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

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寒”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寒”也是贯穿中医学术体系的脉络之一,且.始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既往中医学工具书与教材对中医学之“寒”概念的定义,包括病因、证候和六气三个方面。基于中医文献疏理,认为“寒”概念的中医学涵义及相关理论,有待深入研究、全面认识、系统阐明。本文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结合运用医史学、文献学、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以“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考证为切入点,基于中医学之“寒”的认识论特点,尝试建立以“寒”的基本概念为中心的理论结构,解析和阐释中医学之“寒”的理论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1“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和阐释中医学“寒”的概念,首先要从古代文献中,探寻“寒”字最原始的涵义。这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之“寒”的理论内涵特别重要。从“寒”字来看,其本义是指自然环境温度下降,水凝结成冰,人体不能耐受而躲避于房屋之内,并在房屋内装饰较多的草来达到保温的目的。“寒”字的本义,还有温度极低之意。“寒”字的引申义,是指根据“寒”字本义,引申为相似、相关概念,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化而形成。“寒”字的引申义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体现在自然、人体、疾病、治疗、药性等理论范畴。2中医学之“寒”的认识论特点中医学对“寒”的认识及引申运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相应”的核心观念,采用中国哲学“意象思维”的方式方法,以“气化”为理论基础,结合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逐渐丰富了“寒”的理论内涵。核心观念中医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核心观念,结合大自然的气化规律,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如《素问》运气七篇的“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寒气”及其变化规律与特点进行阐述。此外,《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贯穿水、冬、寒、北、肾、骨、耳、石、咸、黑、恐、羽、呻等,组成“天人相应”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意象思维”,决定了中医学理论形成、建构、运用的根本特点。“寒”是一个会意字,具备“意象”的特点。中医学中与“寒”相关的术语,其概念内涵与外延源于理论思维,是人类对于自然、人体现象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如,病因范畴中的“寒”,体现“因发(象)知受”;病机与证候范畴的“寒”,体现辨证(象)求属;症状范畴的“寒”,体现“立象尽意”;治则治法中的“寒”,体现辨证(象)论治;本草药性之“寒”,体现“取象比类”等。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异常变化,完全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认识的。《素问》“运气七篇”,是系统论述天地人气化及其相关规律的经典著作。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气候变化;其对人体及其生命活动,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医学对于人体脏腑气化失常的病变,往往基于“意象思维”,用六气加以命名,如肝风、脾湿、肾寒、肺燥、心火等。3中医学“寒”概念的具体运用范畴中医学“寒”的理论内涵丰富,广泛涉及自然、人体、疾病、治法、药性等方面。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今文献,对与“寒”相关的文献进行比较全面的搜集与系统疏理,以此为基础,对“寒”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阐明。(1)自然范畴六气之“寒”指“六气”之“寒气”,属自然范畴。“寒”为六气之一,为冬令主气。寒性属阴,其性杀厉,主闭藏。寒性杀厉,不仅体现于六气之“寒”对自然界生命活动或机体生理机能的抑制作用,还体现于其致病的严重程度。重点阐述:六气之“寒”的产生、作用、性质、转化等。(2)人体范畴体质之“寒”指“寒性体质”或“阳虚体质”而言。是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等因素,造成机体阳气偏虚、阴寒之气偏盛,形成阳虚阴盛的体质状态。因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以“寒”象为临床主要表现,故又称“寒性体质”或“阳虚体质”。重点阐述:寒性体质的形成、生理特点、易发病症及其病机转化与预后趋势、治疗宜忌。(3)疾病范畴病因之“寒”指“寒性病因”,即“寒邪”。