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I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

TAFI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oronaryatheros 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疾病,不仅是发达国家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时时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中凝血和纤溶的调节可能与新的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有关,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作为凝血纤溶活性的调节因子,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是,TAFI是否与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它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国内外报道不多。本研究拟采取条件控制科学、严格的动物实验,明确TAFI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凝血—纤溶活性的调节作用,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血栓事件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通过降低TAFI活性以及应用TAFI拮抗剂促进溶栓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促进有效、安全、促纤溶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模型(即高脂血症期、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期、较成熟的AS斑块病变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测定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血脂、凝血指标的水平,分析TAFI水平的变化及TAFI与血脂、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探讨TAFI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3组和内皮损伤组。分别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维生素D3、高脂饲料+维生素D3+内皮球囊损伤处理4个多月,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三个阶段的模型,即高脂血症期、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期、较成熟的AS斑块病变期。建模前,颈静脉取血,模型制造成功后,下腔静脉取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系列,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系列,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FI的活性。结果:①用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维生素D3、高脂饲料+维生素D3+内皮球囊损伤处理4个月可成功地建造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三个阶段(即高脂血症、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较成熟的AS斑块病变)的模型。②模型制造成功后,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3组和内皮损伤组的血浆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TAFI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递增趋势,以内膜损伤组升高最为明显;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3组和内皮损伤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有递减趋势,以内膜损伤组降低最为明显。③血浆TAFI活性与TC、TG和Fib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用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维生素D3、高脂饲料+维生素D3+内皮球囊损伤处理4个月可成功地建造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三个阶段(即高脂血症、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较成熟的AS斑块病变)的模型。2.血浆TAFI水平与AS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说明TAFI参与了大鼠AS形成过程中的凝血纤溶活性的调节,TAFI活性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创新点、限制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TAFI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