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散射参数的基于 FBG-MOC 的 OXC 中的串扰研究

使用散射参数的基于 FBG-MOC 的 OXC 中的串扰研究

一、Crosstalk Study in a FBG-MOC-Based OXC Using Scattering Parameters(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忠[1](2009)在《全光通信网中基于FBG的OADM与OXC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井喷式增长和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联网用户急剧增长,使得网络带宽需求量成指数级增长。面对上述形势的变化,“十五”规划通信主题围绕新一代信息网、自动交换光网络等部署了一批重大课题。以IP数据为支配业务的流量具有突发性,它要求光传送网能迅速响应、动态配置,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被作为通信863主题的研究重点,研制具有T比特交换容量、多种类型业务接入、动态资源分配、自动连接控制和网络保护恢复等功能的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节点设备。在全光通信网中,最重要的网络设备是光分/插复用器(OADM:OpticalAdd/Drop Multiplexing)和光交叉连接器(OXC:Optical Cross-Connect),它们能完成全光网络中节点业务的分/插复用、直通以及节点之间的交换功能,而且OADM和OXC还具有解决网络交换过程中的“电子瓶颈”难题,它们具有灵活疏导业务量的能力,减轻业务层节点处理的业务量。OADM以及OXC还具有对网络客户层信号制式和速率的透明性,简化和加快高速业务的指配和业务供给速度。本论文研究了全光通信网中的OADM与OXC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光纤布喇格光栅的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接器OXC的结构设计,分析研究了多波长的光分插复用器OADM的结构、损耗,串扰等、光交叉连接器OXC的结构、损耗、双向OXC特性、多粒度OXC的结构设计及其路由及波长/波带/光纤分配算法、以及基于全光网络抗毁性等问题。第一章从国内、国外全光通信网络研究进展出发,综述目前全光通信网络在世界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全光通信网络中的关键设备OADM和OXC的最新研究现状。我国的“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均将“全光网络的基础研究”作为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同时众多光网络公司投资与研发新型全光网络设备,因此研究全光网络OADM与OXC的关键技术是全光通信网关注的焦点。第二章对基于光纤布喇格光栅和环形器的OADM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型的固定波长的OADM以及可重构的OADM结构,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对OADM的串扰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OADM的主要特性及性能指标。第三章对基于光纤布喇格光栅和环行器的OXC进行了研究。提出新型静态固定的OXC、动态可调的OXC结构、以及提出了新型双向OXC新型结构,并对其插入损耗、串扰、功率均衡以及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将新型结构与目前其它的两种新型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得出本文提出的结构具有插入损耗较小、可重构性较好等优点。对OXC的主要特性、性能指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可重构的OXC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第四章对多粒度OXC(MG-OXC)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了三层MG-OXC交换结构、二层MG-OXC结构以及单层的MG-OXC交换结构。研究了MG-OXC内部交换矩阵规模与业务交换能力以及业务汇聚能力。提出了一种路由及波长/波带/光纤分配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第五章对基于光网络抗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保护方案的设计,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网络的抗毁性是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的抗毁性技术有两种:保护与恢复。保护通常是以分布的方式执行,而不需要在网络中进行中央控制。恢复是利用节点间可用的任何容量,包括预留的空闲备用容量、网络专用的容量乃至低优先级业务可释放的额外容量,为网络中失效的工作通路寻找替代路由,可大大节约网络资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义理林[2](2008)在《光分组交换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总容量从2000年初的351Mbps增长到2006年初的136106Mbps,六年累计增加约430倍。网络带宽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数据业务的大幅度增长。未来的光网络将向融合分组化交换、支持多样性业务的、光电交换集成的、多颗粒带宽的、传送与交换融合的、安全高效的、灵活组网的方向发展。光分组交换网络(OPS)是光交换的理想模式,也是公认的光交换结构的终极发展目标。