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弓导演电影转型研究

吴贻弓导演电影转型研究

论文摘要

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中领军人物,与第四代导演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困境,他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选择了“改良”而非“颠覆”的道路,虽然他们对待创作转型有些力不从心,转型结果不尽人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这种成熟的艺术创作心态使得他们的艺术生命力更加持久,影响更加深远。他们在中国电影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笔者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吴贻弓导演的电影转型方面,把吴贻弓导演的创作历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对其转型过程、转型原因、转型评价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可以避免单片分析的局限,相对客观地把握吴贻弓导演的创作困境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吴贻弓导演的转型脉络,从主题、叙事策略、结构、镜头语言四个方面对吴贻弓的电影作品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前后期作品的比较得出吴贻弓导演的转型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分裂和倒退的过程,而是不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不断跃向新高度的过程,是在对自我进行新的确认的过程。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原因。在客观方面,吴贻弓导演的转型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密不可分,新时期的电影思潮、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转型中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是其转型的客观原因。在主观方面,吴贻弓深厚的文艺素养、个人独特的性格气质、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契合的审美情趣以及在继承中创新的电影观念等主观因素又使得他的电影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影响着他的创作流变。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得失评价。在“得”的方面,笔者认为吴贻弓导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自我,尝试各种电影类型,最终通过《阙里人家》完成了对自我的新的确认;他在继承中创新,善于自省,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重视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独到把握以及对电影特性的驾轻就熟使得其电影作品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在“失”的方面,笔者认为,吴贻弓导演骨子里强烈的“精英意识”让其对社会转型期商业化大潮的到来表现出了些许不知所措,其作品难以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以及观众的共鸣;他的后期转型作品在电影语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用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进行包装;吴贻弓导演美术功底的相对薄弱也使得他在电影语言形式创新方面无力抵挡住第五代导演的强势冲击;吴贻弓导演从政后角色、身份的转变颠覆了其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得其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有所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吴贻弓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吴贻弓在豁达逍遥之时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力逐渐弱化,不如早期电影创作时的体验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后期转型作品所能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结语部分指出虽然吴贻弓的电影作品在转型期的电影市场的一片喧嚣中相对沉寂和不被关注,但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文学作品的重视、对影片思想内涵的挖掘等等都为后来人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的艺术经验,这是值得提倡的。任何国家电影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撑,如果影片剥离了思想内涵,单单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这对电影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吴贻弓导演电影的转型脉络
  • 第一节 吴贻弓导演电影创作历程
  • 第二节 吴贻弓导演影像嬗变文本分析
  • 一 前期:散文三部曲《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
  • 二 后期:驳杂而又矛盾的变奏
  • 第二章 吴贻弓导演转型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客观原因
  • 一 新时期十年以来的电影思潮:理论滋养灵感(1979-1989)
  • 二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对吴贻弓导演电影转型的影响
  • 三 转型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吴贻弓导演转型的主观原因
  • 一 深厚的文艺素养
  • 二 独特的性格气质
  • 三 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契合的审美情趣
  • 四 在继承中创新的电影观念
  • 第三章 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得失评价
  • 第一节 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得”
  • 第二节 吴贻弓导演转型的“失”
  • 结语
  • 附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影万岁——吴贻弓导演追思与作品回顾留念[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9(10)
    • [2].怀念吴贻弓导演[J]. 电影艺术 2019(06)
    • [3].怀念吴贻弓导演[J]. 上海采风 2019(05)
    • [4].吴贻弓养生:每天早餐4个“1”[J]. 开心老年 2013(06)
    • [5].前上海电影局局长 吴贻弓 “诗化电影”领路人[J]. 世界电影之窗 2009(11)
    • [6].“他说他是那么喜欢电影”——上海文艺界纪念吴贻弓导演艺术与文化精神[J].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6)
    • [7].忆吴贻弓掌门上海国际电影节[J]. 上海采风 2020(01)
    • [8].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引路人:吴贻弓[J]. 新民周刊 2020(28)
    • [9].记吴贻弓导演[J]. 新民周刊 2019(37)
    • [10].吴贻弓家训:喜欢并坚持[J].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2019(10)
    • [11].“真善美”在吴贻弓影像中的阐释(二)[J]. 电影文学 2011(08)
    • [12].“真善美”在吴贻弓影像中的阐释(一)[J]. 电影评介 2010(22)
    • [13].吴贻弓电影中影像表达在价值取向上的体现[J]. 电影文学 2008(19)
    • [14].吴贻弓电影中“诗意风格”的呈现[J]. 电影评介 2008(23)
    • [15].电影《城南旧事》的诗意写作——吴贻弓导演艺术成就研讨会会议纪要[J]. 电影新作 2019(06)
    • [16].吴贻弓:城南犹忆旧事,人归尚有月随[J]. 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 2020(07)
    • [17].流浪艺人——与滕文骥导演对谈[J]. 当代电影 2020(04)
    • [18].有据[J].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6)
    • [19].最是巴山夜雨时[J]. 上海采风 2015(09)
    • [20].吴贻弓电影作品中现实主义给当代影视剧的启示[J]. 电影文学 2010(05)
    • [21].文联主席与“申江小吴”[J]. 上海采风 2012(08)
    • [22].重读吴贻弓的诗意美学——以《城南旧事》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11)
    • [23].解读吴贻弓电影的画面语言[J]. 新闻爱好者 2010(18)
    • [24].孟波:难以忘怀的时代强音[J]. 上海采风 2013(05)
    • [25].“小妈妈”郭柯宇[J]. 大众电影 2012(02)
    • [26].《阙里人家》的儒学观照[J]. 电影评介 2010(20)
    • [27].导演[J]. 电影画刊 2019(01)
    • [28].电影节按下电影院的重启键[J]. 新民周刊 2020(29)
    • [29].青春蓝色回旋曲[J]. 高中生之友 2008(06)
    • [30].淘宝的乐趣[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5(03)

    标签:;  ;  ;  ;  

    吴贻弓导演电影转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