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胰腺癌模型及其DNA损伤修复蛋白和癌干细胞标记蛋白在诱癌中的作用

SD大鼠胰腺癌模型及其DNA损伤修复蛋白和癌干细胞标记蛋白在诱癌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SD大鼠胰腺癌模型建立及其病理学研究目的应用二甲基苯荓蒽(DMBA)置入大鼠胰腺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A组),同时应用曲古霉素A (TSA)设立干预组(B组),探讨该模型的意义及TSA的抑瘤作用。方法切开SD大鼠胰腺被膜及部分胰实质,深约1mm,A组和B组均置入9mgDMBA;C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除未置入DMBA外余同A组,B组大鼠每周腹腔注射1μg/ml TSA生理盐水溶液1ml。3-5个月处死大鼠,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胰腺及胰腺外主要器官有无肿瘤形成及其病理学改变。结果(1)3-5个月A组大鼠胰腺癌发生率为48.7%(18/37),其中病理学类型包括17例胰腺导管腺癌(高分化6例、中分化7例和低分化4例)和1例胰腺纤维肉瘤;3个月组胰腺癌发生率(2/7)低于4个月组(4/10)和5个月组(12/2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3-5个月B组大鼠胰腺癌发生率为33.3%(12/36),其中病理学类型包括11例胰腺导管腺癌(高分化6例、中分化4例和低分化1例)和1例胰腺纤维肉瘤;3个月组胰腺癌发生率(1/6)低于4个月组(3/10)和5个月组(8/2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A组胰腺癌发生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A组胰腺导管癌肿块直径显著大于B组(P<0.05)。(5)A组和B组非癌胰腺导管上皮呈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改变,A组非癌胰腺导管上皮呈轻度不典型增生5例(5/19,26.3%)和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10/19,52.6%),B组非癌胰腺导管上皮呈轻度不典型增生10例(10/24,41.6%)及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8/24,33.3%),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6)C组胰腺及A、B两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未见明显肉眼和镜下病理学改变。结论较大剂量DMBA直接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胰腺癌发生率,为胰腺导管腺癌较理想的动物模型;TSA可抑制大鼠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第二部分DNA损伤修复蛋白在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4种DNA损伤修复蛋白(ERCC1, MGMT, hMSH2和hMLH1)在DMBA诱导的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在DMBA诱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及C组正常胰腺组织经4%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RCC1, MGMT, hMSH2和hMLH1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二步免疫组化法。结果(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和1例为胰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和1例为胰腺纤维肉瘤;A组胰腺导管腺癌肿块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胰腺导管腺癌(P<0.05)。(2)A组+B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ERCC1, MGMT, 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地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或P<0.01);A组胰腺导管腺癌ERCC1, MGMT, 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低于A组非癌胰腺组织,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胰腺导管腺癌ERCC1, MGMT, 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B组非癌胰腺组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非癌胰腺组织ERCC1, MGMT, hMSH2和(或)hMLH1表达阴性者胰腺导管上皮均呈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失活可能起较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癌干细胞标记物表达研究目的建立Sprague-Dawely (SD)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癌干细胞标记物(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将二甲基苯荓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 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胰实质内设立胰腺癌模型组(A组),另一组同样置入DMBA并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richostatin,TSA)设立为干预组(B组),A组和B组鼠于3-5个月内处死,正常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及HE染色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PSCA、Oct-4、CD24和CD44V6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B组胰腺导管腺癌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1),C组胰腺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均阴性;A组胰腺导管腺癌和B组胰腺导管腺癌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A组非癌胰腺组织和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干细胞及其标记物可能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SD大鼠胰腺癌模型建立及其病理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DNA损伤修复蛋白在SD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癌干细胞标记蛋白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SD大鼠胰腺癌模型及其DNA损伤修复蛋白和癌干细胞标记蛋白在诱癌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