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域论文-王成燕

宿主域论文-王成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宿主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交替传代

宿主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燕[1](2012)在《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作为一类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丰富,对害虫作用独特且对环境安全,是一种理想的害虫生物防治剂。但天然的昆虫病毒因宿主范围窄、作用速度慢和作用活性低,大大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如何打破昆虫病毒的专化性以及提高它们的毒力成了拓宽昆虫病毒应用范围的重点和难点。NPV间自然重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NPV间重组可产生宿主域扩大病毒;另外病毒的毒力与宿主密切相关,在一种新宿主中的连续传代可提升其对传代宿主毒力,不过其对原宿主毒力显着下降。病毒在两种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后,病毒能否对两种宿主同时具有高毒力?尚无实验证明。因此,研究不同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及其在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过程中的毒力演化对于揭示病毒进化规律及发掘宿主域扩大和病毒毒力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鳞翅目重大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甜菜夜蛾S. exigua为靶标对象,首先研究两种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接着研究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最后研究病毒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和遗传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扩大和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本文选用不能经口感染甜菜夜蛾的斜纹夜蛾NPV (SINPV)日本福冈株和不能经口感染斜纹夜蛾的甜菜夜蛾NPV (SeNPV)美国株,将它们共同侵染甜菜夜蛾后,获得了能同时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宿主域扩大病毒株系,其对斜纹夜蛾的致病力与SINPV相当,致死中浓度(LC50值)无显着差异,同时对甜菜夜蛾也具备了一定的侵染力,但尚显着低于SeNPV对甜菜夜蛾的毒力。进一步将该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这两种宿主中按4种模式进行交替传代,分别为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传代,以及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非严格交替传代,研究病毒毒力的演化规律。发现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经历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多代交替传递过程中,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有显着上升,且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未有显着下降,但在传递20代过程中,除从斜纹夜蛾开始的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一直呈上升趋势,以甜菜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模式以及两种非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毒力未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4代以内显着上升,此后则有所下降。研究表明两种宿主中的交替传代可以提高病毒对一种宿主的适应性且同时保持了其对另一种宿主的适应性。2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其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比较了混合侵染前、混合侵染后、交替传代后以及连续传代后病毒的多角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各病毒均属多粒包埋型病毒,混合侵染没有引起病毒多角体大小的改变,多角体直径无显着差异。但经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以及在斜纹夜蛾中的连续传代后,病毒多角体的直径显着减小。同时还发现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都没有造成病毒多角体内病毒束数量的改变,多角体内病毒束平均数量在各病毒间无显着差异。但带来病毒束内核衣壳数量的变化,经过混合侵染及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的一次交替传代后,病毒束内平均病毒核衣壳数较起始的SINPV福冈株显着下降,在经历20代次交替后,仍显着低于福冈株,而在斜纹夜蛾中连续传代时病毒核衣壳的数量未有显着变化。另外从各病毒束内不同核衣壳的分布来看,SeNPV美国株中病毒束内核衣壳分布均匀,62.5%病毒束中病毒核衣壳数量为3个,而其余病毒则分布较广,在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后的病毒中,病毒核衣壳的数量在1-12个间。研究表明,SeNPV和SlNPV昆合侵染以及在两种宿主中交替繁殖后能够改变其多角体的组装,从而带来多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3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和iap基因变异通过基因组酶切、基因克隆分析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后的遗传变异。病毒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结果表明,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的基因组DNA酶切图谱较混合侵染前的SINPV福冈株没有产生明显变化,Pst Ⅰ、Hind Ⅲ、EcoR Ⅰ和Xba Ⅰ这4种限制性酶切图谱均与混合侵染前一致。