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 ——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 ——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论文摘要

洋务运动作为一项政治变革,遭遇了失败的命运。但这一时期某些具体的技术引进却取得了相对的成功。电报技术引进是这一时期技术引进中相对成功的一个案例,然而关于洋务运动时期技术引进的研究却存在技术社会学视角的缺失。本文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视角探讨这一时期较为成功的技术引进案例,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史论结合的方法,以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的技术社会史考察为基础,概括出了该项技术转移的三大特点:(1)“强权示范”性,(2)“产业技术根植”性,(3)“借壳”的根植模式。进而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视角对具体引进情况给予分析,探讨该项技术引进对现代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作用。“强权示范”性和“产业技术根植”性,表明了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的困境,借壳的根植模式则反映了该项技术引进嵌入于晚清社会的具体情形。借壳的根植模式,又具体地表现为技术主体社会角色的借壳、技术组织与制度的借壳、以及技术目的借壳,正是通过这些不同模式的借壳,洋务电报技术得以根植于晚清社会,取得了相对的成功,这对中国现代电信产业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各种不同类型的借壳的顺利实施,须以本土知识的充分获得与合理整合为前提,因而,它同样是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对克服国际技术转移中偏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的产业技术建构性特征出发,在产业技术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进行了论证。认为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并不能对于技术输出方的产业技术进行完全照搬,任何技术转移的实现都是一种对产业技术的重新建构,即将所转移的不同形态的各种技术与本土已有技术结合,通过技术形态的转化成为同一的产业技术系统。 论文的创新性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从产业技术论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

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研究
  • 1.2.2 产业技术论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
  • 1.2.3 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制度的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立场、视角与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 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内涵
  • 2.1.1 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
  • 2.1.2 产业技术及其特征
  • 2.2 国际技术转移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三章 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概述
  • 3.1 电报技术的引进
  • 3.1.1 电报技术引进的酝酿
  • 3.1.2 电报技术引进的总体特征
  • 3.2 电报技术引进中的制度安排
  • 3.2.1 “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
  • 3.2.2 完全“官办”企业模式
  • 3.3 电报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 3.3.1 电报技术引进中的社会需求
  • 3.3.2 电报引进对原有制度的冲击
  • 3.3.3 电报技术的社会作用
  • 第四章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制度环境塑造
  • 4.1 发展中国家“后来者诅咒”困境
  • 4.2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强权示范”性
  • 4.2.1 “强权示范下的科学”及其特点
  • 4.2.2 洋务运动时期的“强权示范”困境
  • 4.3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产业技术根植”性
  • 4.4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借壳”模式
  • 4.4.1 “借壳”模式的含义
  • 4.4.2 “借壳”引进的洋务电报技术
  • 4.5 “后来者诅咒”的一条消解途径
  • 第五章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整合
  • 5.1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偏差及其知识根源
  • 5.1.1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偏差
  • 5.1.2 国际技术转移中偏差产生的知识根源
  • 5.2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本土知识整合
  • 5.2.1 本土知识的初级整合
  • 5.2.2 本土知识的二级整合
  • 5.3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中的知识整合特征
  • 5.3.1 设立学堂传授电报知识
  • 5.3.2 开发中文收发报技术及知识
  • 5.3.3 电报敷设工程中的知识输入与学习
  • 5.3.4 本土知识整合的社会要求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成功原因——“借壳”与“知识整合”
  • 6.2 产业技术转移的建构性原理
  • 6.3 “后李约瑟难题”的简略解答
  • 6.4 对我国现代电信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想[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2)
    • [2].虚实互用:洋务运动时期的“天下”“地球”与“世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3].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J]. 山西青年 2017(18)
    • [4].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表现[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5)
    • [5].洋务运动时期士向知识分子的初步转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 [6].洋务运动时期物理教科书科学启蒙特点及其影响[J]. 科普研究 2020(03)
    • [7].洋务运动时期中外资银行业发展与启示[J]. 云南科技管理 2012(03)
    • [8].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形成的背景及影响[J]. 传承 2009(14)
    • [9].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教育与船政学堂留欧教育之比较[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洋务运动时期湖北织布局的企业管理[J]. 山西青年 2020(01)
    • [11].论洋务运动时期容闳的救国理想[J]. 今日科苑 2011(10)
    • [12].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育模式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6)
    • [13].洋务运动中英国人傅兰雅的翻译影响[J]. 兰台世界 2015(07)
    • [14].探索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英语授课及其研究意义[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06)
    • [15].略论洋务运动时期清廷设立新式学堂的政策[J]. 兰州学刊 2010(07)
    • [16].简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05)
    • [17].“伞式社会”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企业的产生及发展[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8].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J]. 北方论丛 2015(06)
    • [19].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语学堂与世界意识的开启[J]. 大学教育科学 2013(02)
    • [20].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制度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 [21].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思潮的交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6)
    • [22].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的译介出版[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3].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途径[J]. 煤炭高等教育 2008(04)
    • [24].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研究[J]. 阴山学刊 2014(06)
    • [25].探析洋务运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J]. 学理论 2012(05)
    • [26].浅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军事留学教育[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4)
    • [27].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万国公法的认知探析[J]. 理论界 2009(01)
    • [28].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关系于企业的影响[J]. 黑龙江史志 2009(08)
    • [29].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30].洋务运动时期黄遵宪对英美法的记述与理解[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02)

    标签:;  ;  ;  ;  ;  

    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 ——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