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

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

一、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陆东兵[1](2016)在《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变频调速装置》文中研究表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运输环节使用带式输送机可以显着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带式输送机驱动类型主要有液力耦合器、磁力耦合器、调压调速、变频调速等几种方式,液力耦合器体积庞大,磁力耦合器技术还不成熟,调压调速不适合重载启动,变频调速具有控制灵活、操作方便、性价比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煤矿井下具有高瓦斯、高粉(煤)尘特点,通用变频器通常采用空气对流的冷却方式,不适合在煤矿井下环境中工作,如果将通用变频器置于隔爆壳体内部,那么隔爆壳体内部的功率器件散热又会出现问题;隔爆壳体外部的所有控制端子必须具备本安特性;带式输送机属于恒转矩负载,要求有较大的启动转矩,同时加速度不宜过大,防止煤块滑落。本文针对煤矿生产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带式输送机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变频调速装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发了适合带式输送机的恒转矩控制装置,实现了隔爆壳体接合面的几种密封方法,在隔爆壳体内部发生故障时,有效地起到隔爆效果。设计了一种循环水冷却系统,实践证明可以满足在额定负载长期运行时的散热要求。2.电气主回路设计与元器件选型,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功率、滤波、制动等电路设计。通过对各元器件的位置优化布局,屏蔽罩、磁环、滤波器的使用,实际EMC测试结果满足GB12668.3-2003(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3部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及其特定的试验方法)中的规定要求。选用本安型电气元器件和合理的元器件参数,保证了装置在特殊环境下的安全运行。3.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包括控制电路、接口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和驱动电路。光耦隔离、过压过流保护、温度保护、缺相保护、接地保护、驱动保护等电路,保证了变频调速装置的可靠运行。4.编制了变频调速装置的相关软件控制程序,采用SVPWM调制算法,并给出了SVPWM调制算法的相关编程技巧。软件看门狗、PWM死区时间、函数在RAM中运行,实践证明可以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张南[2](2014)在《DSP环境下JPEG2000中嵌入式块编码模块的加固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航天侦测领域,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发展,海量的探测数据和有限的空地数传带宽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的出现使得高速在轨图像压缩成为可能,依靠多个功能部件并发执行指令和软件流水排布技术,高性能DSP显着提升了程序代码尤其是其中循环代码的执行效率。但是由于其编译器在进行软件流水线排布时对程序结构有着诸多严苛的限制,且在运用于宇宙空间中时存在由高能粒子射线引起的可靠性问题,高性能DSP在航天侦测领域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制约。为促进解决航天侦测领域的空地数据传输瓶颈,本文基于高性能DSP平台,研究图像压缩算法JPEG2000的嵌入式块编码(Embeded Block Coding,EBC)模块的优化实现方法,并研究有效的软件容错技术对其进行加固以解决可靠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针对EBC模块算法复杂,不利于在DSP上实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EBC模块在DSP环境下的优化实现方案。分别针对EBC模块的两个主要过程——位平面扫描过程和MQ编码器编码过程在DSP环境下实现的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通过使用循环合并、符号编码和通道准入参数提前计算、MQ编码后移、消除上下文及通过两级流水实现MQ编码器等技术,使EBC模块在DSP环境下的性能大幅提升。2.提出了基于幂等性的循环软加固技术(Idempotence Based Soft Reinforcement for Cycling,IBSRC)。对程序中的循环进行加固是基于DSP的软件容错的难点问题,能否在保证软件流水排布效果的情况下对循环进行有效保护决定了DSP软件容错的成败。IBSRC基于循环的幂等性,对循环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循环采用不同的检测与恢复方法,并提出了软件流水破坏指令顺序影响加固效果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不影响软件流水排布的情况下,达到对循环进行保护的目的。3.提出了EBC模块的软加固方案。该方案根据EBC模块的特点,结合使用SIMPBC、CFCBD、SWIFT以及IBSRC等方法,在不造成过大额外性能开销的情况下,对EBC模块的内存、数据流、控制流进行了有效保护。4.分别采用硬件仿真和高能粒子辐照实验的方式对本文提出的优化与加固技术的性能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陈绘菊[3](2012)在《基于无线通信DSP中超越函数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是指利用电磁波信号能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这一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现今,对无线通信系统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要求驱动装置的处理器必须具有更高的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高速,高集成度,低功耗,并行结构,完善的开发环境,并拥有仿真模块和仿真调试接口的特点,正是新型的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因而,无线通信与DSP芯片相结合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的Tricore电路就是将DSP和微控制器(MCU)集成到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的32位CPU内核上的电路。