进一步对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分析发现,病毒混合侵染后其polh基因序列较混合侵染前SlNPV在第281个碱基上发生突变,氨基酸序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另还对宿主域扩大病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进行了克隆,发现其与已报道的SpliNPV iap基因同源性达95%,与SlNPV中国株G2iap基因同源性和SlNPV日本株iap同源性均只有80%。4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变化分析对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前后叁个病毒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lNPV和SeNPV经过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在基因组大小上较SlNPV福冈株变小,基因数量也有变化,少了1个基因,基因总长度也有增加;再经过交替传代,基因总长度进一步变长。再从各病毒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的百分比来看,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较混合侵染前SlNPV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百分增加,再经交替传递20代后,百分比进一步增加。各病毒株系GC含量变化不大。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具体分析则发现混合侵染后病毒lef-8(晚期表达因子)基因产生了一个碱基的变化,另外病毒基因组内有一个255bp片段的插入,且在进一步交替传递20代后,此变化仍存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许益鹏[2](2011)在《家蚕NPV不同株系比较及宿主域差异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专一寄生节肢动物,尤以昆虫纲的鳞翅目为甚。截至目前,有58种(株)杆状病毒的基因组被完全测序,它们共有31个保守基因,根据这31个基因连锁进化分析,这些杆状病毒可分为四大类,Alphabaculovirus、 Betabaculovirus、Gammabaculovirus、Deltabaculovirus。新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带来测序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杆状病毒基因组被测序,也使得杆状病毒的进化发生规律越来越清晰,然而对同种杆状病毒不同株系的进化研究却鲜有报告,只有在棉铃虫杆状病毒株系有所比较研究。本论文以家蚕杆状病毒为研究对象,在全基因组水平对6个株系家蚕杆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将会填补同一宿主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这一块的空白,也会进一步丰富对杆状病毒进化的认识。同时,我们报道了一株既可以感染Bm细胞系又可以感染High Five和Sf细胞的野生型病毒,它自野蚕中分离得到。对这株杆状病毒的研究将对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对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应用开发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另外,鉴于家蚕杆状病毒对于蚕丝业的重大威胁,研究家蚕杆状病毒与家蚕的相互关系也是家蚕杆状病毒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之前对病毒感染之后家蚕的转录有不少研究,但还没有工作涉及转录组测序。本论文中利用RNA-Seq技术对感染杆状病毒的家蚕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了丰富的家蚕转录信息,这将对以后继续开展家蚕与家蚕杆状病毒的互作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家蚕杆状病毒不同株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研究了BmNPV的6个病毒株系。我们发现bro基因数目及hr区的构成是它们基因组最大差异所在。hr区中的回文序列总数影响病毒的DNA复制,但是相同hr区不同回文序列数目对其下游基因的转录似乎不影响。而对各个ORF对比发现,差异较大的是那些杆状病毒非核心基因,它们对BmNPV株系的进化影响最大。基于全基因组的进化分析表明India株与其它株亲缘关系较远,但与Cubic最近;Guangxi株与Zhejiang株相近;而Boma S1株和Cubic株尽管宿主来源不同,但是亲缘关系接近;T3株处于Boma S1株与Guangxi株(或Zhejiang株)之间。不同株系病毒不同形态的病毒粒子致病性不同。在BV毒力方面,Boma S1株和T3株稍比其它株系弱;而多角体的致死率方面,India株系最高,但Boma S1最低。然而,不同BmNPV株系的生物学差异与其分子进化的相关性比较模糊。2.一株野蚕杆状病毒的宿主域分子决定机理研究从野蚕分离的BomaNPV S2病毒株,它可以感染Bm细胞系,也可以感染High Five和Sf等细胞系。但病毒粒子在Bm细胞和High Five细胞中呈现的形态却有所不同。在Bm5细胞中,多角形的包含体边缘不太光滑,且包埋的ODV病毒粒子少,呈单粒包埋型(SNPV),但在High Five细胞中包含体的边缘相对光滑,但ODV病毒粒子多,却呈多粒包埋型(MNPV)。BomaNPVS2在Bm细胞中繁殖的出芽病毒量要远多于BmNPV T3株,这与核衣壳在两种病毒粒子中的平衡分配有关。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BomaNPV S2基因组中大部分序列更类似于BmNPV基因组,但有些区段更类似于AcMNPV基因组。我们把BomaNPV S2基因组与通过BmNPV和AcMNPV共转染细胞后分离得到的一株病毒的基因组相比较后找出了一些可能与宿主域相关的序列。构建含有这些序列的重组病毒并进行转染和感染细胞实验,我们发现,这些疑似序列中gp64基因是BomaNPV S2既可以感染Bm细胞又可以感染High Five细胞的最主要原因。3.感染家蚕杆状病毒后家蚕细胞Bm5的转录组研究我们利用RNA-Seq技术获得BmNPV感染后家蚕细胞Bm5的转录组,这是对家蚕基因转录数据库及基因表达数据库的一个很大补充。我们发现,有90%的家蚕基因在感染病毒后得到转录,这些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密度不同,对这些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分类发现,多数基因与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功能相关。此外,只有少数的基因发生可变剪切,其中外显子跳跃(Exon skipping, ES)和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 IR)这两种形式可变剪切最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如核糖体通路等重要通路或染色体功能集、泛素系统功能集等重要功能集中有许多基因发生可变剪切。另外令人惊讶的是,同时剪切体通路也有很多基因发生可变剪切。这些结果说明了可变剪切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10-25)