重点阐述:寒邪的形成,包括寒邪形成的条件,寒邪的产生与年份和季节的关系;寒邪的性质,包括“寒为阴邪”、“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性清冷”,以及寒邪的蓄积、伏藏等。并从寒邪的不同来源、轻重程度、积留时间、兼夹邪气、感受方式、感受途径、产生条件、致病特点等,加以具体阐述。病机之“寒”指“寒性病机”。重点阐述了寒性病机的形成,包括“由外而感”和“自内而生”两大方面。“由外而感”者,多阴偏盛;“自内而发”者,多阳偏虚。寒性病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脏腑功能低下;其二,气血运行不利;其三,津液气化失常;其四,经脉收引拘急。症状之“寒”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寒象”。重点阐述了“寒热之象”的内在机制、基本类型;其诊断意义,是从“寒热”辨阴阳证候,从“寒热”分表里病位,从“寒热”判阳气盛衰,从“寒热”断疾病预后。具体阐释“寒热”症状、“体寒”症状、“脏腑虚寒”症状等。证候之“寒”证候之“寒”,是指“寒证”而言。重点阐述了寒证及相关证候的辨析。包括:“表寒证”和“里寒证”的“内外之辨”;“真寒假热证”和“真热假寒证”的“真假之辨”:“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及“表寒里热证”和“表热里寒证”的“错杂之辨”: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的“转化之辨”;“风与寒”、“寒与饮”、“寒与湿”、“寒与痰”等“兼夹之辨”;“实寒证”与“虚寒证”的“虚实之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4)治法范畴治法之“寒”治法之“寒”,即“寒治法”,指运用性味寒凉的药物或寒剂,针对热性病机或热证所确立的治法。主要包括清热法、寒凉攻下法、辛凉解表法等。重点阐述了“寒治法”的立法原则,有“热者寒之”和“寒因寒用”;具有“寒之”作用,针对“热证”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包括:虚实表里之“热”的处治原则,以及“寒治法”的基本类型。(5)药性范畴药性之“寒”药性之“寒”,是指中药“四气”中的“寒气”。本文重点阐述了寒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气味组合、配伍应用等。4中医学“寒”概念的具体涵义①指寒气;②指寒性体质;③指寒邪:④指寒性病机;⑤指寒性证候;⑥指临床表现之“寒象”;⑦指“寒治法”;⑧指药性之“寒气”。此外,“寒”更广泛地用于病名或病证名的称谓,这些名称多是从寒性病因或病机而言。总之,中医学的理论术语,在概念涵义上具有多元性。若仅从某一角度局限地认识和定义中医理论概念的涵义,则谈不上全面地理解相关理论。全面地认识与诠释中医理论概念,是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导论
  • 1.1 "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 1.1.1 "寒"字的本义
  • 1.1.2 "寒"字的引申义
  • 1.2 中医学之"寒"的认识论特点
  • 1.2.1 核心观念-天人相应
  • 1.2.2 思维方式-意象思维
  • 1.2.3 理论基础-气化理论
  • 1.3 中医学"寒"概念的具体运用范畴
  • 2 六气之"寒"的研究
  • 2.1 六气之"寒"的解析
  • 2.1.1 "寒气"的产生
  • 2.1.2 "寒气"的作用
  • 2.1.3 "寒气"的性质
  • 2.1.4 "寒气"的转化
  • 2.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2.2.1 "寒"之司气
  • 2.2.2 "寒"之政令
  • 2.2.3 "寒"之化
  • 2.2.4 "寒"之变
  • 2.2.5 "寒"之胜
  • 3 体质之"寒"的研究
  • 3.1 体质之"寒"的解析
  • 3.1.1 "寒性体质"的形成
  • 3.1.2 "寒性体质"的特点
  • 3.1.3 "寒性体质"的病变趋势
  • 3.1.4 "寒性体质"的治疗宜忌
  • 3.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3.2.1 先天因素
  • 3.2.2 后天因素
  • 4 病因之"寒"的研究
  • 4.1 病因之"寒"的解析
  • 4.1.1 "寒邪"的形成
  • 4.1.2 "寒邪"的性质
  • 4.1.3 "寒邪"的特点
  • 4.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4.2.1 "寒邪"的来源
  • 4.2.2 "寒邪"的轻重
  • 4.2.3 "寒邪"积留的时间
  • 4.2.4 "寒邪"兼夹的邪气
  • 4.2.5 "寒邪"的感受方式
  • 4.2.6 "寒邪"的产生条件
  • 4.2.7 "寒邪"的致病特点
  • 5 病机之"寒"的研究
  • 5.1 病机之"寒"的解析
  • 5.1.1 "寒性病机"的形成
  • 5.1.2 "寒性病机"的转化
  • 5.1.3 "寒性病机"的特征
  • 5.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5.2.1 基本病机
  • 5.2.2 伤寒病机
  • 5.2.3 脏腑病机
  • 5.2.4 经脉病机
  • 5.2.5 气血病机
  • 6 症状之"寒"的研究
  • 6.1 症状之"寒"的解析
  • 6.1.1 "寒热"之象的内在机制
  • 6.1.2 "寒热"之象的基本类型
  • 6.1.3 "寒热"之象的诊断意义
  • 6.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6.2.1 "寒热"症状
  • 6.2.2 "体寒"症状
