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论文摘要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口服制剂的疗效最为明确,然而其毒副作用十分严重,使用受到限制。本课题本研究为降低雷公藤毒副作用,提高患者顺应性,丰富临床剂型,充分发挥其疗效,对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进行研究,并对该系统进行体内外相关评价。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雷公藤提取物溶解性能研究提取物原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辅料的选择,同时决定了它在皮肤内的转运速度,以及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因此对药物的基本性质—溶解性能进行考察,能为进一步开展药物处方设计和筛选提供依据。实验中首先考察了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测定方法,然后测定了雷公藤提取物在不同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在油相中的溶解能力为:油酸>辛癸酸甘油酯>三辛酸癸酸甘油酯>油酸乙酯>IPM>棕榈酸异辛酯>Gemseal40;在表面活性剂Tween 80中的溶解性能较Crempphor 40好;助表面活性剂以无水乙醇的溶解性能较好。2.雷公藤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以油酸为油相、Tween80:平平加0(9∶1)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的Km值下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处方;根据对不同处方制成的微乳理化性质、粒子形态和经皮渗透性研究,确定处方为:吐温80为7.52%,平平加0为0.84%,油酸为1.10%,无水乙醇为12.54%,水为77.50%,药物为0.5%。该处方制成的微乳理化性质均符合要求,相对于相同载药量的软膏制剂的增渗比为8.35,表明雷公藤微乳能促进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3.雷公藤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研究以凝胶的黏度、外观为指标,对凝胶的常用基质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卡波姆-934基质制得的凝胶外观,稠度最为适宜,载药量最高;对药物的加入对卡波姆凝胶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的加入降低了原凝胶体系的表观粘度,且随凝胶浓度的增加,降低越明显;实验用Franz扩散池法,对促渗剂氮酮的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以2.5%的氮酮促渗效果最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雷公藤微乳凝胶的工艺处方为:雷公藤微乳:80%,3%卡波姆934:17%,三乙醇胺:0.6%,氮酮:2.5%。4.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质量评价对雷公藤微乳凝胶的性状、鉴别、检查,根据实验结果对制剂的性状、pH值、黏度进行了规定;体外释药规律符合一级模型,效果稳定,透皮速率J值约为2.6378μg/cm2·h;采用白色家兔测定其对皮肤的刺激性,结果表明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损伤皮肤有轻度刺激;采用HPLC法测定雷公藤甲素含量为0.28mg/g;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6个月,该制剂基本稳定。5.雷公藤微乳凝胶的体内质量评价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法进行了镇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阿司匹林片剂组、雷公藤片组、雷公藤微乳凝胶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均有抑制小鼠醋酸所致的扭体作用(p<0.01),雷公藤微乳凝胶剂低剂量组无明显抑制作用。雷公藤微乳凝胶剂高中剂量的镇痛作用和临床上阿司匹林阳性阳物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雷公藤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中剂量即达到镇痛效果,疗效与剂量相关;通过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观察雷公藤微乳凝胶对AA大鼠的足肿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雷公藤微乳凝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其作用于其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且经皮给药系统与口服制剂相比,降低了肾毒性;急性毒性研究结果提示,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公藤毒副作用,并保证疗效,说明经皮给药系统是减少雷公藤毒副作用的一个较好的途径。建立了LC/MS检测大鼠血浆中雷公藤甲素浓度的方法,研究并比较了单次口服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和和经皮给予雷公藤微乳凝胶后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及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均为二室模型,其中经皮给药Tmax为6.667±1.633h,Cmax为82.963±17.626ng/ml,T1/2(Ka)为0.39±0.384,T1/2(α)7.314±7.869h,T1/2(β)56.7172±26.5155h。表明该药具有维持稳定血药浓度时间长,药效稳定的优点,能达到持效、长效的目的。6.鼠表皮郎格罕氏细胞的研究采用ATP酶法对鼠表皮的郎格罕氏细胞进行了检测,考察了两种不同的表皮分离方法:EDTA法和分离酶法,分离酶分离表皮的效果较好,减少了成纤维细胞的污染,细胞的结构观察较清晰。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透皮给药系统简介
  • 1.1.2 微乳作为新型透皮药物载体的优势
  • 1.1.3 微乳凝胶应用简介
  • 1.1.4 雷公藤制成外用制剂的必要性
  • 1.1.5 课题设计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现状
  • 1.2.3 雷公藤制剂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思路
  • 1.3.1 剂型设计
  • 1.3.2 制备工艺设计
  • 1.3.3 制剂评价设计
  • 2.正文
  • 2.1 雷公藤提取物溶解性能研究
  • 2.1.1 仪器与试药
  • 2.1.1.1 仪器
  • 2.1.1.2 试药
  • 2.1.2 雷公藤提取物溶解性能研究方法考察
  • 2.1.2.1 实验方法
  • 2.1.2.2 实验结果
  • 2.1.2.3 结论
  • 2.1.3 指标成分溶解量法测定雷公藤提取物在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性能研究
  • 2.1.3.1 实验方法
  • 2.1.3.2 实验结果
  • 2.1.3.3 结论
  • 2.1.4 讨论
  • 2.2 O/W型雷公藤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 2.2.1 仪器与试药
  • 2.2.1.1 仪器
  • 2.2.1.2 试药
  • 2.2.1.3 实验动物
  • 2.2.2 微乳形成机理及结构理论
  • 2.2.2.1 微乳的形成机理
  • 2.2.2.2 微乳的结构类型
  • 2.2.3 微乳的制备
  • 2.2.3.1 处方设计原则
  • 2.2.3.2 油相的筛选
  • 2.2.3.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2.2.3.4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2.3.5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 2.2.3.6 微乳处方的确定
  • 2.2.4 O/W雷公藤微乳经皮渗透性研究
  • 2.2.4.1 实验方法
  • 2.2.4.2 数据处理
  • 2.2.4.3 实验结果
  • 2.2.5 实验结论与讨论
  • 2.2.5.1 实验结论
  • 2.2.5.2 讨论
  • 2.3 雷公藤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研究
