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低山主要风景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北京低山主要风景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北京山区蕴含着丰富的风景游憩林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到山区森林中健身、赏景、游憩。但是,北京山区大部分风景游憩林在景观构成和层次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亮点景观,景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通过何种抚育技术营建高景观质量的风景游憩林,提高北京山区森林的吸引力和游憩承载力,使居民在森林游憩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恢复,为实现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发挥独特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以北京低山、厚土、25°以下坡度上的山桃、黄栌风景林和中龄侧柏、油松游憩林的景观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SBE美景度评价法分别建立标准化得分值与景观要素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得到定量化的抚育技术模式;再通过风景林的样地调查、游憩林的抚育和游憩者问卷调查,验证景观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抚育技术的景观效果。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SBE评价法和数量化理论Ⅰ,采用SPSS 13.0多元线形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北京低山厚土地区山桃、黄栌与针叶树混交风景林和阴阳坡中龄侧柏、油松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并得到各景观要素在模型中贡献率的大小顺序。(2)根据某景观要素在系数值最大的类目时会使得林分具有更高的美景度或喜好度,得到北京低山山桃、黄栌风景林和阴阳坡中龄侧柏、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3)通过对山桃、黄栌风景林样地的调查,分析得到山桃、黄栌胸(地)径与冠幅之间的曲线拟合方程,进一步得出不同径阶山桃、黄栌在不同郁闭度纯林内的密度。再结合北京低山厚土侧柏、油松的胸径与冠幅拟合方程和林分郁闭度,得到景观中主色彩与常绿色面积比例在2∶1时的山桃株数n_山、黄栌株数n_黄与针叶树株数n_针。另外通过山桃混交林调查分析,低密度的林分内单株山桃的着花密度显著比低、高密度大,而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中单株山桃着花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证明兼有密集和分散分布的综合型主色彩布局会使山桃景观具有更高的景观质量。(4)对侧柏、油松游憩林采取不同程度的抚育措施组合。通过对抚育后样地景观的评价,对景观模型预测能力和同一样地抚育前后景观质量得分值提高情况的检验,认为所建立的阴阳坡侧柏、油松游憩林景观模型是科学、实用的,所采用的几种抚育技术的景观效果是十分明显的。(5)根据景观评价、样地调查、样地抚育和游憩者问卷调查结果,得到定量化的山桃、黄栌风景林和阴阳坡侧柏、油松游憩林林内抚育技术模式。本研究成果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北京市风景游憩林的建设和森林游憩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北京周边山地相似地区的山桃、黄栌风景林和侧柏、油松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风景游憩林研究进展
  • 1.1 风景游憩林
  • 1.1.1 风景游憩林的定义
  • 1.1.2 风景游憩林类型的划分
  • 1.2 风景游憩林的景观评价研究
  • 1.2.1 风景游憩林的景观评价方法
  • 1.2.2 风景游憩林的景观评价
  • 1.3 风景游憩林的抚育与经营管理
  • 1.3.1 风景游憩林的经营管理原则
  • 1.3.2 风景游憩林的经营与抚育技术研究
  • 1.4 抚育对林地生态因子的影响
  • 1.4.1 林地土壤
  • 1.4.2 林内光线
  • 1.4.3 林内温湿度
  • 1.5 抚育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5.1 抚育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 1.5.2 抚育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 1.6 风景游憩林的研究展望
  • 2 风景游憩林抚育的理论基础
  • 2.1 森林美学相关理论
  • 2.1.1 森林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范围
  • 2.1.2 森林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2.1.3 森林美及其构成
  • 2.1.4 森林美的感受及欣赏
  • 2.1.5 森林美的创造
  • 2.2 森林培育学相关理论
  • 2.2.1 林分的合理层次结构及其培育
  • 2.2.2 森林抚育
  • 2.3 生态学相关理论
  • 2.3.1 森林生态学相关理论
  • 2.3.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2.4 心理物理学相关理论
  • 2.4.1 心理物理学评价方法
  • 2.4.2 SBE美景度评价法
  • 3 研究地区概况
  • 3.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3.1.1 地形与地貌