OPS的主要优点是带宽利用效率高,而且能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目的是把大量的交换业务转移到光域实现,从而实现交换容量与波分复用系统(WDM)的传输容量相匹配。OPS网络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光开关、光逻辑、全光波长变换以及光缓存等多项技术。其中关开关是任何光交换网的核心功能器件,完成信号的交换和路由功能;光逻辑则完成信头检测处理重写等功能,用以实现未来的光控光交换;波长变换用于解决网络中的波长冲突,提高网络灵活性。光缓存是OPS网络必需的器件,用以实现数据包的存储功能,解决信号时间上的冲突;而以上所有的光信号处理都会导致信号的损耗,因此在OPS网络中,光放大器也必不可少,工作于OPS网络中的放大器还需具有宽带,以及增益控制的功能。只有上述各项技术全面成熟发展,才能推动OPS网络的快速发展,实现真正的全光交换网络。本论文围绕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1.基于SOA/相位调制器的超快光开关光开光是OPS网络的核心功能设备,一个大型的OPS网络需要大规模的超快光开关阵列。因此,超快(<1ns)以及易于扩展是设计光开关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SOA和铌酸锂晶体可以支持快速的光开关操作,将SOA或者铌酸锂相位调制器(PM)放置于Sagnac干涉环中可以形成一个2×2的超快光开关,通过比较两者性能,我们最终选择PM-Sagnac干涉光开关。基于此PM-Sagnac干涉光开关首次实现了带组播功能的偏振无关2×2超快(<1ns)光开关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型低成本超快光开关矩阵。2.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可重构全光逻辑门以及波长变换全光逻辑以及波长变换也是OPS网络的关键技术。波长变换用于解决网络拥塞造成的波长冲突,全光逻辑用以实现包头识别处理等功能。为了提高网络的灵活性,通常要求一个全光逻辑器件能实现多种逻辑功能,并且各逻辑操作结果的波长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避免网络拥塞。我们利用SOA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NPR)以及交叉增益调制效应(XGM)相结合实现了可重构全光逻辑门及波长变换,避免了以往基于干涉结构可重构逻辑门的高成本,以及基于四波混频效应(FWM)的可重构逻辑门对操作波长的限制。理论上基于单个SOA的NRR效应可实现所有逻辑操作(NOT,XOR,XNOR,OR,NOR,AND,NAND)。实验中,受器件的限制,我们实现了10-Gb/s数据的NOT,OR,NOR,AND,NAND逻辑操作以及同相波长变换(即变换后的信号和初始信号具有相同的极性)。3.自动增益控制掺铒光纤放大器(AGC-EDFA)的设计光开关以及逻辑操作都会造成信号功率的损耗,因此在OPS网络节点需要使用放大器补偿信号功率。此外,由于光分组的长度一般在几十微秒到几毫秒量级,与EDFA的铒离子能级驰豫时间相当,当某一波长光分组进入EDFA时会产生类似SOA中的XGM效应,影响其余信道上的光分组功率,因此工作于OPS网络中的EDFA还需具有增益控制的功能。同时考虑到OPS网络对带宽的需求,我们分别设计了C波段增益控制EDFA和C+L波段增益控制EDFA。1)结合环形腔AGC-EDFA和反射型AGC-EDFA结构的优点,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基于双光栅反射型AGC-EDFA中增益难以调谐的问题,并且采用双通结构提高增益效率。2)设计了一个低噪声的并联式C+L波段全光AGC-EDFA。1525nm-1610nm波长范围的信号都可得到有效放大,除了在1565nm-1572nm的“死区”外,所有波长的噪声指数都控制在约5.5dB的噪声水平。临界增益控制输入功率为-5dBm,在增益控制区内,增益变化小于0.2dB。4.基于宽带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可调慢光延迟线性能研究光缓存是OPS网络研究的重中之重,它的研究进展决定了OPS的实用进程。目前还没有可实用的光缓存,我们旨在通过减慢光速来实现信号的存储或者同步。基于SBS的慢光研究是目前的一大热点,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1)首次提出通过对布里渊泵浦进行相位调制来展宽布里渊放大器增益谱,将布里渊增益带宽展至1.6GHz,首次演示了1.25Gb/s伪随机序列(PRBS)信号的在宽带SBS中的延迟,并比较了非归零(NRZ)和归零(RZ)脉冲的在此宽带SBS中的延迟性能。2)进一步提出利用迈克-曾德强度调制器(MZM)替代相位调制器(PM)实现泵浦相位调制,展宽布里渊增益谱,可避免PM产生的相位调制信号具有的强时钟边带导致信号质量劣化的问题,从而可将布里渊增益谱展宽至10GHz。3)在噪声直接调制展宽布里渊泵浦的情况下,使用一高功率电放大器将高斯电噪声放大至饱和,此时能量主要集中在中心的高斯噪声将变成能量均匀分布的超高斯噪声。超高斯噪声调制产生的布里渊泵浦以及对应的布里渊增益谱也呈超高斯分布,因此在相同的布里渊泵浦功率下,相对高斯噪声调制情况,超高斯分布的泵浦将获得更大的布里渊增益,亦即更大的慢光延迟量。4)首次采用具有高谱效率,抗色散性强的10Gb/s双二进制(Duobinary)信号作为布里渊信号在宽带SBS中进行延迟,与10Gb/s的NRZ信号进行比较,可避免慢光色散以及滤波效应带来的信号劣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延迟后的信号质量,具体表现为延迟后的接收灵敏度得到有效提高。5)首次利用带宽可调的高斯型SBS增益实现了任意比特速率DPSK信号的同时延迟和解调,并基于此获得了创记录的10Gb/s信号无误码延迟性能(最大无误码延迟时间为81.5ps)。5.基于光纤参量放大(FOPA)的可调慢光延迟线相对SBS慢光,基于FOPA的慢光延迟线主要优点在于带宽更大,可支持更高速率(如160Gb/s)的信号延迟;另外,参量噪声低于布里渊放大,因此延迟导致的信号质量劣化更小。1)理论推导了基于参量效应的慢光表达式,利用窄带(带宽约1.6nm)光纤参量放大实现可调慢光延迟,通过改变泵浦波长或光纤的零色散波长,实现整个通信波段(C+L波段)信号的可控延迟。2)用10Gb/s RZ数据包代替单个信号脉冲进行延迟演示,首次演示了无误码慢光操作,50ps宽脉冲延迟15ps灵敏度代价仅为0.6dB,从系统的高度验证了参量可调慢光延迟线的用于实际系统的可行性。