  • 6.2.3 脏腑症状
  • 6.2.4 经脉症状
  • 7 证候之"寒"的研究
  • 7.1 证候之"寒"的解析
  • 7.1.1 "内外"之辨
  • 7.1.2 "真假"之辨
  • 7.1.3 "错杂"之辨
  • 7.1.4 "转化"之辨
  • 7.1.5 "兼夹"之辨
  • 7.1.6 "虚实"之辨
  • 7.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7.2.1 "但寒不热"类证候
  • 7.2.2 "寒热互见"类证候
  • 8 治法之"寒"的研究
  • 8.1 治法之"寒"的解析
  • 8.1.1 "寒治法"的立法原则
  • 8.1.2 "寒治法"的适用范围
  • 8.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8.2.1 治则
  • 8.2.2 治法
  • 9 药性之"寒"的研究
  • 9.1 药性之"寒"的解析
  • 9.1.1 "寒性"药物的功效主治
  • 9.1.2 "寒性"药物的气味组合
  • 9.1.3 "寒性"药物的配伍应用
  • 9.2 相关术语的概念阐释
  • 9.2.1 "寒性"与"五味"
  • 9.2.2 "寒性"药物的性能
  • 9.2.3 "寒性"药物的功用
  • 9.2.4 "寒性"药物的服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查新报告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寒邪理论中医古代文献分析探讨治疗寒邪的重要性以及治疗原则[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8)
    • [2].自辨正虚感邪之寒邪[J]. 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2017(11)
    • [3].炎炎盛夏,警惕这些寒邪致病[J]. 家庭医学 2018(07)
    • [4].关键部位别着凉[J]. 老同志之友 2016(24)
    • [5].健康保暖过寒冬[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12)
    • [6].男要暖背 女要暖脚[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01)
    • [7].汤药里为什么要放姜[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01)
    • [8].中医一辈子都不做10件事[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03)
    • [9].夏季厌食有良方[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28)
    • [10].养肾防寒邪[J]. 时尚育儿 2014(12)
    • [11].谨防盛夏受寒[J]. 科学养生 2010(08)
    • [12].麻辛附子汤治疗寒邪闭肺型慢喉喑14例临床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1)
    • [13].三九天,谨防寒邪伤肺[J]. 长寿 2013(01)
    • [14].谨防盛夏受寒[J]. 烹调知识 2011(22)
    • [15].从“寒邪致病”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J]. 环球中医药 2019(07)
    • [16].秋冻更要防秋凉[J]. 中华养生保健 2010(10)
    • [17].寒邪致病对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7(07)
    • [18].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J]. 现代职业安全 2014(08)
    • [19].寒气是万病之源[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2(12)
    • [20].中医名言拾粹[J]. 光明中医 2020(06)
    • [21].严冬腊月话温法[J]. 健康生活 2012(12)
    • [22].小寒·鹊始巢[J]. 现代商业银行 2019(24)
    • [23].论古今“寒邪伤阳”理论的发展[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5)
    • [24].针刺配合烫熨治疗小儿寒邪犯胃型呕吐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25].养生不排寒,一切都白谈[J]. 老同志之友 2019(04)
    • [26].寒邪与哮喘之病机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A2)
    • [27].冷应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10)
    • [28].浅论寒邪致痛在中医骨伤病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08)
    • [29].温经活血法治疗“冰伏寒邪”型慢性盆腔炎临床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 2010(03)
    • [30].浅谈“寒邪”与硬皮病[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01)

    标签:;  ;  ;  

    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