超越函数在数学领域中与代数函数相反,指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不能用有限次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表示的函数。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就属于超越函数,而且属于初等超越函数。本文研究的就是初等超越函数中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对数运算是Turbo码的MAP算法和Log-MAP算法中不可避免的运算,且实验证明,指数、对数运算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了整个算法的执行效率。现有的研究人员多采用改变算法或函数近似的方式避免进行指数、对数运算,从而达到简化运算的效果。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在Tricore电路原有的指令集上扩展了专门用于指数和对数运算的指令,并从电路上实现其功能,可供MAP算法和Log-MAP算法的调用,以降低运算复杂度。首先,本文研究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算法原理,包括完全查表法、扩展查表法、泰勒展开法、线性近似法及查表与线性近似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算法的精度和占用存储空间进行比较;接着,基于Tricore电路的结构和指令集定义格式提出了用于指数和对数运算的专用扩展指令,给出具体的指令格式编码;然后基于这些扩展指令,用Verilog HDL语言实现了协处理器内核的基本系统结构,并针对协处理器的精度优化提出了增加一个标志信号的方法;最后针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各种算法及设计的协处理器进行了功能的仿真与验证。

徐书杰[4](2009)在《CDMA2000基带信号处理技术及其DSP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标准有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种,其为人们的日常通信提供了非常优质和方便的服务。但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各种技术标准中的协议更是让人难以掌握;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领略信息社会乐趣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CDMA移动通信技术己成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青年学生迫切的需要。本论文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参考了相关设计的基础上,根据CDMA2000技术的基本原理,面向各高校实验室和相关研究单位设计了基于DSP的CDMA2000基带信号处理模块。本模块采用软件无线电的设计思想,以DSP+CPLD为控制系统,以CDMA2000物理层信道协议为理论依据,按信号处理流程进行设计。该模块能够完成CDMA2000物理层信道基带信号处理的大部分基础性实验的设计与开发。本实验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电源模块、DSP中央处理器模块、CPLD模块、AD模块、DA模块、Flash模块几个部分;软件部分包括CRC编码、卷积编码、块交织、Walsh编码、长码扩频、短码加扰和QPSK调制等实验。本实验模块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与其他通信实验平台相比,该系统增强了通用性与开放性,使用者无需改动硬件电路,只要通过修改软件就可以自行进行算法的研究和实验的扩展,操作简单方便。

王柯[5](2008)在《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多核DSP实现》文中认为TD-SCDMA系统采用了联合检测、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等先进技术,并综合了TDD和CDMA的技术优势,在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标准中频谱效率最高,现阶段对TD-SCDMA系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TD-S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系统干扰包括多径干扰、小区内多用户干扰和小区间的干扰。这些干扰破坏了各信道的正交性,降低了CDMA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而联合检测技术把所有用户干扰当作有用信号处理,充分利用用户信号的扩频码、幅度、定时、延迟等信息,从而大幅度降低多径多址干扰,其核心是利用均衡技术,将来自其他用户的ISI也当作MAI而一并消除。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TD-SCDMA系统中联合检测技术的算法以及多核DSP的工程实现。本文首先介绍TD-SCDMA系统的物理信道的基本格式,同时结合TD-SCDMA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系统的离散传输模型及其矩阵表示。简要介绍了联合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基于迫零准则和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下的两种线性联合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及两种算法的比较。联合检测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用户的信号进行正确估计,瓶颈在于系统矩阵的求逆运算量,寻找快速求逆的简便算法是关键所在,本文详细推导了采用块傅立叶算法对系统矩阵求逆的实现过程,首先对系统矩阵进行了块扩展,使之满足块右循环,通过在频域内求解方程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量。并对该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性能。本文还研究了块傅立叶算法的多核DSP工程实现方法。在完成定点仿真之后,根据定点仿真方式实施DSP实现,并完成多核DSP的并行处理工作。最后测试了多核DSP实现的各项性能。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TD-SCDMA系统的联合检测技术作出了展望。

