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

论文摘要

商标的反向混淆是混淆的一种方向,它相对于传统混淆即正向混淆而言,它是指由于后使用人即被告使用原告依法享有商标权的商标,但是由于被告的优越的商业地位和广告攻势,消费者误以为被告是商标权人,确认在先商标所有人的商品来源于被告或与之相关。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做出介绍和探讨,并揭示了我国如何进行借鉴。第一章美国反向混淆理论的缘起与发展,介绍了美国确立反向混淆案件的诉讼基础并发展完善的过程。将反向混淆与正向混淆对比,揭示反向混淆的特点:具有当事人地位相反、侵权主观意图复杂、赔偿金额巨大和诉讼结果难以预测。反向混淆在一定程度上给权利人带来益处,比如提高权利人的商誉,提高权利人的商品销售额。第二章反向混淆的法理基础就是要阐释法律禁止反向混淆的原因,即便它可能给权利人带来了短期利益。禁止反向混淆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商标权益,减少公众的搜索成文,同时又不能忽视后使用人作为商标投资人的合法利益。这迫使法官面临禁止反向混淆正当性的价值拷问,这种效率与公平的利益冲突要求法官合理确定反向混淆的适用情形,综合考量三者利益,做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裁判。正是基于三方面利益的考量,法官在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上持谨慎态度,防止反向混淆成为小公司勒索大公司的工具。第三章反向混淆的适用一章介绍美国法院适用反向混淆时必须综合考量所有侵权事实,满足高度的事实精确和原、被告的商业强度要求。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混淆可能性的判断问题。反向混淆的核心问题在于混淆可能性的判断,判断因素来源于正向混淆的判断标准,但依据其特殊性在双方产品的接近程度、先后商标的强度和后使用人的善意方面做出修改和细化。此外,反向混淆案件曾出现过判定双重使用的判决,排除了权利人对商标的排他性使用,其结果是使权利失去正当保护,遭到广泛的批评。名不见经传的浙江蓝野公司与全球知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揭开了我国反向混淆理论探讨的序幕。现行商标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反向混淆这一侵权方式,但也并没有摔除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是有适用的法律基础的。第四章论述为了进一步规范反向混淆案件的法律适用,如何对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和实践进行借鉴。针对我国商标法和美国的区别,论述必须对我国反向混淆适用的对象、范围等方面做明确的规定。本文对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相信会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反向混淆理论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美国反向混淆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反向混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发展
  • 一、轮胎侵权案确立了禁止反向混淆的诉讼基础
  • 二、斑夫之争明确禁止反向混淆的目的
  • 三、亚美技术案阐述了反向混淆的危害
  • 第二节 反向混淆侵权案件的特点
  • 一、权利人和侵权者的市场地位与正向混淆相反
  • 二、侵权者的主观意图更为复杂
  • 三、侵权赔偿数额范围较大
  • 四、反向混淆诉讼结果的难以预测性
  • 第二章 反向混淆理论的法理基础
  • 第一节 禁止反向混淆的立法目的
  • 一、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 二、防止引起消费者的混淆
  • 三、实践商标法的保护目的
  • 第二节 反向混淆案件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 一、反向混淆案件中利益冲突
  • 二、反向混淆的利益冲突实质-公平与效率之争
  • 第三章 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
  • 第一节 法院严格规定反向混淆的适用情形
  • 一、后使用人的商业强度足以覆盖权利人
  • 二、适用反向混淆原则要求高度的事实精确
  • 三、综合考量所有侵权事实
  • 第二节 混淆可能性的判断
  • 一、混淆可能性判断要素
  • 二、反向混淆理论中混淆可能性的判断
  • 三、商业问卷调查的运用
  • 第三节 双重使用(DUAL-USE TERMS)侵权认定及赔偿方式
  • 一、双重使用的含义
  • 二、双重使用判决将导致权利失去保护
  • 第四章 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反向混淆理论实践发展
  • 一、国内反向混淆案件的显露
  • 二、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明确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 一、明确反向混淆的适用范围
  • 二、明确反向混淆保护的对象
  • 三、明确规定反向混淆的侵权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商标法框架梳理和优化课题报告(一)[J]. 中华商标 2019(08)
    • [2].商标法框架梳理和优化课题报告(二)[J]. 中华商标 2019(09)
    • [3].商标法中有关期间和期限问题的探讨[J]. 中华商标 2019(09)
    • [4].新《商标法》第四条的适用研究[J]. 政法论丛 2020(01)
    • [5].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探究——以《商标法》的修订为切入[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5)
    • [6].从规制商标注而不用现象的角度谈新《商标法》的修订[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9)
    • [7].适用新商标法销毁侵权商品规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审慎平衡[J]. 中华商标 2020(04)
    • [8].论新商标法对商标权的强化和限制[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10)
    • [9].论商标法对表达自由的保护[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0(04)
    • [10].商标的可注册性探析——在《商标法》第八条的基础上展开[J]. 中华商标 2020(07)
    • [11].对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融贯性解释[J]. 人民司法 2020(07)
    • [12].新《商标法》第四条评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3].《商标法》立法宗旨解析——以内容设计与逻辑层次为视角[J]. 中华商标 2019(03)
    • [14].对商标法第四次修改的总体思路、目标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的思考——关于商标法第四次修改的建议之二[J]. 中华商标 2018(04)
    • [15].关于实现商标法第四次修改目标的具体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关于商标法第四次修改的建议之三[J]. 中华商标 2018(05)
    • [16].《商标法》第57条第2项适用之实证研究[J]. 中华商标 2018(08)
    • [17].我国驰名商标制度的立法突破与完善——以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正为研究视角[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2)
    • [18].论商标法上的姓名权——以乔丹商标案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17(04)
    • [19].论商标法中在先权制度的理解与适用[J]. 法制博览 2017(08)
    • [20].论商标法中的“非法使用”与“一定影响”——“捕鱼达人”案引发的思考[J]. 中华商标 2017(03)
    • [21].《商标法》中“商标使用”制度体系的解释、检讨与改造[J]. 法学 2017(05)
    • [22].《商标法》释义(十九)[J]. 中国橡胶 2017(13)
    • [23].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之在先权利保护研究——以“捕鱼达人”案为考察对象[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含有“切糕”二字就会产生误认吗?——从“切糕王子”商标驳回复审案谈《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理解和适用[J]. 中华商标 2017(07)
    • [25].关于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改工作的八个为什么[J]. 工商行政管理 2015(19)
    • [26].《商标法》第8条地位辨析[J]. 中华商标 2015(12)
    • [27].中印商标法特点比较[J]. 商 2015(52)
    • [28].新商标法典型案例征集通知[J]. 中华商标 2016(07)
    • [29].从新《商标法》第四十九条的适用看“法的溯及力”问题[J]. 中华商标 2016(09)
    • [30].我国《商标法》回顾与展望:以法制史为视角[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标签:;  ;  ;  ;  ;  ;  

    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