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 ——多维视角下的浙南小镇教育变迁

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 ——多维视角下的浙南小镇教育变迁

论文摘要

本文力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浙南一个小镇的教育变迁进行深度描述。“我”在论述的过程中力图不带任何理论假设与价值判断,以“第三者”的身份深入小镇社会内部进行现场调查,对该小镇的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探索,试图描绘出小镇教育场域中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故事的情节剧本,并在其故事的背后提炼出中国城镇化一些具有普遍与个性化的意义。论文在论述小镇教育发展概貌与变迁过程的时候,发掘出了以下几点:第一,浙南小镇的前身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在历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生活在小渔村的当地人在这个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又强烈地左右着他们对教育的观念、态度和选择,并决定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模式。第二,浙南小镇建立初期,那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校长以及行政官员和普通百姓对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的背后有着历史的影子。在极端短缺的教育资源面前,小镇的人们从各自立场出发,相互争夺教育资源,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相互博弈并激发出创造的火花。教育资源的紧张又不断影响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促使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其选择教育的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小镇社会曾经存在一些极具特色的办学行为,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具有地方特点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具有地方色彩的策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这些办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互动以解决教育资源的紧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当地的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影响了当地人应对教育资源紧张所做出的选择和策略。第三,当地一个具有办学世家背景的商人面对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采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应对行动。商人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地域文化、习俗以及体制的影响,他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在巧妙地运用一些适应当地人文化心理的策略之后,这些困难迎刃而解。由于资源的供求严重失调,学校的创办打开了一扇赢利之门,其丰厚的利润引发当地的办学热潮,办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又迫使学校寻求与政府的合作。政府所派的公办教师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念和社会心理。私营体制与公办体制之间的矛盾在一桩教师分流案中被激化了,这种矛盾的激化导致学校的公办教师强烈要求清除学校的私营力量,由此又产生了的一系列冲突与矛盾。最后,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私营股份被清除出去,学校的性质又转变为国有性质。在这个具有戏剧性的转变过程中,牵扯到的事件相关人都站在各自的文化立场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背后的动因与小镇所处的文化环境不无关系。第四,浙南小镇人口与教育资源之间持续紧张的关系深刻地投射到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之中。以一个家庭为例,家长为了将既有的政治与地位优势传递下去,必须占据教育资源的制高点。本地资源的不足令家长转而寻求异地教育资源。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家长采取了一系列文化策略,其中关系网络的建立最为重要,而关系网络的建立则必须诉诸于“人情”。在这样的场域中,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育了,其中还纠缠着一系列具有地方色彩的各种因素。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千方百计与体制、资源进行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这些人又根据现实的需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在这背后又凸显出当地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动因。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叙事学、教育学的角度深度考察这个小镇从原始阶段到目前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这或许也是中国每一个小镇(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导论 研究的缘起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缘起与对象的确定
  • 二、本研究之意义
  • 三、文献资料回顾
  • (一) 城镇化与城镇社会性质的相关论述
  • (二) 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资源
  • (三) 关于中国教育变迁的一些论述
  • 四、本研究使用的方法
  • 五、研究流程
  • 第一章 教育冲突事件的再现
  • 一、群体性事件
  • 二、愤怒的BBS
  • 三、利益博弈的结果
  • 四、归因
  • 第二章 青龙江畔的小渔村
  • 一、龙港镇的地理沿革、传说与气候变迁
  • (一) 龙港镇的地理沿革与美丽传说
  • (二) 龙港镇的气候
  • (三) 历史上充满洪涝与灾荒的印记
  • 二、海寇危害当地人的生存
  • 三、瘟疫与神祗
  • 四、计划生育对教育扭曲的动力
  • 五、龙港镇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特征
  • 六、浙南人群的文化性格
  • (一) 彪悍好斗
  • (二) 取巧善技
  • (三) 善于冒险
  • 第三章 龙港镇建立之前的教育溯源
  • 一、龙港镇教育的历史溯源
  • (一) 县学
  • (二) 书院
  • (三) 社学
  • (四) 私塾与义塾
  • 二、清朝末年与民国时期的龙港镇教育
