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研究

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研究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摘要】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徒手心肺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2]。研究显示,在心跳停止4min内开始有效心肺复苏者50%被救活,4~6min开始有效复苏者10%被救活,超过6min有效复苏者存活率仅4%,10min以上开始有效复苏者极少存活[3]。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有20%的公众有机会目击猝死,但不到5%的人会尝试进行心肺复苏,表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缺乏[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尤为明显,我国对公众CPR知识的培训还没有建立起完整规范的体系,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仍匮乏。因此,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社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376-0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招募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附近的5个社区居民62例,剔除因年龄、身体原因无法全程参与培训、问卷调查者2例,参与该项培训的共60例。

1.2方法

(1)调查工具。2015年6月—2016年6月利用“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医疗急救知识普及问卷对培训前后社区居民“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2)培训内容。依据《2015心肺复苏指南》培训视频、按照统一规范化培训流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设定培训内容包括:意识判断、正确呼救、复苏体位、呼吸的判断、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异物、循环的判断、胸外按压的部位、频率、按压与吹气比等。主要质量指标为操作流程、按压动作、部位、幅度、频率等。(3)培训方法。将纳入的对象分为4组,每组培训共用时约3h,分别依序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看视频、在模拟人身上示范讲解、受培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进行练习。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了解培训效果。

1.3统计学数据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对象60人,其中男5人,女55人,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3岁;职业:工人38人,个体户22人,学历:小学12人,初中18人,中专或大专22人,本科及以上8人。

2.2急救和参与培训经历

参与培训的60例社区居民中,100.0%的社区居民认为需要在普通人群中普及“徒手胸外心按压”医疗急救知识,99.97%以上的居民从未学习过CPR急救知识。

2.3培训前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详见表1。

表1培训前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60,%)

3.讨论

国内报道[5]心脏骤停后居民现场自救意识及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此,熟练、及时、正确、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最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心肺复苏术的认识及技能掌握不足[6]。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社区居民中仅有2名培训前胸外心脏按压相关急救理论知识考试及格,及格率仅占3.33%,该2名为在校大学生曾学过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知识,尽管居民中仍有部分年轻人,但考试均未及格。这说明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基本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部分年轻人尽管在校经过相关培训,但由于培训不正规或以往培训太久远,导致CPR普及率、知晓率相当低,与国内其它报道一致[7-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迄今为止,美国民众中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CPR技术,新加坡民众中接受过CPR技术培训的也高达每8人中有1人[9],且此普及率亦呈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国内民众文化水平提高及对健康状况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对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本研究中100%居民表示愿意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建立社区急救培训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急救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民众致死致残率。

本研究亦发现经过专业医务人员培训,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基本理论及技能操作的考试合格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01),表明专业医务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如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用力不垂直、力度不足、深度不够,按压力量过大过猛,按压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定位点,中断按压时间过长等问题。分析其可能原因(1)人学历较低(小学12人,初中18人)。人均年龄超过30岁;(2)绝大多数居民为首次参加培训,对模型了解不够,导致操作时出现偏差;(3)大多数居民存在观望的心理,认为这是医生的事,与己关系不大,导致行动懈怠等。

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医务人员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医院与社区两位一体,建立起医院和社区合作的长效机制,持续反复实施CRP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能稳定开展并具有专业性、持续性和深入性。此外,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培训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注重心肺复苏基本技能普及性、重要性的宣教,提高全民对心脏骤停及时复苏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加强长期效果的培训,可有效提高我国院外急救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媛.长沙市居民心肺复苏知信行现状及培训效果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金晓胜,张盖,陈春晓,易胜孝,梅成科.温州市公众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3):82-83,94

[3]周敏,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8):2151-2154

[4]宋晓英,周建民.张掖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57-59.

[5]李殿发,王卫锋.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4,4(5):207-208

[6]赖开兰.珠海市社区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的研究[D].珠海:南方医科大学,2014.

[7]孙联平,唐红蕊.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术普及培训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6):35-37

[8]杨婷,印佩瑶,郭举敏,郭焕焕,袁娅.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调查及培训[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8):1271-1273

[9]周静.基于教育游戏的中生心肺复苏培训方案研究[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6

标签:;  ;  ;  

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