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云南省临沧卫生学校677000

摘要:本文从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医德医风学习等方面浅谈中职类医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职医学生职业能力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与投入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已经成为摆在医学类中职学校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将围绕如何提升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个人观点:

一、教学改革

1.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来说,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适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中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灵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等,学生除了直观清楚地学习操作技能之外,还能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会相应的情感。

2.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也逐渐完善。如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能够让教师轻松地利用课件、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图文视听并茂,教学效果良好;再如校园网站中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登录校园网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我们还应紧随时代科技的发展,拓宽思路,善于借鉴学习,将好的、实用的方法手段不断汲取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上。本着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宗旨,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突出实用性强的课程,按需求精简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实习

1.加强实习管理。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学校来说是学生,对企业来说是“员工”。学校一方面要根据合作单位要求,制订具体可行的实习办法和管理制度,保障实习有序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实习单位及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要配合实习单位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实习表现及安全状况。必须配套相应的学生见习、顶岗实习手册,并教导学生既要遵守校规校纪,又要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此一来,规范严格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严谨认真的实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增加实践机会。实习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践、迅速提升职业能力水平的过程。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措施的基础上,应拓宽思路,尽可能地增加实习期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避免“只参观不动手”或动手只“点到为止”的形式主义的实习方式。针对这一尴尬局面,应尽量控制医生的带教人数,并安排学生到工作量大、动手机会多的临床一线,充实学生的实习生活,让学生不断地在做中学、学中做。实习过程中,分阶段对实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如以自我检查、自我总结、阶段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评,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完成实习,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3.拓展实习基地。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4月,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增加2.93个百分点,中国正在向一个老龄化国家迈进,社会对老年人健康保健及老年护理方面的需求逐年增加。其次,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婴幼儿群体的养育、保健、医疗需求也将出现增长。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同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增加相关工种的宣传及培训鉴定,如养老护理员、育婴师、保育员等。建立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实习实训基地,既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就业。

4.跟进心理辅导。针对实习学生年龄特点,要跟进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实习期。很多实习医学生初到实习岗位时一般积极性较高,纪律观念也较强,但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缺乏监督,实习很快就会散漫起来。因此,除了要严格实习纪律,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

三、职业技能培训

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及技能外,医学生通过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力补充,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促进亦具有重要意义。如开展养老护理员、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营养配餐员、育婴师、美容师七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工种参加培训。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养老护理员培训可以加强老年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药剂专业的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可以掌握基本的药物知识及医药商品营销技巧,为今后到医药商品流通企业工作打下基础;此外,多数专业还可以通过选修营养配餐员认识基本的配餐知识技能,用以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等。如此看来,通过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四、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医学生在校期间提升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社会实践方式,多以学校团委或班主任发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如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按摩、简单体检、药物咨询、健康咨询等,或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这些传统的社会实践项目不但要保留,还应该拓宽思路,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如成立相应的学生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事务,学校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到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学校、市内各社区等开展各种医疗服务。

五、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今社会,信息通讯技术发达,与医德医风相关的社会新闻不断出现在新闻版的头条,与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相关的话题也不断被公众推向风口浪尖。在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中,医学生对自己今后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应对职业工作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阶段开始抓起。重视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医学生顺利适应职业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医德医风是职业能力的重要补充。

通常,在校期间对医德医风的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来完成,多数思政教师有很深厚的道德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纯理论的道德知识讲授,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若以此为切入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引入情景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真实案例分析法等,应该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认知。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基地,增加临床见习课时比例,让学生直接接触患者,体验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甚至可以探索让学生参与到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如以视频录像、跟踪事件解决进程等方式参与其中,再加以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充分利用班主任的道德导师作用,将医德医风的教育融于班会课、学生主题活动及日常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校内可就医德医风主题举办技能竞赛、征文活动、案例小品编排表演、邀请名医进行讲座等,并使之常态化,创造良好和谐的医德医风培养氛围。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能塑造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之成为他们职业能力构成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钱丽冰情境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5),3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0,4。

[3]逄丽红杨志昌李鹏辉等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10),6-7。

[4]倪连松高倩临床医学生医德现状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501-503。

标签:;  ;  ;  

浅谈中职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