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功能检查的初步应用研究

嗅觉功能检查的初步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正常老年人嗅觉功能检查的结果目的:研究健康老年人嗅觉功能的特点。方法:嗅觉正常的健康志愿者95人。43名男性,52名女性。受试者行耳鼻咽喉科常规体检,用T&T嗅觉计行主观嗅觉测试。以醋酸异戊酯为嗅觉刺激剂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结果:1、左侧主观测试值为0.497±0.832,右侧主观测试值为0.488±0.799;左右两侧主观测试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749)。由于健康老人左右侧鼻腔主观嗅觉测试无统计学差异,故可将双侧鼻腔(共计190侧)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以单侧计鼻腔主观测试结果0.49±0.81。2、男性老人左侧主观测试值为0.595±0.945,右侧测试值为0.581±0.863;女性老人左侧主观测试值为0.415±0.725,右侧测试值为0.412±0.742。老年男、女性左侧和右侧主观测试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左侧:P=0.297;右侧:P=0.305)。单侧鼻腔男女老人之间主观测试无统计学差异(P=0.141)。3、在本组研究对象中OERP引出率为100%,其中左侧P1引出率33.7%,N1引出率100%,P2引出率100%,N2引出率37.9%,P3引出率40.0%;右侧P1引出率28.4%,N1引出率100%,P2引出率100%,N2引出率32.6%,P3引出率38.9%。4、健康老人左侧P1为257.03±66.51ms,N1为445.57±65.79ms,P2为532.09±63.77ms,N2为599.22±86.69ms,P3为672.11±85.41ms,右侧P1为255.36±48.96ms,N1为443.80±63.09ms,P2为538.17±61.61ms,N2为625.66±86.73ms,P3为684.68±93.62ms。左右两侧嗅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测试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5、男性P1为250.44±58.48ms,N1为451.68±65.66ms,P2为534.53±57.77ms,N2为606.13±70.79ms,P3为673.07±65.13ms,女性P1为261.51±60.51ms,N1为447.97±63.66ms,P2为535.65±66.78ms,N2为615.02±95.94ms,P3为681.43±101.36ms。男、女性P1、N1、P2、N2、P3波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6、由于健康老人嗅觉诱发电位P2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故可将双侧鼻腔(共计190侧鼻腔)结果综合分析,将本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分为70岁以上组(≥70岁,35例)和70岁以下(<70岁,68例)两组,70岁以下组P1潜伏期为263.21±50.75ms,N1潜伏期为446.47±62.88ms,P2潜伏期为528.02±60.23ms,N2潜伏期为624.10±86.43ms,P3潜伏期为684.71±86.85ms;70岁以上组P1潜伏期为245.40±69.06ms,N1潜伏期为455.46±67.18ms,P2潜伏期为547.88±65.18ms,N2潜伏期为598.72±87.12ms,P3潜伏期为671.74±92.22ms。两组之间P1、N1、N2、P3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59,0.358,0.206,0.533),而P2潜伏期却有统计学差异(P=0.036)。7、各波振幅结果:左侧P1为12.32±5.67μV,N1为-7.80±4.43μV,P2为16.19±5.69μV,N2为-8.39±3.76μV,P3为9.17±4.9μV,右侧P1为11.16±8.72μV,N1为-8.25±5.02μV,P2为15.57±4.52μV,N2为-7.90±4.24μV,P3为8.42±6.06μV。健康老人左、右侧P1、P2、P3振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54,0.401,0.562)。男女性P1、N1、P2、N2、P3波及P2-N1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14,0.169,0.087,0.907,0.447,0.058)。70岁以上组(≥70岁)和70岁以下两组之间P1、N1、P2、N2、P3及P2-N1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8,0.700,0.369,0.653,0.232,0.108)。得出健康老人P1、N1、P2、N2、P3及P2-N1的振幅分别为11.83±7.08μV,-8.02±4.73μV,15.88±5.14μV,-8.15±3.97μV,8.80±5.50μV和23.14±1。结论:1、健康老人T&T嗅觉测试识别阈正常范围在0.49±0.81,无侧别和性别的差异。2、健康老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P3波的潜伏期不存在性别、侧别差异,但有年龄差异分别为P1 256.27±58.65ms,N1 449.69±64.42ms,N2 611.73±87.13ms和P3 678.31±178.34ms;小于70岁健康老人P2潜伏期为528.02±60.23ms,大于70岁健康老人P2潜伏期为547.88±65.18ms。3、老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P3、P2-N1波的振幅不存在性别、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分别为为11.83±7.08μV,-8.02±4.73μV,15.88±5.14μV,-8.15±3.97μV,8.80±5.50μV和23.14+10.19μV。第二部分中老年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嗅觉评估目的:初步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嗅觉功能特点。方法:神经科转诊的拟诊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最终临床确诊帕金森病患者29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1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例,其他目前尚不能明确临床诊断患者28例。全都进行耳鼻咽喉科常规体检,用T&T嗅觉计行主观嗅觉心理物理测试。以醋酸异戊酯为刺激剂对所有病人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结果:73名患者左右侧主观识别阈分别为3.79±1.80、3.81±1.79;左右侧主观识别阈测试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78)。