高鹏[6](2008)在《HSDPA技术的DSP软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第三代移动通讯时代即将来临,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HSDPA)技术作为现有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的升级技术,能有效提高下行容量和下行数据业务速率。如今各种HSDPA调度算法日渐成熟。而在高速率数据处理的条件下,如何结合DSP使HSDPA系统的各种数据流更加稳定更加高效也成为影响HSDPA系统整体处理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HSDPA软件开发项目为背景,分析了HSDPA系统,采用TI公司的TMS320C6000系列DSP,着重研究HSDPA系统在DSP上各种数据传输的方案设计与实现。本文采用EDMA(Enhanced Direct Memory Access)链的方式设计并实现普通语音业务数据传输;提出了采用QDMA(Quick Direct Memory Access)机制进行高速下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案,节省了CPU开销。并提出HSDPA反馈数据EDMA传输改进方案,使反馈数据传输更加稳定。本文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数据传输是稳定且高效的。

许杰[7](2007)在《TD-SCDMA终端RRC层仿真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是由我国第一个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在我国电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国内3G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终端还处于进一步完善阶段,此TD-SCDMA终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仿真测试系统正是为了完善TD-SCDMA终端物理层的性能而设计开发的,系统通过模拟终端协议栈(RRC层),对终端物理层的功能进行仿真测试,主要目的是对TD-SCDMA终端的物理层收发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解决在规模外场测试中发现的与物理层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物理层的一些优化算法进行验证。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各种基本测试用例脚本模块,仪器的配置脚本模块,测试用例脚本解析工具模块,以及模拟协议栈调度模块。其中,基本测试用例和模拟协议栈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基本测试用例是在测试人员对实践中遇到的物理层问题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系统根据测试用例自动实现某些物理层过程,在实现过程中可以重现或者发现物理层相关的问题。从而可以缩短分析问题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系统运行过程中会有DSP调试工具同步运行,其作用是监视并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调试信息。系统中的测试终端的核心基带芯片是由展迅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3G核心芯片。系统需要的其他测试仪器和调试工具均由展迅公司提供。

刘胜杰[8](2007)在《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已经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在无线基站使用一个天线阵和基于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赋形,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发射功率并提高接收灵敏度。在大大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的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体系结构,给出了智能天线中常见的信道模型和收敛准则,详细说明了智能天线的几种收敛算法,如LMS算法,RLS算法,CMA算法等,并对这几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和仿真,分析了各种算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然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种主流标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TD-SCDMA物理层的帧结构,码结构等规定而搭建了仿真模型,并将智能天线应用到模型中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加上智能天线后系统的效果有明显的改善。最后,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相关知识,并用处理速度为l00MIPS的TMS320C5416芯片实现智能天线算法,且结合DSP硬件开发平台开发出算法的实时代码,对算法的实时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今后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强[9](2006)在《CDMA2000中的TrFO研究》文中提出在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即使移动终端和网络都支持同一种编解码方式,网络也要进行两次语音编解码。这样不仅增加设备成本,而且影响系统性能。因此,3G系统为了改善话音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出了TrFO(免声码器操作)技术。