  • 3.1.2 气候
  • 3.1.3 母岩与土壤
  • 3.1.4 植被
  • 3.2 研究地区林分现状
  • 3.2.1 北京地区林分概况
  • 3.2.2 山区生态公益林状况
  • 3.2.3 北京山区森林旅游
  • 3.3 试验地区历史文化积淀
  • 4 研究方法
  • 4.1 风景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1 景观样地的选择
  • 4.1.2 景观照片拍摄
  • 4.1.3 景观照片的选择
  • 4.1.4 评价者和得分标准的选择
  • 4.1.5 评判语言表述和过程
  • 4.1.6 景观要素分解
  • 4.1.8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 山桃针叶树混交风景林样地调查
  • 4.2.1 样地设置与基本调查内容
  • 4.2.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4.2.3 山桃林分合理密度的研究方法
  • 4.2.4 山桃春景林合理混交株数比例的研究方法
  • 4.2.5 单株山桃着花密度
  • 4.3 黄栌风景林样地调查
  • 4.3.1 样地设置与基本调查内容
  • 4.3.2 黄栌林分合理密度的研究方法
  • 4.3.3 黄栌针叶树混交林合理混交比例的研究方法
  • 4.4 侧柏、油松游憩林样地本底调查及抚育
  • 4.4.1 侧柏、油松游憩林样地调查
  • 4.4.2 游憩林林内景观抚育
  • 4.4.3 抚育后侧柏、油松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验证
  • 4.5 游憩者对风景游憩林营建意愿调查
  • 4.6 技术路线
  • 5 北京山区山桃、黄栌风景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 5.1 山桃针叶树混交春景林抚育技术模式
  • 5.1.1 山桃针叶树混交林春景美景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5.1.2 山桃针叶树混交林林外抚育技术
  • 5.1.3 山桃分布格局研究
  • 5.1.4 山桃林经营密度表
  • 5.1.5 山桃针叶树混交林合理混交株数比例
  • 5.1.6 山桃针叶树混交林内山桃着花密度分析
  • 5.1.7 山桃春景林景观质量的影响因素
  • 5.1.8 山桃针叶树混交春景林抚育技术模式
  • 5.2 黄栌针叶树混交秋景林抚育技术模式
  • 5.2.1 黄栌针叶树混交林秋景美景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2 黄栌针叶树混交林林外抚育技术
  • 5.2.3 黄栌林经营密度表
  • 5.2.4 黄栌针叶树混交林合理混交株数比例
  • 5.2.5 黄栌秋景林景观质量的影响因素
  • 5.2.6 黄栌针叶树混交秋景林抚育技术模式
  • 5.3 游憩者对风景林外貌特征的喜好情况调查
  • 5.3.1 接受调查游憩者的基本特征
  • 5.3.2 游憩者对风景林外貌特征的喜好分析
  • 5.4 山桃、黄栌针叶树混交林抚育技术小结
  • 6 北京低山厚土中龄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 6.1 阳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6.1.1 阳坡侧柏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6.1.2 阳坡侧柏游憩林林内抚育技术
  • 6.1.3 阳坡侧柏游憩林典型样地的抚育
  • 6.1.4 景观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假设检验
  • 6.1.5 阳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6.2 阴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 6.2.1 阴坡侧柏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2 阴坡侧柏游憩林林内抚育技术
  • 6.2.3 阴坡侧柏游憩林典型样地的抚育
  • 6.2.4 景观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假设检验
  • 6.2.5 阴坡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6.3 侧柏游憩林景观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
  • 6.3.1 侧柏游憩林景观质量现状
  • 6.3.2 影响侧柏游憩林景观质量的因素
  • 6.4 游憩者对游憩林林内状况喜好情况的调查
  • 6.4.1 调查游憩者基本特征
  • 6.4.2 游憩者对游憩林林内状况喜好情况分析
  • 6.5 侧柏游憩林景观质量研究小结
  • 6.5.1 阳坡侧柏游憩林抚育管理小结
  • 6.5.2 阴坡侧柏游憩林抚育管理小结
  • 6.5.3 游憩者对游憩林林内状况喜好情况小结
  • 7 北京低山厚土中龄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 7.1 阳坡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7.1.1 阳坡油松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7.1.2 阳坡油松游憩林林内抚育技术
  • 7.1.3 阳坡油松游憩林典型样地的抚育
  • 7.1.4 景观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假设检验
  • 7.1.5 阳坡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7.2 阴坡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7.2.1 阴坡油松游憩林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7.2.2 阴坡油松游憩林林内抚育技术
