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将临床病理证实肝硬化的患者20例(38岁~75岁,平均年龄52.4岁)和健康对照组26例(15岁~70岁,平均年龄48.5岁)纳入本研究。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均行肝脏常规MRI及DTI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取肝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icient, ADC)图、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测量平均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各向异性分数(FA)值,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的统计分析由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DC值显著减低、FA值显著升高,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308±0.188)×10-3mm2/s,(1.515±0.134)×10-3mm2/s,P<0.001;FA值分别为0.044±0.124,0.259±0.067,P=0.010。结论:肝脏DT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可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肝硬化病变的诊断。第二部分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行肝脏MR扫描,并得到临床病理证实的48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肝癌患者15例(39岁~70岁,平均年龄55.9岁);肝转移瘤患者7例(49岁~77岁,平均年龄63岁);肝血管瘤患者14例(42岁~59岁,平均年龄48岁);肝囊肿患者12例(40岁~76岁,平均年龄58.3岁);健康对照组20例,15-70岁(平均47.8岁)。68例均行肝脏常规MRI及DTI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取肝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icient,ADC)图、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测量平均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的统计分析由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肝癌组、肝转移瘤组、肝血管瘤组、肝囊肿组、恶性组(肝癌组加肝转移瘤组)、良性组(肝血管瘤组加肝囊肿组)ADC值分别为(1.395±0.097)×10-3mm2/s, (1.404±0.034)×10-3mm2/s,(2.379±0.523)×10-3mm2/s,(3.645±0.298)×10-3mm2/s,(1.398±0.081)×10-3mm2/s,(2.963±0.778)×10-3mm2/s:FA值分别为0.211±0.031,0.238±0.044,0.256±0.049,0.139±0.045,0.219±0.037,0.203±0.077。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ADC值、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816);肝血管瘤组和肝囊肿组ADC值、FA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2);恶性组ADC值比良性组ADC值低(P<0.001);恶性组良性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469)。结论:肝脏DT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可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使用仪器及扫描参数
  • 2.3 图像后处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健康组和肝硬化组的肝左、右叶的平均ADC值和FA值的比较
  • 3.2 健康组和肝硬化组的平均ADC值和FA值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 4.2 肝硬化的常规MR表现
  • 4.3 肝硬化的DTI评估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使用仪器及扫描参数
  • 2.3 图像后处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肝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 4.2 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 4.3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DTI评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深圳先进院磁共振全身脂肪定量成像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11)
    • [2].1.5T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6)
    • [3].磁共振安全教育在科研扫描人员中的实施与评估[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
    • [4].地面磁共振方法探测地下水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20)
    • [5].浅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复发微小肝癌的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7)
    • [6].常规磁共振检查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1)
    • [7].绝热脉冲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数值模拟及影响分析[J]. 物理学报 2020(12)
    • [8].磁共振信噪比与均匀度智能评价系统[J]. 福建电脑 2020(06)
    • [9].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诊断价值[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06)
    • [10].探析冷却系统导致磁共振故障及维修路径[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11].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普成像在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12].医院磁共振:迈向无液氦时代[J]. 中国医院院长 2020(13)
    • [13].额叶皮层退行性萎缩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14].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解读[J]. 磁共振成像 2020(10)
    • [15].隧道磁共振测深超前探测模型参数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1)
    • [16].磁共振力显微镜的研究现状[J]. 产业科技创新 2020(14)
    • [17].第四届全国磁共振三基训练学习班通知[J]. 磁共振成像 2019(05)
    • [18].3.0 T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13)
    • [19].磁共振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20)
    • [20].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协会中国区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隆重召开[J]. 放射学实践 2019(10)
    • [21].综合护理在婴幼儿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22)
    • [22].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04)
    • [23].磁共振电影成像对成人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7(01)
    • [24].磁共振增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6)
    • [25].低场强磁共振对肩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7)
    • [26].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5)
    • [27].视频就医指导在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J]. 护理与康复 2017(04)
    • [28].胎儿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16)
    • [29].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05)
    • [30].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临床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24)

    标签:;  ;  ;  ;  ;  ;  ;  ;  ;  ;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