李存义[3](2007)在《光网络的组网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光纤通信的产生和发展是电信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数据业务的增长,网络的带宽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使光网络成为光纤通信技术活跃的领域。光网络优化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明确了光网络的概念、分层模型、发展、特点、应用以及研究现状。接着阐述了光网络组网技术的优化,然后较详细地讲述了光网络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并针对旅行商(Travalling Salesman Problem,TSP)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这种算法引入了人工蚂蚁的最大最小信息素和信息素更新机制等,避免了过早停滞的缺点,增强了局部和全局的搜索能力,提高了解的质量。同时对改进算法进行了二十五个节点的仿真,其结果表现出较好的特性。目前我国的工程现状都是根据设计人员的经验和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网络设计的,本文规划和仿真出九个节点的最短环路,用来指导环形光网络设计,随后使用华为的光网络设备组建网络,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光网络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梅加纯[4](2004)在《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感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热点。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工作在强电磁场、高温有腐蚀性的以及有爆炸危险性的恶劣环境中,因而比其它传感器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由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采用数字式测量技术,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受外界各种因数的干扰等特点。但目前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受到系统检测容量过小的限制,不能应用于大型复杂工程的监测使用。同时,由于一个系统中光纤光栅传感探头的数量太少,使单个光纤光栅传感探头的成本太大,这也削弱了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果能够增大系统的容量,单个光纤光栅传感探头的成本就会下降,从而使光纤光栅这一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研制一种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系统,该系统引入多维编码光纤光栅传感复用新方法。在光纤的同一位置,制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波长的光纤布拉格光栅,称之为编码式光纤光栅。利用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布拉格波长对待测对象的位置和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编码,当待测对象的环境参量发生变化时,与之对应的编码,即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布拉格波长随之同时同点发生变化,借以提高传感系统的容量,实现对特定对象(如油罐、油气管道、高压变电站等)的温度以及应力、应变等的准分布式定点测量。 编码式光纤光栅能够在增加很少成本的基础上,提供与单光栅相比多数倍的信息量,不仅可以实现利用一个传感器检测多个参量,而且将编码技术引入传感领域,将编码技术与传感技术结合起来。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很好的长期稳定性,但光纤光栅解调设备制造成本很高,限制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应用。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及其在编码式光纤光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使其不仅能保持原有优点,而且大幅提高单个系统的检测容量,从而为市场化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涉及到材料、光学、机电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阐述了光纤光敏性的机理,以及光纤载氢增敏方法及其数学模型; 2.提出编码式光纤光栅的概念,分析了其传感原理和传感性能; 3.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多维编码光纤光栅传感复用方法; 4.对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其市场应用。

二、Crosstalk Study in a FBG-MOC-Based OXC Using Scattering Paramete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osstalk Study in a FBG-MOC-Based OXC Using Scattering Parameters(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通信网中基于FBG的OADM与OX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网络发展的历史回顾