TrFO技术的出现,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话音问题,还节省了资源,缩减了网络延时。当编解码方式无法统一时,又提出了RTO(远端编解码器操作)技术,也可以省去一次编解码操作。本文所研究的TrFO是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核心网。在CDMA2000核心网中,对网络结构进行了改进,将以前位于基站控制器中的声码器移到了媒体网关上。本文中的TrFO的核心思想是在呼叫建立之前,通过编解码协商来统一全程的编解码,以避免不必要的编解码转换。本文以手机MS和媒体网关MGW所支持的编解码列表为起点,提出了TrFO的基本算法。此外,结合TrFO基本算法,本文设计了实际系统中的几种TrFO模型,验证了TrFO在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同时,结合语音测试,反映了TrFO相比于非TrFO具有明显的优势。TrFO对3G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TrFO还需进一步改善,编解码的全程统一性与灵活性目前无法同时满足。因此如何实现既统一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的编解码,将是今后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万炳林[10](2006)在《WCDMA下行基带系统及符号级处理实现》文中指出个人移动通信的目的是实现随时随地与任何人,实现任何一种信息的传递。从模拟到数字,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到数据业务,从时分复用到频分复用再发展到今天的码分复用,个人移动通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得到了飞速的发展。WCDMA是应运而生的全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作为三大主流3G标准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3G,传输速率完全可以达到384Kbps。WCDMA基于GSM核心网,是真正的全球标准。作为WCDMA关键技术之一的基带处理技术,其底层系统的实现是一大难点。基带处理技术底层系统的实现,对于整个WCDMA系统的实现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关注WCDMA基带处理系统下行子系统的符号级处理的实现,从命令处理模块、调度模块、初始化模块、业务处理模块以及DSP的底层驱动几个方面对下行符号级处理DSP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论文基本按照从上至下的结构进行论述。从UMTS通信系统到UTRAN的结构,然后关注到NODEB和基带处理系统,最后是下行符号级处理DSP的具体实现。其中最后的实现是论文的核心和重点,论文也力求阐明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和完整的认识。

二、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变频调速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种类
        1.1.1 液力耦合器
        1.1.2 磁力耦合器
        1.1.3 调压调速
        1.1.4 变频调速
    1.2 带式输送机变频调速的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隔爆和散热结构
    2.1 隔爆结构
        2.1.1 左侧门
        2.1.2 开关按钮
        2.1.3 正门
        2.1.4 电缆接口
        2.1.5 风扇电机
        2.1.6 接线腔
    2.2 散热结构
    2.3 隔爆壳体外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气主回路设计
    3.1 主回路电气原理图
    3.2 PLC控制系统
    3.3 隔离换向开关和真空接触器
    3.4 输出电抗器
    3.5 整流模块和IGBT模块
    3.6 滤波和制动电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4.1 控制电路
        4.1.1 最小系统
        4.1.2 电源和复位电路
        4.1.3 SRAM和 FRAM电路
        4.1.4 PWM电路
        4.1.5 AD转换电路
        4.1.6 开关量接口电路
        4.1.7 保护和测量电路
        4.1.8 通信电路
    4.2 接口电路
        4.2.1 直流电压测量
        4.2.2 电流测量
        4.2.3 温度测量电路
        4.2.4 继电器电路
        4.2.5 缺相检测电路
    4.3 开关电源电路
        4.3.1 控制和反馈绕组
        4.3.2 电压反馈和RCD吸收
        4.3.3 二次绕组回路
    4.4 驱动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原理和软件设计
    5.1 变频调速原理
    5.2 SPWM
    5.3 SVPWM
        5.3.1 SVPWM特点
        5.3.2 电压矢量和磁链矢量关系
        5.3.3 基本电压矢量
        5.3.4 矢量作用时间
        5.3.5 扇区判断
        5.3.6 合成方案
    5.4 软件设计
        5.4.1 Q格式和标幺值
        5.4.2 看门狗程序设计
        5.4.3 SVPWM开环调速控制程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出厂试验和应用总结
    6.1 温升试验
    6.2 变频调速装置现场使用情况
    6.3 应用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DSP环境下JPEG2000中嵌入式块编码模块的加固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技术背景
    2.1 JPEG2000概述
        2.1.1 JPEG2000标准的组成
        2.1.2 JPEG2000的特点
        2.1.3 JPEG2000的图像压缩流程
    2.2 TMS320C6000系列DSP简介
        2.2.1 TMS320C6000系列DSP的结构特点