  • 7.2.3 阴坡油松游憩林典型样地的抚育
  • 7.2.4 景观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假设检验
  • 7.2.5 阴坡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
  • 7.3 油松游憩林景观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
  • 7.3.1 北京山区油松游憩林景观质量现状
  • 7.3.2 影响油松游憩林景观质量的因素
  • 7.4 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研究小结
  • 7.4.1 阳坡油松游憩林抚育管理小结
  • 7.4.2 阴坡油松游憩林抚育管理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1.1 北京低山山桃、黄栌风景林抚育技术
  • 8.1.2 北京低山厚土中龄侧柏、油松游憩林抚育技术
  • 8.2 建议
  • 8.2.1 游憩林间伐木的确定
  • 8.2.2 游憩林间伐间隔期确定
  • 8.2.3 游憩林林冠层的研究
  • 8.2.4 游憩林割灌间隔期确定
  • 8.2.5 游憩林抚育后生态效果评价
  • 8.2.6 游憩活动的影响评价
  • 8.3 论文创新处
  • 附录
  • 附录1: 北京山地型森林游憩活动游憩者特征调查表
  • 附录2: 中龄侧柏、油松游憩林典型样地抚育前后景观对比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研究生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油松落叶松混交造林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6)
    • [2].油松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8)
    • [3].油松造林良种化的途径及推广应用[J]. 广东蚕业 2020(06)
    • [4].油松常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方法探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2)
    • [5].不同处理方法对油松种子萌发的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05)
    • [6].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解析[J]. 防护林科技 2019(04)
    • [7].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农家参谋 2019(12)
    • [8].浅谈油松在湿地造林中的应用[J]. 农家参谋 2019(15)
    • [9].不同处理方法对油松种子萌发的解读[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6)
    • [10].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探究[J]. 农家参谋 2019(19)
    • [11].油松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J]. 吉林农业 2018(04)
    • [12].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解析[J]. 现代园艺 2018(06)
    • [13].园林化有型油松大苗培育配套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8(04)
    • [14].浅谈油松造林管理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3)
    • [15].油松育苗与管理技术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09)
    • [16].油松大苗培育技术[J]. 新农业 2018(11)
    • [17].油松的育苗技术[J]. 植物医生 2018(06)
    • [18].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绿色科技 2018(11)
    • [19].以油松为例浅谈大树造型[J]. 农家参谋 2018(15)
    • [20].油松造林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22)
    • [21].黄土高原灌丛对人工油松幼树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6(12)
    • [22].承德地区干旱阳坡油松造林技术分析与探讨[J]. 现代农村科技 2017(02)
    • [23].油松良种育苗技术[J]. 河北林业 2017(03)
    • [24].油松大苗移植管理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1)
    • [25].油松大苗移植及栽培管理技术[J]. 现代园艺 2017(16)
    • [26].河北易县造型油松不愁卖[J]. 中国花卉园艺 2017(15)
    • [27].油松育苗与造林技术[J]. 内蒙古林业 2016(02)
    • [28].油松种子催芽处理方法与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6(04)
    • [29].不同储藏时间对油松种子萌发及生理特征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4)
    • [30].油松立枯病防治效果试验[J]. 现代农村科技 2016(09)

    标签:;  ;  ;  ;  ;  

    北京低山主要风景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