  • 三、1949年至1981年龙港镇所在县域的教育发展轨迹
  • 第四章 浙南小镇的建立
  • 一、县城的诱惑
  • 二、发展空间的窘迫与建镇的曙光
  • 三、龙港镇的建立
  • (一) 建镇前的酝酿
  • (二) 别出心裁的公关宣传策略
  • (三) 因地制宜政策的巨大风险
  • 1. 自理户口给予农民廉价的城市居民身份
  • 2. 土地买卖的瞒天过海
  • 3. 建筑风格折射出龙港镇的文化个性
  • (1) 龙港镇建筑的历史变迁
  • (2) 顶天立地式的建筑风格
  • (3) 龙港镇私人住宅的文化个性
  • 第五章 浙南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演化
  • 一、惊人的进城浪潮
  • 二、紧张的粮食供应
  • 三、稀少而又虚弱的教育资源穷于面对强大的需求
  • (一) 移民的涌入
  • (二) 农民的进城动力——两个进城报告和一个故事
  • (三) 隐名埋姓与学号的奇货可居
  • 四、躁动的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寻找各自的出路——对于教育的无奈回
  • 五、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教育分流的两种怪胎路径
  • (一) 童工的回潮
  • (二) 师公的道袍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观照
  • 六、劝学——地方政府猫抓老鼠的无奈之举
  • 第六章 青龙学校的办学历史
  • 一、叶校长的家世背景
  • 二、第一次访问和第一个故事
  • 三、第二次访问与第二个故事
  • 四、人情与办学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
  • 五、龙港镇私人办学的历史观照
  • 第七章 龙港镇学校生产的人及其命运的变迁——以一个家庭的教育谱系为例
  • 一、户籍
  • 二、政治优势的遗传
  • 三、长子曲折的求学经历——隔代期望与焦虑——升学愿望的曲折实现
  • 四、次子的成材经历——学校教育的失败还是成功?
  • 五、三子的曲折人生——学校教育的一个奇迹
  • (一) 童年的读书生涯
  • (二) 第一次转学
  • (三) 第二次转学
  • (四) 失败的高中生涯
  • (五) 高考的一惊一喜、上上签以及祖宗的椅子坟
  • (六) 无助的大学生涯——追求兴趣与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
  • (七) 转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中国新教育场域中的研究生培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教育场域中青少年敬畏生命的缺失及重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06)
    • [3].论我国高等教育场域变革[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07)
    • [4].教育场域中的“集体无意识”: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教育学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3)
    • [5].一幕胜千言:不可被忽视的教育场域——以电影《釜山行》为例[J]. 中国德育 2016(18)
    • [6].研究生教育场域:概念与框架[J]. 高教探索 2015(10)
    • [7].论学校教育场域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05)
    • [8].教育场域中的人性泛在论[J]. 江苏教育研究 2017(Z4)
    • [9].基础教育场域中教师对学生的“新”评价[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3)
    • [10].时代的坚守:传统游戏的幼儿园在场省察[J]. 山西教育(幼教) 2017(05)
    • [11].教育场域中的人性泛在论[J]. 吉林教育 2017(26)
    • [12].高校教育场域中体育文化力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7)
    • [13].教育场域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领导力提升及路径探新[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1)
    • [14].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建构与优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03)
    • [15].高等教育场域的功利化、困境和反思——高校扩招政策的社会学回顾[J]. 教育观察 2012(04)
    • [16].“为承认而斗争”:论教育场域中“蔑视”的祛除[J]. 教育科学 2019(02)
    •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场域构建[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8].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02)
    • [19].学生生命场域:涵义、特征及教育意蕴[J]. 教育导刊 2017(08)
    • [20].教育场域中的惩罚与欺辱:一个比较的视角[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教育场域中的惩罚与欺辱:一个比较的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 2015(03)
    • [22].高等教育场域中高校“位置”分层的社会学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10)
    • [23].从哈贝马斯哲学看教育场域内公共空间之建立[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6)
    • [24].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分离与融合[J]. 喀什大学学报 2019(02)
    • [25].我国教育场域的话语批判与重构[J]. 教育与职业 2012(17)
    • [26].弱者的“韧武器”:农村教育场域中身体技术的运作逻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7].教师的权力:成为“行动的知识人”[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 [28].基于小学教育场域的冷暴力案例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8)
    • [29].新时代人文教育场域之突围与再造[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8)
    • [30].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的裂变及其当代重建[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2)

    标签:;  ;  ;  ;  ;  ;  

    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 ——多维视角下的浙南小镇教育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