        2.2.2 软件流水技术
        2.2.3 线性汇编
    2.3 软件容错技术
        2.3.1 容错技术概述
        2.3.2 指令级容错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SP的EBC模块的优化实现
    3.1 线性汇编的通用优化技术
        3.1.1 指令的条件执行机制
        3.1.2 数据打包和循环展开
        3.1.3 利用伪指令提升软件流水排布效果
    3.2 EBC模块的算法原理
        3.2.1 位平面扫描
        3.2.2 MQ编码器
    3.3 位平面扫描过程的优化实现
        3.3.1 样本点扫描过程的循环合并
        3.3.2 RLC模块消除
        3.3.3 SC模块编码参数和通道准入参数的提前计算
        3.3.4 MQ编码后移
        3.3.5 消除上下文
        3.3.6 改进后的位平面扫描过程分析
    3.4 MQ编码器的优化实现
        3.4.1 编码过程的改进
        3.4.2 重归一化过程的改进
        3.4.3 MQ编码器的两级流水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P的EBC模块的软加固技术研究
    4.1 DSP软加固概述
        4.1.1 软错误对DSP芯片的影响
        4.1.2 错误传播与失效
        4.1.3 DSP软加固面临的主要困难
    4.2 针对循环的IBSRC方法
        4.2.1 程序的幂等性
        4.2.2 延迟处理与错误传播的预防
        4.2.3 利用幂等性进行错误恢复
        4.2.4 消除软件流水排布影响
    4.3 EBC模块的软加固方案
        4.3.1 EBC模块的内存加固方法
        4.3.2 EBC模块的控制流保护方法
        4.3.3 EBC模块的数据流保护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和验证
    5.1 优化与加固后的EBC模块测试
    5.2 高能粒子辐照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无线通信DSP中超越函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SP 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和发展
    1.2 超越函数的基本概念
    1.3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4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超越函数的算法原理
    2.1 超越函数算法介绍
    2.2 定点运算与浮点运算
        2.2.1 定点数与浮点数
        2.2.2 定点数 Q 值的选取
    2.3 指数函数算法
        2.3.1 查表法
        2.3.2 泰勒展开法
        2.3.3 线性近似法
    2.4 对数函数算法
        2.4.1 查表法
        2.4.2 泰勒展开法
        2.4.3 线性近似法
第三章 Tricore电路中超越函数的应用
    3.1 Turbo码的算法原理
    3.2 Tricore电路的结构
        3.2.1 系统电路结构
        3.2.2 基本功能模块
        3.2.3 协处理器接口
    3.3 Tricore电路指令集结构
        3.3.1 电路指令集
        3.3.2 扩展指令结构
第四章 协处理器结构的设计
    4.1 系统结构的模块设计
        4.1.1 信号应答模块(signal_answer)
        4.1.2 运算选择模块(function_select)
        4.1.3 指数运算模块(exp_ function)
        4.1.4 对数运算模块(ln_ function)
        4.1.5 返回结果模块(return_out)
        4.1.6 顶层模块(cop)
    4.2 系统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 功能仿真与验证
    5.1 算法结构验证
        5.1.1 指数函数
        5.1.2 对数函数
    5.2 功能模块验证
        5.2.1 信号应答模块
        5.2.2 运算选择模块
        5.2.3 返回结果模块
    5.3 系统结构验证
    5.4 综合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4)CDMA2000基带信号处理技术及其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1.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1.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基带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DSP 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CDMA2000 移动通信系统
    2.1 CDMA 技术基础
        2.1.1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扩频通信系统的特点
    2.2 CDMA2000 体系结构简述
    2.3 CDMA2000 物理层概述
        2.3.1 几个基本概念
        2.3.2 CDMA2000 物理层的关键特征
        2.3.3 CDMA2000 物理信道结构
    2.4 CDMA2000 反向链路物理信道的结构和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的总体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设计要求与方案
        3.1.2 系统总框图及工作原理
    3.2 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介绍
    3.3 主要芯片选型
        3.3.1 DSP 芯片
        3.3.2 CPLD 芯片
        3.3.3 Flash 存储器芯片
        3.3.4 AD 转换芯片
        3.3.5 DA 转换芯片
    3.4 TMS320C54x 系列DSP 软件开发流程
        3.4.1 CCS 集成开发环境功能介绍