单侧鼻腔主观识别阈测试结果为3.72±1.78,与正常老人测试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远远高于正常老人的结果。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将能引出波形的患者以侧计得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P3潜伏期分别为左侧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和P3的潜伏期分别为207.7±14.85ms,526.3±88.56ms,606.69±94.23ms,680.43±64.34ms,729.9±58.14ms;右侧分别为为325.68±138.42ms,530.24±78.67ms,620.56±86.12ms,715.63±105.55ms,751.5±83.34ms;各波左右侧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能引出波形的患者以侧计得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P3潜伏期分别为318.34±136.26ms,532.23±83.42ms,614.28±90.83ms,694.64±89.54ms,743.87±67.55ms;与健康老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运用嗅觉主观测试、嗅觉事件相关电位N1、P2潜伏期作为观察指标,将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加以区别的最佳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89.7%、75.0%、78.0%。结论:1、嗅觉功能测试可以发现在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所表现出的嗅觉功能减退。2、嗅觉事件相关电位N1、P2潜伏期可以作为评价嗅觉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3、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都可能表现出嗅觉功能减退,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减退比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更明显。采用主观嗅觉识别阈结合嗅觉事件相关电位N1、P2潜伏期具有一定的鉴别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作用。第三部分健康老人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嗅球体积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健康老人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的嗅球体积特点。方法采用MRI颅脑常规+嗅神经成像对94例健康老人(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分别为对照1、2、3组)和31例明确诊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分别为实验1、2、3组)进行嗅球体积测量。结果:1、对照组男、女性左侧嗅球体积为41.70±7.88μL,34.26±8.44μL,男、女性右侧嗅球体积为43.16±8.18μL,36.68±9.07μL,男、女性嗅球体积总和为84.86±14.43μL,70.94±15.78μL。2、对照1组、2组、3组左侧嗅球体积分别为:40.34±6.68μL,38.23±8.55μL,34.10±10.68μL。右侧嗅球体积分别为:42.62±7.64μL,39.47±7.20μL和36.69±11.75μL。双侧嗅球体积分别为:82.77±13.12μL,77.70±13.30μL和70.79±21.06μL。3、实验1组、2组、3组左侧嗅球体积分别为:34.38±7.71μL,35.50±11.36μL,33.87±11.89μL。右侧嗅球体积分别为:35.75±9.91μL,39.00±13.53μL,32.27±7.41μL。双侧嗅球体积分别为:70.13±16.86μL,74.50±23.59μL,66.13±17.03μL。4、PD组左侧、右侧和双侧嗅球体积分别为:34.11±9.89μL,35.47±11.47μL和69.58±20.13μL。结论:1、50岁以上健康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嗅球体积减小,这种差异在70岁以上组和50岁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5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左侧嗅球体积小于右侧,男性嗅球体积大于女性。3、50岁以上PD患者的嗅球体积平均值比同年龄健康人嗅球体积平均值小,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4、50岁以上各年龄段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平均嗅球体积都小于同年龄健康人的平均嗅球体积,但只有50岁组有显著差异。5、嗅球体积与嗅觉主观识别阈和OERP的P2波潜伏期之间相关性不明显。第四部分嗅觉功能检查在嗅觉障碍疾病中的初步应用目的:初步探讨嗅觉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嗅觉障碍病人72例,男36例,女36例。行耳鼻咽喉科常规体检,用T&T嗅觉计行主观嗅觉心理物理测试。以醋酸异戊酯为刺激剂对所有病人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以氨气为刺激剂对失嗅病人进行鼻内三叉神经化学感受事件相关电位测试。结果:22例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包括6例上感后鼻窦炎患者)中嗅觉主观测试正常或轻微下降患者的OERP结果明显好于中重度下降的患者,而主观完全失嗅者则不能引出波形;并且嗅觉主观测试和OERP可以帮助明确经过治疗后嗅觉功能恢复情况。15例上感后嗅觉减退患者中1例主观嗅觉测试结果正常或轻微减退,8例为中重度减退,6例为完全失嗅。完全失嗅的患者不能引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15例Kallmann综合症患者嗅觉通路结构多表现为嗅球、嗅束缺如,嗅沟发育差,其主观测试都为完全失嗅,都不能引出OERP波形,氨气刺激则都能引出波形;经过治疗后嗅觉功能无明显改善。11例头外伤患者的主观嗅觉测试全部为完全失嗅,10例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未引出波形,1例能引出波形;MRI显示10例有明显的额叶前部、嗅球、嗅束等形态改变,而1例可引出波形的患者却仅有嗅球体积偏小,其余结构正常。6例嗅母细胞瘤患者中2例为左侧病变,其左侧(患侧)主观嗅觉测试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明显差于右侧(健侧),其余4例双侧受累及的患者两侧主观嗅觉测试都为完全失嗅,嗅觉事件相关电位都不能引出波形。结论:1、嗅觉事件相关电位能够客观的评估不同程度的嗅觉下降和失嗅,2、CT,MRI等影像检查在嗅觉障碍疾病的诊治中有明确病变部位,帮助治疗的作用,3、嗅觉事件相关电位、MRI以及嗅觉心理物理测试综合应用能够对嗅觉障碍进行全面的评估。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正常老人的嗅觉功能检查结果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第二部分 中老年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嗅觉评估