    1.3 国外研究动态
    1.4 国内研究动态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FBG的OADM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FBG的理论分析
        2.2.1 FBG工作原理
        2.2.2 光纤光栅的反射特性
    2.3 OADM结构、功能与分类
        2.3.1 OADM结构
        2.3.2 OADM的功能
        2.3.3 OADM的分类
    2.4 OADM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
        2.4.1 OADM设计原则
        2.4.2 OADM的发展趋势
    2.5 基于FBG的新型OADM结构设计与分析
        2.5.1 新型OADM的结构与功能
        2.5.2 ODAM插入损耗的理论分析
        2.5.3 OADM串扰特性的理论分析
    2.6 动态多信道OADM结构设计与分析
        2.6.1.动态OADM结构(Ⅰ)
        2.6.2 动态OADM结构(Ⅱ)
        2.6.3 动态OADM结构(Ⅲ)
        2.6.4 新型动态OADM结构设计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BG的OXC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OXC的功能
    3.3 OXC的主要性能指标
    3.4 OXC结构分析
        3.4.1 基于空间交换的OXC结构
        3.4.2 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OXC结构
        3.4.3 光纤Bragg光栅型OXC
    3.5 新型的OXC结构设计分析
    3.6 OXC插入损耗理论分析
    3.7 OXC串扰理论分析
    3.8 功率均衡与功率管理技术
    3.9 多波长双向OXC设计分析
        3.9.1 三种新型双向的OXC结构设计
        3.9.2 三种新型双向的OXC插入损耗对比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粒度OXC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多粒度OXC设计分析
        4.2.1.三层多粒度交换结构
        4.2.2.二层多粒度交换结构
        4.2.3.单层的多粒度交换结构
    4.3 内部交换矩阵规模和业务交换及汇聚能力比较
    4.4 3种交换结构的阻塞性能比较
    4.5 基于MG-OXC路由与多粒度分配算法
        4.5.1 基于MG-OXC的路由算法
        4.5.2 基于MG-OXC多粒度分配算法
        4.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光网络抗毁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网络抗毁性基础
    5.3 网络抗毁性策略
    5.4 网络抗毁保护结构模型研究
        5.4.1 点到点网络抗毁保护结构模型
        5.4.2 环形网络抗毁保护结构模型
        5.4.3 网状光网络的抗毁性
    5.5 新型部分共享路径保护(P-SPP)
        5.5.1 光互联网协议模型
        5.5.2 光互联层的保护与恢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简历

(2)光分组交换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1.1.1 引言
        1.1.2 全光网
        1.1.2.1 光线路交换
        1.1.2.2 光突发交换
        1.1.2.3 光分组交换
    1.2 光分组交换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光分组交换系统的核心器件
        1.3.1 光开关
        1.3.2 光逻辑单元
        1.3.3 全光波长变换器
        1.3.4 光放大器
        1.3.5 光缓存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及创新点
        1.4.1 基于SOA/相位调制器的超快光开关
        1.4.2 基于SOA 的可重构全光逻辑门以及波长变换
        1.4.3 自动增益控制EDFA 的设计
        1.4.4 基于宽带SBS 的可调慢光延迟线性能研究
        1.4.5 基于FOPA 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SOA/相位调制器的超快光开关
    2.1 光开关研究背景
        2.1.1 光开关分类
        2.1.2 大型超快光开关阵列
    2.2 基于ON-OFF SOA 以及SOA-Sagnac 干涉环的超快光开关
        2.2.1 基于on-off SOA 的快速光开关
        2.2.2 基于SOA-Sagnac 干涉环的快速光开关
    2.3 基于相位调制器-Sagnac 干涉环的超快光开关
        2.3.1 基于PM-Sagnac 干涉环的光开关结构及其操作原理
        2.3.2 PM-Sagnac 干涉环开关性能测试
        2.3.2.1 开关波长相关性测试
        2.3.2.2 静态开关性能测试
        2.3.2.3 开关时间测试
    2.4 基于PM-Sagnac 干涉环的超快光开关构建开关阵列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SOA 的可重构全光逻辑门及波长变换器
    3.1 全光逻辑门及波长变换研究进展
    3.2 基于SOA 的可重构全光逻辑门相关研究
