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诈骗罪研究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

论文摘要

信用证诈骗罪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是一种跨国的智能性犯罪。它给当事人造成巨大损失,且往往无法挽回,因而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面临的诈骗犯罪将会越来越多,这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也使得我国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信用证制度、信用证诈骗风险、信用证诈骗罪立法状况与概念作了简要的阐述,尔后侧重对信用证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司法认定、刑罚设置与适用、立法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从整体上对该罪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信用证诈骗罪是指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和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95 条、第199 条、第200 条中,专门规定了本罪。本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对信用证管理制度,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只是其选择客体,即信用证诈骗罪并不一定会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根据《刑法》第195 条规定,可将信用证诈骗罪的客观方面概括为“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但具体的行为方式,则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即客观行为表现为“使用、骗取”信用证及其附随的单据、文件,和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由于信用证的特点,单位犯罪更为常见。主观上,本罪只能是直接故意犯罪,而所有的直接故意犯罪都含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所以本罪肯定含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但是“非法占有目的”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信用证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故本文采用外延相对广泛的“获取非法经济利益目的”来表述本罪的犯罪目的。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前言
  • 一、信用证与信用证诈骗罪概述
  • (一) 信用证制度简介
  • (二) 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诈骗风险
  • (三) 信用证诈骗罪的立法概况
  • (四) 信用证诈骗罪的概念
  • 二、信用证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一) 信用证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 (二) 信用证诈骗罪的客体
  • (三) 信用证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 (四) 信用证诈骗罪的主体
  • 三、信用证诈骗罪的认定
  • (一) 信用证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 (二) 信用证诈骗罪与其它犯罪的界限
  • (三) 信用证诈骗罪的数额认定
  • (四) 信用证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 四、信用证诈骗罪的刑罚问题
  • (一) 信用证诈骗罪法定刑的评价
  • (二) 信用证诈骗罪法定刑的适用
  • 五、信用证诈骗罪的立法完善
  • (一) 信用证诈骗罪罪状表述的立法完善
  • (二) 信用证诈骗罪法定刑的立法完善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硕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犯罪目的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J]. 人民检察 2016(21)
    • [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J]. 知识文库 2017(03)
    • [3].论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兼论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的关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04)
    • [4].“犯罪目的实现说”否定论[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5].论诈骗罪的犯罪目的[J]. 山东审判 2009(05)
    • [6].入户抢劫情节适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0)
    • [7].因犯罪目的而成立的公司能否成为挪用资金罪的对象[J]. 法制与社会 2015(22)
    • [8].浅论目的犯罪[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02)
    • [9].以一件投毒悬案为例讲述探析犯罪人真实犯罪目的的过程和方法[J]. 犯罪研究 2018(02)
    • [10].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31)
    • [11].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几个问题[J]. 人民司法 2008(23)
    • [12].主观恶性的心理指数[J]. 消费导刊 2008(04)
    • [13].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在司法实践中的区分价值——以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7)
    • [14].关于犯罪标记行为几个问题的思考[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4(03)
    • [15].论目的犯的地位[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9(05)
    • [16].教唆犯中实行过限的认定问题研究[J]. 政治与法律 2012(01)
    • [17].目的犯基本问题新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 [18].论心理学路径下犯罪目的层次性[J]. 法学杂志 2011(04)
    • [19].犯罪目的不明确能否成立犯罪预备 以彭某等人抢劫案为视角[J]. 中国检察官 2011(14)
    • [20].非法占有目的之探析——以目的犯犯罪构成体系为视角[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4)
    • [21].“治疗性分割模型”在讯问反应性精神障碍嫌疑人犯罪目的中的应用[J]. 法制博览 2020(11)
    • [22].我国刑法中“入户”概念之探析——以美国纽约州的夜盗罪为思路[J]. 法制博览 2020(10)
    • [23].持有、使用假币罪若干争议问题分析[J]. 时代人物 2008(05)
    • [24].浅析绑架罪的目的及认定[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5].新情势下对行贿罪犯罪构成的再理解[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2(01)
    • [26].论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0(01)
    • [27].论犯罪目的之推定与推论[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02)
    • [28].论犯罪动机在当代刑法中的地位[J]. 法制与社会 2010(21)
    • [29].关于梁丽案的法律分析——一个伪刑法问题[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2)
    • [30].论牵连犯在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合理归宿[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9)

    标签:;  ;  ;  ;  ;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