  • 实验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第三部分 健康老人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嗅球体积的初步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第四部分 嗅觉功能检查在嗅觉障碍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 实验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深圳小学高年级学生嗅觉功能的初步调查及与成绩的相关性初探[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03)
    • [2].常摩鼻窍益健康[J]. 养生月刊 2017(07)
    • [3].鼻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9(02)
    • [4].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嗅觉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04)
    • [5].幼犬嗅觉功能的开发方法探讨[J]. 中国工作犬业 2011(08)
    • [6].探究蚯蚓是否具有嗅觉功能[J]. 生物学教学 2010(07)
    • [7].男性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04)
    • [8].阿尔茨海默病的嗅觉功能减退与功能磁共振成像[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02)
    • [9].嗅觉功能变化在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 山东医药 2012(35)
    • [10].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变化与疾病分期和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0(49)
    • [1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嗅觉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05)
    • [12].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及法医学应用展望[J]. 法医学杂志 2017(05)
    • [13].帕金森病的嗅觉障碍与嗅觉功能检测[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05)
    • [14].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嗅觉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03)
    • [15].嗅觉功能评价在不同痴呆类型诊断中的价值[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9(04)
    • [16].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减退与疾病分期、运动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4)
    • [17].为什么鲨鱼能在距离很远的地方闻到血腥味[J]. 阅读 2019(70)
    • [18].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8(01)
    • [19].为什么新冠病毒会让人失去嗅觉?[J]. 看世界 2020(14)
    • [20].人嗅球体积改变与嗅觉功能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9(01)
    • [21].嗅觉功能活动调节豚鼠海马未成熟神经元的发育[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7(06)
    • [22].精神障碍患者嗅觉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J]. 四川精神卫生 2018(02)
    • [23].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嗅觉功能研究[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5(04)
    • [24].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转归的影响[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8)
    • [25].儿童慢性鼻炎-鼻窦炎综合治疗后对嗅觉功能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9(09)
    • [26].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对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23)
    • [27].正常成年人嗅觉神经环路激活与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J].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 2018(01)
    • [28].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6(07)
    • [29].T&T嗅觉测试在学龄期儿童嗅觉检查中的应用分析[J]. 重庆医学 2018(27)
    • [30].鼻内镜微创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对嗅觉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35)

    标签:;  ;  ;  ;  ;  ;  ;  ;  ;  ;  ;  ;  ;  ;  ;  ;  

    嗅觉功能检查的初步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