刘丽华[3](2006)在《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是已知昆虫病毒中的最大类群,是发现最早、研究最多且实用意义很大的昆虫病毒。它是一类有囊膜的单分子双链闭合环状D NA大形病毒,其基因组大小为88 ̄160Kb,宿主域仅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近年从蛛形纲与甲壳纲中亦分离出了少数几种杆状病毒,但绝大多数(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06年02期)

赵同海,陈昌洁,徐静,张青文[4](2004)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域与交叉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956年从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上首次发现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1型 (D .spectabiliscytovirus 1,DsCPV 1)以来 ,先后从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德昌松毛虫D .p .tehchangensis、文山松毛虫D .p .wenshangensis和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上发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 (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 ,CPV)。病毒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分析表明 ,这些松毛虫CPV的不同分离株均属于质型多角体病毒 1型 (cytovirus 1)。这些松毛虫CPV病毒可以感染鳞翅目 10科 3 5种昆虫 ,其中对多种昆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良好的杀虫效果 ,可以从中筛选替代宿主生产松毛虫CPV杀虫剂 ,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松毛虫CPV接种某些昆虫后病毒的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发生了改变 ,可能是异源病毒诱发了宿主自身潜伏型病毒的感染复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易咏竹,陈寅,张志芳,何家禄,秦俭[5](2002)在《宿主域扩大的重组救活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外源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克隆的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DNA与重组救活可线性化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载体病毒 (BacPAK6 )DNA在昆虫细胞中发生重组 ,经累代筛选获得了既可感染家蚕又可感染秋粘虫细胞Sf 2 1的宿主域扩大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HyBacPAK6 )。HyBacPAK6DNA经Bsu36Ⅰ酶切后与含植酸酶基因的转移载体pVL1393 phy在家蚕细胞中重组后 ,通过蓝白斑筛选发现重组率可达 90 %以上。然而以杂交病毒为载体的外源基因表达量仅为以BmNPV为载体病毒的表达量的 2 0 %左右。分析认为HyBacPAK6可用于表达一些对蚕体有害的外源基因。(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查新民,季平,于继彬,沈卫德[6](2001)在《拓展AcMNPV宿主域至家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phanic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mNPV)基因组DNA的Sma I酶切C片段共转染Sf细胞,共转染上清液接种到BmN细胞中进行扩增,然后在BnN中进行空斑分析,挑取多角体空斑进行扩增。发现所得到的病毒即能在Sf纫胞中增殖,也能在BmN细胞中增殖,并产生多角体颗粒。用重组病毒的多角体口服感染幼虫,能引起家蚕幼虫发病。(本文来源于《江苏蚕业》期刊2001年03期)

易咏竹,张志芳,肖庆利,何家禄[7](2001)在《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杂交型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mNPV)的解链酶基因DNA和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califonicaMultiple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的基因组DNA共转染到秋粘虫细胞系Sf 2 1,经过累代的筛选获得既能感染家蚕细胞 ,又能感染秋粘虫细胞的宿主域扩大的杂交型病毒HyNPV。(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1年01期)

龙小纯,洪华珠[8](1997)在《杆状病毒宿主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杆状病毒宿主域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1997年03期)

吴加林,苏志远,王永红,黄跃跃,梁东瑞[9](1992)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DptCPV的宿主域,我们从1985年至1992年,分别在四川省西昌、甘洛、布拖、越西、金堂县、重庆江北区、云南安宁、宜良县、浙江缙云县对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云南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德昌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高山松毛虫、(本文来源于《杀虫微生物》期刊1992-10-31)