  • 2.3.1 仪器及试药
  • 2.3.1.1 仪器
  • 2.3.1.2 试药
  • 2.3.1.3 实验动物
  • 2.3.2 雷公藤微乳凝胶基质的筛选
  • 2.3.2.1 基质的筛选
  • 2.3.2.2 药物对卡波姆凝胶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2.3 促渗剂的选择
  • 2.3.3 雷公藤微乳凝胶的处方及制备方法的确定
  • 2.3.3.1 处方确定
  • 2.3.3.2 脱气工艺考察
  • 2.3.3.3 制备方法
  • 2.3.4 试验结论与讨论
  • 2.3.4.1 结论
  • 2.3.4.2 讨论
  • 2.4 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质量评价研究
  • 2.4.1 仪器与材料
  • 2.4.1.1 仪器
  • 2.4.1.2 材料
  • 2.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4.2.1 性状
  • 2.4.2.2 二萜内酯类成分的定性鉴别
  • 2.4.2.3 检查
  • 2.4.2.4 体外释药规律的考察
  • 2.4.2.5 透皮速率测定
  • 2.4.2.6 皮肤刺激性试验
  • 2.4.2.7 含量测定
  • 2.4.2.8 初步稳定性试验
  • 2.5 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内质量评价研究
  • 2.5.1 仪器与材料
  • 2.5.1.1 仪器
  • 2.5.1.2 材料
  • 2.5.2 雷公藤微乳凝胶镇痛实验研究
  • 2.5.2.1 实验方法
  • 2.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3 雷公藤微乳凝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及肾毒性研究
  • 2.5.3.1 实验方法
  • 2.5.3.2 实验结果
  • 2.5.3.3 实验结论
  • 2.5.4 雷公藤微乳凝胶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2.5.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5.4.2 实验结果
  • 2.5.4.3 实验结论
  • 2.5.5 雷公藤微乳凝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2.5.5.1 血浆中雷公藤甲素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5.2 雷公藤甲素药物动力学LC/MS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5.3 雷公藤微乳凝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2.6 鼠表皮郎格汉斯细胞(LC)的检测
  • 2.6.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6.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2.6.2.1 材料及试剂
  • 2.6.2.2 试剂的配制
  • 2.6.3 实验操作
  • 2.6.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结论
  • 3.1 全文小结
  • 3.2 讨论
  • 3.2.1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吸收特性
  • 3.2.2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2.3 雷公藤经皮给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研究探讨
  • 3.3 论文创新点
  • 3.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 附图
  • 后置部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雷公藤在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20(04)
    • [2].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12)
    • [3].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01)
    • [4].第六届全国雷公藤会议闭幕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3)
    • [5].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9)
    • [6].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11)
    • [7].雷公藤疗效得到进一步论证[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06)
    • [8].祛风除湿雷公藤 因有大毒须慎用[J]. 长寿 2014(07)
    • [9].甘草炮制对雷公藤治疗窗的影响:以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为例[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6)
    • [10].基于高内涵分析的甘草炮制雷公藤减毒作用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11)
    • [11].基于雷公藤配伍前后雷公藤内酯酮含量变化探讨其减毒机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08)
    • [12].雷公藤提取物能治肥胖症[J]. 养猪 2016(04)
    • [13].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04)
    • [14].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0)
    • [15].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04)
    • [16].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1)
    • [17].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10)
    • [18].雷公藤从毒草变良药[J]. 药物与人 2008(01)
    • [19].雷公藤甙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观察[J]. 北方药学 2014(01)
    • [20].雷公藤片和雷公藤多草甘片抗炎作用量效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14(09)
    • [21].雷公藤提取物溶解性能的测定方法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05)
    • [22].雷公藤药酒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48例[J]. 陕西中医 2011(12)
    • [23].雷公藤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残留量的测定[J]. 中国药师 2010(05)
    • [24].雷公藤提取物性能的研究[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12)
    • [25].雷公藤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02)
    • [26].雷公藤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02)
    • [27].雷公藤的毒理作用及增效减毒配伍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8(09)
    • [28].关于召开“第5次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04)
    • [29].关于召开“第五次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3)
    • [30].雷公藤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展[J]. 种子科技 2019(02)

    标签:;  ;  ;  ;  ;  ;  

    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