        3.2.1 基于干涉型SOA 中XPM 效应的可重构逻辑门
        3.2.2 基于SOA 的XGM 和FWM 效应的可重构逻辑门
        3.2.3 基于SOA 的FWM 效应及偏振编码信号的可重构逻辑门
    3.3 在单个SOA 上同时实现可重构逻辑操作及波长变换
        3.3.1 操作原理
        3.3.2 实验方案
        3.3.3 逻辑操作静态测试结果
        3.3.4 逻辑操作结果演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增益控制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增益控制技术
        4.1.1.1 增益的泵浦控制
        4.1.1.2 增益的光控制
        4.1.2 增加工作带宽
        4.1.2.1 增益平坦技术
        4.1.2.2 L 波段增益提高技术
        4.1.2.3 多波段宽带EDFA 技术
    4.2 利用一个布拉格光栅实现可调谐增益控制双通EDFA
        4.2.1 新型双通EDFA 结构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1 增益与噪声指数
        4.2.2.2 增益谱
        4.2.2.3 增益控制的临界条件
        4.2.3 本节小结
    4.3 低噪声全光增益控制 C+L 波段EDFA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1 C 和L 波段的两束激光光谱
        4.3.2.2 波长交错复用器的作用
        4.3.2.3 增益谱和噪声指数
        4.3.3 本节小结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纤SBS 效应的可调慢光延迟线系统性能研究
    5.1 光缓存
    5.2 慢光基本原理及主要研究进展
        5.2.1 慢光基本原理
        5.2.2 慢光研究现状
        5.2.2.1 基于光纤SBS 效应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5.2.2.2 基于光纤SRS 效应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5.2.2.3 基于光纤参量放大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5.3 基于泵浦相位调制展宽布里渊增益谱的慢光研究
        5.3.1 实验演示及性能分析
        5.3.1.1 实验方案
        5.3.1.2 泵浦和布里渊增益谱展宽
        5.3.1.3 眼图测量
        5.3.1.4 延迟测量
        5.3.1.5 信号质量测量与分析
        5.3.1.6 可控延迟
        5.3.2 基于相位调制进一步展宽布里渊增益谱
    5.4 Duobinary 信号在宽带布里渊放大器中的延迟性能研究
        5.4.1 Duobinary 信号的产生
        5.4.2 宽带布里渊增益谱的产生及优化
        5.4.3 Duobinary 信号延迟
        5.4.3.1 延迟实验方案
        5.4.3.2 窄带滤波前后的输出光谱
        5.4.3.3 信号延迟的性能测量
        5.4.3.4 信号延迟量与信号开关增益的关系
    5.5 基于带宽可调的SBS 同时延迟和解调速率可变的DPSK 信号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2.1 窄带滤波前后的光谱测量
        5.5.2.2 SBS 增益谱与解调后的眼图
        5.5.2.3 解调和延迟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光参量放大器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6.1 参量慢光研究进展
    6.2 基于通信波段光纤参量放大的慢光研究
        6.2.1 理论分析及优化设计
        6.2.1.1 参量慢光理论推导
        6.2.1.2 数值仿真及时延优化
        6.2.2 实验验证及系统测试
        6.2.2.1 实验装置
        6.2.2.2 参量增益谱和信号增益测量
        6.2.2.3 时延及误码测试
        6.2.3 分析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基于 SOA/相位调制器的超快光开关
    2. 基于 SOA 的可重构全光逻辑门以及波长变换
    3. 自动增益控制 EDFA 的设计
    4. 基于 SBS 的宽带可调慢光延迟线性能研究
    5. 基于 FOPA 的可调慢光延迟线
附录Ⅰ缩略语
附录Ⅱ符号表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3)光网络的组网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光网络概述
    1.1 光网络概述
        1.1.1 光网络的概念
        1.1.2 光网络的分层结构
        1.1.3 光网络的横向分割结构
    1.2 光网络的发展
    1.3 光网络的应用
    1.4 光网络的优点
    1.5 光网络的演进
    1.6 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内容安排
2 光网络组网技术的优化
    2.1 光网络的节点优化
        2.1.1 光网络的节点技术的发展
        2.1.2 光交叉连接设备(OXC)
        2.1.3 光分叉复用设备(OADM)
        2.1.4 节点设备的关键技术
    2.2 光网络的线路优化
        2.2.1 光纤技术
        2.2.2 光缆技术
        2.2.3 传输损伤和改善
    2.3 光放大技术