        3.4.2 TMS320C54x 系列DSP 软件开发工具
        3.4.3 TMS320C54x 系列DSP 软件开发过程
    3.5 实验系统工作的总体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 电源模块设计
        4.1.1 电源需求分析
        4.1.2 电源电路设计和调试
    4.2 DSP 模块设计
    4.3 CPLD 模块的设计
    4.4 AD 模块的设计
    4.5 DA 模块的设计
    4.6 Flash 模块的设计及DSP 自举加载过程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的软件实现
    5.1 软件总体实现方案
    5.2 CRC 编码
        5.2.1 CRC 校验基本概念
        5.2.2 CRC 编码算法
        5.2.3 CRC 编码的软件实现
    5.3 尾比特添加
    5.4 卷积编码
        5.4.1 卷积编码的基本概念
        5.4.2 卷积编码算法
        5.4.3 卷积编码的软件实现
    5.5 符号重复与符号删除
    5.6 块交织
        5.6.1 交织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算法
        5.6.2 交织编码算法的软件实现
    5.7 Walsh 编码
        5.7.1 Walsh 函数的基本概念
        5.7.2 Walsh 码序列的产生
        5.7.3 Walsh 编码的软件实现
    5.8 长码扩频
        5.8.1 长码的产生
        5.8.2 长码扩频原理
        5.8.3 长码扩频的软件实现
    5.9 短码加扰
        5.9.1 短码的产生
        5.9.2 短码加扰原理
        5.9.3 短码加扰的软件实现
    5.10 QPSK 调制
        5.10.1 QPSK 基本原理
        5.10.2 QPSK 的软件实现
    5.11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5)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多核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2 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1.3.1 三大主流技术的比较
        1.3.2 TD-SCDMA 的关键技术
        1.3.3 联合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1.4 本文主要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TD-SCDMA 系统简介
    2.1 TD-SCDMA 系统的物理信道
        2.1.1 物理信道结构
        2.1.2 子帧结构
        2.1.3 时隙格式
    2.2 TD-SCDMA 系统上行链路信号模型
    2.3 TD-SCDMA 系统数学模型的矩阵表示
    2.4 TD-SCDMA 系统上行链路处理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检测技术算法研究
    3.1 联合检测算法的数学描述
        3.1.1 迫零线性均衡算法ZF-BLE
        3.1.2 最小均方误差均衡算法MMSE-BLE
        3.1.3 ZF-BLE 算法和MMSE-BLE 算法的性能比较
    3.2 工程实现中联合检测算法的简化算法
        3.2.1 改进的快速算法——块傅立叶算法
        3.2.2 块傅立叶算法在TD-SCDMA 中的应用
        3.2.3 Over-lap 技术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行链路联合检测算法的仿真
    4.1 TD-SCDMA 物理层上行链路仿真平台
        4.1.1 仿真环境介绍
        4.1.2 发送端系统仿真
        4.1.3 接收端系统仿真
    4.2 联合检测算法的定点仿真
        4.2.1 定标与数据范围
        4.2.2 联合检测算法各模块浮点转定点方法
    4.3 定点仿真与浮点仿真的结果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检测算法的多核DSP 实现
    5.1 多核DSP 芯片介绍
        5.1.1 芯片内存系统介绍
        5.1.2 StarCore SC3400 单核子系统简介
        5.1.3 DSP 算术逻辑单元ALU 简介
        5.1.4 多核DSP 的ADS 板
        5.1.5 DSP 开发环境简介
    5.2 联合检测算法的DSP 实现
        5.2.1 系统矩阵生成模块
        5.2.2 块对角矩阵生成模块
        5.2.3 CHOLESKY 矩阵分解求逆模块
        5.2.4 最终估计值计算模块
    5.3 DSP 实现的多核策略
        5.3.1 多核DSP 实现与单核DSP 实现对比
    5.4 程序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上行链路的测试与验证
    6.1 TD-SCDMA 基带系统上行链路测试环境
    6.2 测试结果和性能
        6.2.1 系统误码率测试
        6.2.2 DSP 资源占用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对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HSDPA技术的DSP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SDPA 技术背景
    1.2 项目来源
    1.3 项目其间主要完成任务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HSDPA 技术与DSP 介绍
    2.1 WCDMA 简介
    2.2 HSDPA 技术简介
        2.2.1 AMC 技术
        2.2.2 HARQ 技术概述
        2.2.3 快速调度
    2.3 DSP 接口使用介绍
        2.3.1 EDMA(Enhanced 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
        2.3.2 HPI 接口(Host Port Interface)概述
        2.3.3 McBSP 接口(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概述