宿主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杆状病毒专一寄生节肢动物,尤以昆虫纲的鳞翅目为甚。截至目前,有58种(株)杆状病毒的基因组被完全测序,它们共有31个保守基因,根据这31个基因连锁进化分析,这些杆状病毒可分为四大类,Alphabaculovirus、 Betabaculovirus、Gammabaculovirus、Deltabaculovirus。新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带来测序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杆状病毒基因组被测序,也使得杆状病毒的进化发生规律越来越清晰,然而对同种杆状病毒不同株系的进化研究却鲜有报告,只有在棉铃虫杆状病毒株系有所比较研究。本论文以家蚕杆状病毒为研究对象,在全基因组水平对6个株系家蚕杆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将会填补同一宿主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这一块的空白,也会进一步丰富对杆状病毒进化的认识。同时,我们报道了一株既可以感染Bm细胞系又可以感染High Five和Sf细胞的野生型病毒,它自野蚕中分离得到。对这株杆状病毒的研究将对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对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应用开发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另外,鉴于家蚕杆状病毒对于蚕丝业的重大威胁,研究家蚕杆状病毒与家蚕的相互关系也是家蚕杆状病毒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之前对病毒感染之后家蚕的转录有不少研究,但还没有工作涉及转录组测序。本论文中利用RNA-Seq技术对感染杆状病毒的家蚕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了丰富的家蚕转录信息,这将对以后继续开展家蚕与家蚕杆状病毒的互作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家蚕杆状病毒不同株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研究了BmNPV的6个病毒株系。我们发现bro基因数目及hr区的构成是它们基因组最大差异所在。hr区中的回文序列总数影响病毒的DNA复制,但是相同hr区不同回文序列数目对其下游基因的转录似乎不影响。而对各个ORF对比发现,差异较大的是那些杆状病毒非核心基因,它们对BmNPV株系的进化影响最大。基于全基因组的进化分析表明India株与其它株亲缘关系较远,但与Cubic最近;Guangxi株与Zhejiang株相近;而Boma S1株和Cubic株尽管宿主来源不同,但是亲缘关系接近;T3株处于Boma S1株与Guangxi株(或Zhejiang株)之间。不同株系病毒不同形态的病毒粒子致病性不同。在BV毒力方面,Boma S1株和T3株稍比其它株系弱;而多角体的致死率方面,India株系最高,但Boma S1最低。然而,不同BmNPV株系的生物学差异与其分子进化的相关性比较模糊。2.一株野蚕杆状病毒的宿主域分子决定机理研究从野蚕分离的BomaNPV S2病毒株,它可以感染Bm细胞系,也可以感染High Five和Sf等细胞系。但病毒粒子在Bm细胞和High Five细胞中呈现的形态却有所不同。在Bm5细胞中,多角形的包含体边缘不太光滑,且包埋的ODV病毒粒子少,呈单粒包埋型(SNPV),但在High Five细胞中包含体的边缘相对光滑,但ODV病毒粒子多,却呈多粒包埋型(MNPV)。BomaNPVS2在Bm细胞中繁殖的出芽病毒量要远多于BmNPV T3株,这与核衣壳在两种病毒粒子中的平衡分配有关。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BomaNPV S2基因组中大部分序列更类似于BmNPV基因组,但有些区段更类似于AcMNPV基因组。我们把BomaNPV S2基因组与通过BmNPV和AcMNPV共转染细胞后分离得到的一株病毒的基因组相比较后找出了一些可能与宿主域相关的序列。构建含有这些序列的重组病毒并进行转染和感染细胞实验,我们发现,这些疑似序列中gp64基因是BomaNPV S2既可以感染Bm细胞又可以感染High Five细胞的最主要原因。3.感染家蚕杆状病毒后家蚕细胞Bm5的转录组研究我们利用RNA-Seq技术获得BmNPV感染后家蚕细胞Bm5的转录组,这是对家蚕基因转录数据库及基因表达数据库的一个很大补充。我们发现,有90%的家蚕基因在感染病毒后得到转录,这些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密度不同,对这些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分类发现,多数基因与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功能相关。此外,只有少数的基因发生可变剪切,其中外显子跳跃(Exon skipping, ES)和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 IR)这两种形式可变剪切最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如核糖体通路等重要通路或染色体功能集、泛素系统功能集等重要功能集中有许多基因发生可变剪切。另外令人惊讶的是,同时剪切体通路也有很多基因发生可变剪切。这些结果说明了可变剪切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宿主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燕.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许益鹏.家蚕NPV不同株系比较及宿主域差异分子机理[D].浙江大学.2011

[3].刘丽华.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6

[4].赵同海,陈昌洁,徐静,张青文.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域与交叉感染[J].昆虫学报.2004

[5].易咏竹,陈寅,张志芳,何家禄,秦俭.宿主域扩大的重组救活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外源基因的表达[J].蚕业科学.2002

[6].查新民,季平,于继彬,沈卫德.拓展AcMNPV宿主域至家蚕的研究[J].江苏蚕业.2001

[7].易咏竹,张志芳,肖庆利,何家禄.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杂交型病毒[J].蚕业科学.2001

[8].龙小纯,洪华珠.杆状病毒宿主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7

[9].吴加林,苏志远,王永红,黄跃跃,梁东瑞.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研究[C].杀虫微生物.1992

标签:;  ;  ;  ;  

宿主域论文-王成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