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红素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茶红素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论文摘要

茶色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是由茶叶中以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聚合衍生而来的一类水溶性色素混合物,根据颜色又可分为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三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功能,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存在潜在的开发价值,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茶多酚化学氧化和茶叶微生物发酵制取茶红素类色素的最佳条件,并对后者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根据不用的作用机理,用四种方法测定了所制备的茶红素类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茶多酚碱性氧化制备茶褐素的最优氧化条件为:碱液选用KOH/H2O体系,碱浓度为1mol/L,最适温度为50℃,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茶多酚浓度2%。茶褐素溶液酸化制备茶红素的最佳条件为:酸化pH为4.5;常温下酸化即可;酸化时充分混匀可不考虑酸化时间。2.以藤茶为原料进行发酵制备茶褐素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最优菌种fxk-01;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0天;接种量5%。发酵完成后茶褐素含量较未发酵藤茶提高了3.62倍。发酵完成后茶褐素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20min,提取次数为三次,料液比为1:30。3.以普洱生茶为原料进行发酵制备茶褐素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最优菌种fxk-02;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7天;接种量5%。发酵完成后茶褐素含量较未发酵普洱生茶提高了8.23倍。发酵完成后茶褐素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为两次,料液比为1:30。4.发酵法制取的茶褐素(TB‵)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高于Vc,而化学法制取的茶褐素(TB)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略低于Vc;同时,化学法酸化制取的茶红素(TR)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高于Vc,而发酵法酸化制取的茶红素(TR‵)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低于Vc。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茶色素简介
  • 1.1.1 茶色素
  • 1.1.1.1 茶黄素
  • 1.1.1.2 茶红素
  • 1.1.1.3 茶褐素
  • 1.1.2 茶色素的制取与分离纯化
  • 1.1.2.1 红茶中直接提取分离
  • 1.1.2.2 体外酶促氧化
  • 1.1.2.3 体外化学氧化
  • 1.1.2.4 茶色素的分离纯化
  • 1.2 茶色素研究进展
  • 1.2.1 茶色素形成研究进展
  • 1.2.2 茶色素制取研究进展
  • 1.2.3 茶色素分离研究进展
  • 1.3 茶色素药理功能概述
  • 1.3.1 抗氧化、抗衰老
  • 1.3.2 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1.3.3 抗癌与防癌作用
  • 1.3.4 抗病毒作用
  • 1.3.5 抗菌作用
  • 1.4 茶色素生物活性测定常用方法
  • 1.4.1 还原力
  • 1.4.2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1.4.3 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1.4.4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
  • 1.5 茶色素的应用
  • 1.5.1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5.2 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茶多酚碱性氧化制备茶红素类色素条件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药品与试剂
  • 2.2.1.2 仪器
  • 2.2.2 方法
  • 2.2.2.1 碱种类的选择
  • 2.2.2.2 碱浓度的选择
  • 2.2.2.3 最适温度的选择
  • 2.2.2.4 反应时间的选择
  • 2.2.2.5 底物浓度的选择
  • 2.2.2.6 酸化条件的选择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碱种类的选择
  • 2.3.2 碱浓度的选择
  • 2.3.3 最适温度的选择
  • 2.3.4 反应时间的选择
  • 2.3.5 底物浓度的选择
  • 2.3.6 酸化条件的选择
  • 2.3.6.1 酸化 pH 的选择
  • 2.3.6.2 酸化温度的选择
  • 2.3.6.3 酸化时间的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茶褐素发酵法制取的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原料
  • 3.2.2 药品与试剂
  • 3.2.3 仪器
  • 3.3 方法
  • 3.3.1 种子液的制备
  • 3.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3.2.1 原料与菌种的优化
  • 3.3.2.2 发酵时间的优化
  • 3.3.2.3 发酵温度的优化
  • 3.3.2.4 接种量的优化
  • 3.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3.1 单因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3.2 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 3.3.4 分光光度法测茶色素含量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4.1.1 原料与菌种的优化
  • 3.4.1.2 发酵时间的优化
  • 3.4.1.3 发酵温度的优化
  • 3.4.1.4 接种量的优化
  • 3.4.1.5 发酵前后茶色素含量的变化
  • 3.4.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2.1 提取次数的优化
  • 3.4.2.2 提取温度的优化
  • 3.4.2.3 提取时间的优化
  • 3.4.2.4 料液比的优化
  • 3.4.2.5 发酵后普洱生茶茶褐素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茶红素类色素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原料
  • 4.2.1.2 药品与试剂
  • 4.2.1.3 仪器
  • 4.2.2 方法
  • 4.2.2.1 样品的制备
  • 4.2.2.2 茶色素含量的测定
  • 4.2.2.3 还原力的测定
  • 4.2.2.4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4.2.2.5 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4.2.2.6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的制备
  • 4.3.2 还原力
  • 4.3.3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3.4 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 4.3.5 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茶红素的提取方法及研究进展[J]. 农家参谋 2018(04)
    • [2].婺源工夫红茶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相关性分析[J]. 茶业通报 2019(03)
    • [3].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2)
    • [4].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0)
    • [5].茶红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8)
    • [6].天然提取物对红茶发酵过程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6)
    • [7].茶红素的生物学活性分析与研究[J]. 福建茶叶 2016(05)
    • [8].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20(01)
    • [9].茶红素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8)
    • [10].红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7(02)
    • [11].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02)
    • [12].红茶中茶红素生物学活性研究[J]. 北京农业 2015(05)
    • [13].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04)
    • [14].不同外形、年份六堡茶品质变化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16(11)
    • [15].外源酶对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素转化规律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20)
    • [16].微生物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特定风味成分变化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07)
    • [17].常饮红茶水 走好人生路[J]. 饮食科学 2011(09)
    • [18].色差法监测红茶发酵适度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0)
    • [19].川红工夫加工过程多酚类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变化规律[J]. 食品科学 2015(03)
    • [20].工夫红茶主要内含成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 食品科技 2011(09)
    • [21].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3(04)
    • [22].六堡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广东茶业 2016(03)
    • [23].性温之疑 天凉好个“红”?[J]. 茶博览 2018(10)
    • [24].信阳红品质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15(01)
    • [25].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11)
    • [26].六堡茶渥堆新工艺优化[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0(01)
    • [27].不同外源酶添加对夏茶金观音红茶品质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4(06)
    • [28].不同氨基酸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转化及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05)
    • [29].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 2009(05)
    • [30].湿热后处理改善红茶风味品质的工艺优化及效果评价[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标签:;  ;  ;  ;  ;  

    茶红素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