中间产物可能位于PKS和FAS合成的产物之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红曲菌及其代谢产物
  • 2 MPs
  • 2.1 MPs的种类
  • 2.2 MPs的应用
  • 2.3 MPs的生物学活性
  • 2.4 MPs代谢合成途径
  • 3 红曲菌功能基因研究情况
  • 4 聚酮化合物和PKS
  • 4.1 聚酮化合物
  • 4.2 PKS种类及作用机理
  • 4.3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研究进展
  • 4.3.1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 4.3.2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
  • 4.4 真菌PKS基因克隆方法的研究
  • 5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红曲菌产色素PKS基因簇的克隆及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与质粒
  • 1.2 培养基
  • 1.3 酶与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基于KS结构域的PKS进化树的构建
  • 2.2 PKS基因的克隆
  • 2.3 PKS基因侧翼序列的延伸
  • 2.4 PKS基因簇的获得
  • 2.5 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KS保守结构域的PKS进化树的构建
  • 3.2 PKS基因的克隆
  • 3.3 完整的pksPT基因和MPs基因簇的获得
  • 3.4 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1 pksPT的基因结构分析
  • 3.4.2 fasa和fasβ基因结构分析
  • 3.4.3 调节基因pigR基因结构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M-7中色素PKS基因的克隆
  • 4.1.2 色素PKS基因簇的获得
  • 4.1.3 基因的结构分析
  • 4.2 讨论
  • 4.2.1 关于pksPT克隆方法的讨论
  • 4.2.2 关于MPs基因簇的鉴定方法的讨论
  • 4.2.3 关于青霉属中色素合成基因簇的讨论
  • 第三章 红曲菌M-7产色素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 1 材料
  • 1.1 菌株与质粒
  • 1.2 培养基
  • 1.3 酶与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2.1.1 敲除盒的构建
  • 2.1.1.1 pksPT敲除盒的构建
  • 2.1.1.2 fasα和fasβ敲除盒的构建
  • 2.1.1.3 pigR敲除盒的构建
  • 2.1.2 敲除载体的构建
  • 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 2.3 转化子鉴定
  • 2.3.1 转化子的PCR检测
  • 2.3.2 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检验
  • 2.4 突变子性质分析
  • 2.4.1 红曲菌孢子的收集
  • 2.4.2 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
  • 2.4.3 MPs检测
  • 2.4.4 生物量和桔霉素产量测定
  • 2.4.4.1 生物量测定
  • 2.4.4.2 桔霉素产量测定
  • 2.4.5 RT-PCR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3.1.1 pksPT敲除载体的构建
  • 3.1.2 fasα和fasβ敲除载休的构建
  • 3.1.3 pigR敲除载体的构建
  • 3.2 突变子的鉴定
  • 3.2.1 △pksPT的鉴定
  • 3.2.2 △fasα和△fasβ的鉴定
  • 3.2.3 pigR功能缺失突变子的鉴定
  • 3.3 突变子的性质分析
  • 3.3.1 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
  • 3.3.2 MPs分析
  • 3.3.3 生物量比较
  • 3.3.4 产桔霉素能力的比较
  • 3.3.5 RT-PCR检测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构建了敲除菌株△pksPT、△fasα、△fasβ和△pigR
  • 4.1.2 分析了突变子的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4.1.3 评价了突变子产色素和桔霉素能力
  • 4.2 讨论
  • 4.2.1 关于突变子和出发菌株M-7生物量变化趋势的讨论
  • 4.2.2 脂肪酸合成酶α和β两个亚基在聚酮合成途径中的功能
  • 4.2.3 sFAS的α和β亚基作用机理
  • 4.2.4 关于MPs和桔霉素在代谢合成途径中的关系的讨论
  • 4.2.5 PKS基因簇簇内调节因子作用机理的讨论
  • 第四章 基于trpC启动子表达体系的建立及pigR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1 材料
  • 1.1 菌株与质粒
  • 1.2 酶与主要试剂
  • 1.3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trpC启动子调控的pigR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 2.3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2.3.1 转化子的PCR方法检测
  • 2.3.2 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检测
  • 2.4 性质分析
  • 2.4.1 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
  • 2.4.2 MPs检测
  • 2.4.3 产桔霉素能力比较
  • 2.4.4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igR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过表达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3.2.1 pigR-complemented△pigR的鉴定
  • 3.2.2 ptrpC::pigR的鉴定
  • 3.3 过表达菌株性质分析
  • 3.3.1 菌落形态观察
  • 3.3.2 产色素能力分析
  • 3.3.3 桔霉素产量测定
  • 3.3.4 表达量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构建了过表达菌株ptrpC::pigR和回复突变菌株pigR-complemented△pigR
  • 4.1.2 分析了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 △pigR中色素产量
  • 4.1.3 分析了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pigR桔霉素产量
  • 4.1.4 分析了pigR敲除菌株和过表达菌株中pksPT、fasα、fasβ和pigR表达量
  • 4.2 讨论
  • 4.2.1 关于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pigR中pigR表达量的讨论
  • 4.2.2 关于ptrpC::pigR和pigR-complemented△pigR中桔霉素产量的讨论
  • 第五章 红曲菌中MPs代谢合成途径的探讨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主要的试剂及培养基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共培养试验
  • 2.2 中间产物的提取和分析
  • 2.3 中间产物补充试验
  • 2.4 ISM分析
  • 2.4.1 菌落形态分析
  • 2.4.2 色素分析
  • 2.4.3 产桔霉素能力比较
  • 2.4.4 生物量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共培养试验
  • 3.2 中间产物的提取和分析
  • 3.3 中间产物补充试验
  • 3.4 ISM性质分析
  • 3.4.1 菌落形态观察
  • 3.4.2 色素产量测定
  • 3.4.3 桔霉素产量测定
  • 3.4.4 生物量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获得了一种MPs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
  • 4.1.2 研究了ISM的生长特性
  • 4.2 讨论
  • 4.2.1 关于MPs合成中间产物的确定
  • 4.2.2 关于色素合成途径的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红曲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 附录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附录3 质粒DNA的抽提
  • 附录4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附录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 附录6 Southern杂交
  • 附录7 RT-PCR和Realtime qPCR
  • 主要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60kg/m-7混凝土枕道岔在包钢厂内的应用[J]. 包钢科技 2013(02)

    标签:;  ;  ;  ;  ;  ;  

    红色红曲菌M-7产色素基因簇克隆、解析及代谢途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