        2.3.1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2.3.2 拉曼放大器(FRA)
        2.3.3 半导体光放大器(SOA)
3 光网络的优化设计
    3.1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3.1.1 网络的物理拓扑
        3.1.2 网络的逻辑拓扑
        3.1.3 自愈网
    3.2 光网络的优化设计
        3.2.1 网络优化设计概述
        3.2.2 表征光网络的参数
        3.2.3 光网络优化设计的主要思想
        3.2.4 光网络优化设计的原则
        3.2.5 光网络优化设计的主要任务
        3.2.6 光网络优化设计的内容
        3.2.7 光网络优化设计的步骤
    3.3 几种典型网络的优化设计
        3.3.1 树状网的优化设计
        3.3.2 环形光网络的优化设计
        3.3.3 网状光网络的优化设计
4 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在环形光网络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4.1 旅行商和光缆路由问题
    4.2 蚁群算法
        4.2.1 蚁群的觅食过程
        4.2.2 蚁群算法的原理
        4.2.3 蚁群算法的特点
        4.2.4 蚂蚁算法的研究现状
        4.2.5 蚂蚁算法的应用
    4.3 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仿真试验
        4.3.1 改进的蚁群算法
        4.3.2 仿真试验
    4.4 组网实例
        4.4.1 用改进的蚁群算法求最短路径
        4.4.2 设备选型
        4.4.3 系统设计
5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编码式光纤光栅研制的意义
    1.2 国内外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编码式光纤光栅和多维编码复用方法
    2.1 光纤光栅的原理
    2.2 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
        2.2.1 光纤光栅的温度响应
        2.2.2 光纤光栅的应变响应
        2.2.3 光纤光栅的压力响应
    2.3 编码式光纤光栅及其数学表示
    2.4 光纤光栅传感多维编码复用技术
        2.4.1 多维编码复用技术的概念
        2.4.2 多维编码复用技术对系统容量的提升
    2.5 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的机理
第三章 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
    3.1 光纤的光敏性及其微观机理
    3.2 光纤的载氢增敏方法及其理论模型
        3.2.1 载氢光纤的光敏性
        3.2.2 载氢模型
    3.3 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与波长调节方法
        3.3.1 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
        3.3.2 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与波长调节方法
    3.4 编码式光纤光栅的退火处理
    3.5 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流程小结
第四章 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及其应用
    4.1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性能及其市场应用简介
    4.2 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组成
    4.3 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监测系统具体实施方式
    4.4 编码式光纤光栅传感监测系统应用示例
        4.4.1 工程概况
        4.4.2 概述
        4.4.3 系统说明
        4.4.4 实施方案
    4.5 编码式光纤光栅对多参量的测量
        4.5.1 汽车轮胎健康状况实时在线监测的意义
        4.5.2 监测原理
        4.5.3 实验及结果
        4.5.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有关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Crosstalk Study in a FBG-MOC-Based OXC Using Scattering Parameters(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通信网中基于FBG的OADM与OXC的研究[D]. 王建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2]光分组交换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义理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3]光网络的组网优化设计[D]. 李存义. 兰州大学, 2007(04)
  • [4]编码式光纤光栅的制作与应用研究[D]. 梅加纯.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使用散射参数的基于 FBG-MOC 的 OXC 中的串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