        2.3.4 中断控制器概述
    2.4 软件环境介绍
        2.4.1 CCS 概述
        2.4.2 代码生成工具
    2.5 DSP 在基带处理中的位置
第三章 HSDPA 模块设计分析
    3.1 下行基带处理系统架构
    3.2 HSDPA DSP 功能模块分析
        3.2.1 FP 处理模块
        3.2.2 HSDPA 控制模块
        3.2.3 HSDPA 调度模块
第四章 HSDPA 数据传输设计
    4.1 HSDPA 任务与DSP 中断
    4.2 普通语音业务数据传输设计
        4.2.1 设计思想
        4.2.2 EDMA 数据传输链传输R99 语音数据过程设计
    4.3 HSDPA 高速下行业务数据传输设计
    4.4 HSDPA 反馈信息数据传输设计
第五章 HSDPA 数据传输软件实现
    5.1 普通语音业务数据传输软件实现
        5.1.1 初始化EDMA 通道参数
        5.1.2 相关数据结构关系设计
        5.1.3 具体函数实现
    5.2 HSDPA 高速下行业务数据传输软件实现
        5.2.1 QDMA 初始化
        5.2.2 相关数据结构关系
        5.2.3 具体函数实现
    5.3 HSDPA 反馈信息数据传输软件实现
        5.3.1 Mcbsp 初始化
        5.3.2 关键数据结构
        5.3.3 具体函数实现
    5.4 测试与分析
        5.4.1 HSDPA 反馈信息数据传输方案测试与分析
        5.4.2 HSDPA 数据业务下载测试结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TD-SCDMA终端RRC层仿真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系统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1.3 系统建设目标
    1.4 系统建设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关技术基础
    2.1 TD 终端物理层概述
        2.1.1 物理层与其他层的关系
        2.1.2 物理层概述
    2.2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
        2.2.1 传输信道
        2.2.2 物理信道
        2.2.3 帧结构
    2.3 TD-SCDMA 系统终端物理层交互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TD-SCDMA 终端物理层测试中的问题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设计
        3.3.1 系统解决方案
        3.3.2 系统控制设计
        3.3.3 系统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硬件开发环境
        4.1.2 软件开发环境
    4.2 DUMMY PS 模块的实现
        4.2.1 主调度模块Main Scheduler 的设计
        4.2.2 DSP 中断处理函数的设计
        4.2.3 Power Sweep 模块的设计
        4.2.4 Cell Search 模块的设计
        4.2.5 BCH Receive 模块的设计
        4.2.6 PICH Receive 模块的设计
        4.2.7 DPCH Process 模块的设计
        4.2.8 Calibration 模块的设计
    4.3 系统评审和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
    5.1 罗德SMU200/FSU
    5.2 DSP 调试工具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背景
    1.2 智能天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智能天线技术的优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
    2.1 智能天线的基本结构
    2.2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2.3 智能天线的分类
    2.4 智能天线系统的信号模型
第三章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3.1 波束形成的基本概念
    3.2 自适应波束形成
        3.2.1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几种准则
        3.2.2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几种典型算法
        3.2.2.1 基于DOA估计的算法
        3.2.2.2 典型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3.3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仿真
        3.3.1 LMS算法的仿真
        3.3.2 RLS算法的仿真
        3.3.3 CMA算法的仿真
        3.3.4 几种算法的比较
第四章 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1 TD-SCDMA技术的简单介绍
        4.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4.1.2 TD-SCDMA标准
    4.2 TD-SCDMA系统无线接口层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总体系统流程
        4.2.2 上下行链路发送信号的产生
        4.2.2.1 用户发送数据的产生
        4.2.2.2 扩频码的产生
        4.2.2.3 扰码的产生
        4.2.2.4 整个发送端的信号产生流程
        4.2.3 调制与扩频
        4.2.4 脉冲整形滤波
        4.2.5 系统采用的无线信道模型
        4.2.6 QPSK解调
        4.2.7 信道预测和联合检测
    4.3 智能天线技术在TD-SCDMA中的应用
        4.3.1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SP芯片概述和算法的DSP实现
    5.1 前言
    5.2 DSP芯片的概述
        5.2.1 DSP 芯片技术的发展
        5.2.2 DSP芯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5.2.3 DSP芯片的特点
        5.2.3.1 功能特点
        5.2.3.2 结构特点
    5.3 TMS320VC5416 DSK 系统结构
    5.4 智能天线算法的DSP实现
        5.4.1 测试平台的原理
        5.4.2 算法的软件实现
        5.4.3 实验结果以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CDMA2000中的TrFO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4 CDMA2000 的演进过程及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DMA2000 核心网
    2.1 引言
    2.2 CDMA 网络向ALL-IP 网络的演进
    2.3 CDMA2000 核心网网元
        2.3.1 MSCe 网元
        2.3.2 MGW 网元
    2.4 H.248 协议
        2.4.1 终端和上下文
        2.4.2 H.248 消息
    2.5 MGW 系统
        2.5.1 MGW 的功能介绍
        2.5.2 MGW 的硬件结构
        2.5.3 MGW 的功能框图
        2.5.4 MGW 中的相关接口及媒体流处理
    2.6 语音码型变换板VTCD
        2.6.1 原理和功能
        2.6.2 VTCD 中的流媒体处理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2000 中的编解码
    3.1 引言
    3.2 变速率语音编码
        3.2.1 QCELP 变速率语音编码
        3.2.2 EVRC 变速率语音编码
    3.3 VTCD 中的编解码转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RFO 技术及与其它技术的比较
    4.1 引言
    4.2 TrFO 及RTO
    4.3 TrFO 与TFO 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RFO 的基本算法和程序设计
    5.1 引言
    5.2 TrFO/RTO 呼叫流程
        5.2.1 基本概念
        5.2.2 基本呼叫流程
    5.3 TrFO 基本算法
    5.4 程序设计
        5.4.1 程序中关键点说明
        5.4.2 TrFO 关键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RFO 的验证及语音测试
    6.1 引言
    6.2 TrFO 验证模型及实验结果
    6.3 语音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WCDMA下行基带系统及符号级处理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个人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化过程
    1.2 3G 三大标准介绍
    1.3 UMTS 系统简介
    1.4 UTRAN 结构介绍
    1.5 NODEB 功能模块划分
    1.6 本论文的课题背景及本人工作
    1.7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WCDMA 系统简介
    2.1 基带处理完成的功能
    2.2 基带单板介绍
    2.3 基带单板下行各个DSP 介绍
第三章 基带下行符号级DSP 的功能分析
    3.1 符号级处理单元实现的算法
    3.2 符号级处理单元对控制命令的处理
    3.3 与码片级处理单元数据交互的分析
    3.4 符号级处理单元完成的其他功能
第四章 基带下行符号级DSP 的实现
    4.1 基带下行符号级DSP 功能模块划分
    4.2 符号级DSP 初始化模块
    4.3 符号级DSP 业务数据调度模块
    4.4 符号级DSP 业务数据处理模块
    4.5 符号级DSP 命令处理模块
    4.6 符号级DSP 模拟CRA 任务
    4.7 符号级DSP 驱动模块
    4.8 DSP/BIOS 基于实时性的多任务调度
    4.9 EDMA 对业务数据的传输
第五章 本方案测试结果及分析总结
    5.1 测试目的和测试环境
    5.2 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方案性能分析和总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变频调速装置[D]. 陆东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DSP环境下JPEG2000中嵌入式块编码模块的加固与优化[D]. 张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3]基于无线通信DSP中超越函数的设计[D]. 陈绘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4]CDMA2000基带信号处理技术及其DSP实现[D]. 徐书杰. 湖南大学, 2009(01)
  • [5]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算法研究及其多核DSP实现[D]. 王柯.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HSDPA技术的DSP软件实现[D]. 高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8)
  • [7]TD-SCDMA终端RRC层仿真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许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 刘胜杰. 天津大学, 2007(04)
  • [9]CDMA2000中的TrFO研究[D]. 王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01)
  • [10]WCDMA下行基带系统及符号级处理实现[D]. 万炳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DSP在IMT-2000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