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弱势当事人的程序救助制度

论民事诉讼弱势当事人的程序救助制度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冲突、矛盾的加剧,有关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诸多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岗工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以及广大农民等,都属于这一群体范畴,民工、被雇佣者、消费者等在社会中的弱势表现,让这一队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加强对这一日趋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保护,使得社会各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能够和谐而平衡地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业已成为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到民事诉讼中,就涉及到对弱势当事人的保护问题,构建有效的民事权益救济体系,切实维护其利益,这不仅是民事诉讼公平正义价值的体现,也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通过论文在对弱势当事人的概念、特征等基本的分析基础上,考察了域外和我国的保护现状,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文章不仅有对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抽象理论的论述,也有制度建构等具体问题的探讨;不仅从弱势当事人权益保障出发,也考虑到了从法院角度如何实施救助的问题,力图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与思考。全文共计三万余字,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一、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概述这一部分首先界定了民事诉讼中弱势当事人的概念,从法学角度对他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确定,以区别于其他研究领域。其次分析了弱势当事人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结构、信息掌握、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四方面;划分了其基本构成,包括传统型、新型的和纯粹相对性弱势三种;归纳了这一特殊群体的诉讼攻防能力的劣势化、诉讼心理素质的脆弱化、弱势诉讼地位的相对化的总体特征,使得我们对弱势当事人的权益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然后对弱势当事人的程序救助进行了界定,通过比较的方式以区别于其他的如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救助方式。二、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独立价值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是从法律理念和法律价值的角度,从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实质正义以体现社会公平、特别保护与平等原则的统一、在我国特有诉讼模式下对法官职权的分配、对法官中立的诠释五方面阐述对弱势当事人进行程序救助的理论价值。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资源、提高民众对司法救济的信任度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阐述了对弱势当事人进行程序救助的现实意义。三、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域外考察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中的立案、管辖、举证责任、释明制度、司法救助的线索,依次对域外几个比较典型国家比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现行的针对弱势一方当事人特别保护的制度和程序做了大概介绍,力求对我国构建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有所借鉴意义。四、我国对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现状和缺陷本部分由民事诉讼中对弱势当事人保护的现状和具体缺陷两部分构成。鉴于篇幅有限和本身规定的分散,文章仅对既有的相关法律规定从立案、管辖、证明和举证责任、释明与告知,司法救助、执行等方面作了部分介绍,不一而注。虽然目前有对弱势当事人权益保护的关注,但是相关规定却显得空洞杂乱,可操作性差。于是文章归纳了我国对弱势当事人保护状况的缺陷,包括起诉难、诉求、应诉有偏差、证明责任负担重、被告知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案件执行难、诉讼效益不高六个方面。五、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立法建议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具体诉讼进程中司法部门对于弱势当事人进行救助的立法建议,以利弱势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和实现。主要是针对文章第四部分提出的六个方面的缺陷,进行制度的建构,在立案阶段降低特定案件的起诉条件并规范口头起诉,在地域管辖制度设置保护性管辖并对协议管辖作一定限制,对举证责任的科学分配,强化法官行使释明权的范围和尺度,对新的司法救助范围和审查、救济程序、经费保障进行规范,以及执行中扩大移送执行的案件范围、适时采取优先执行、设立执行救助基金,明确执行财产豁免范围等六大个方面进行论证。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概述
  • (一) 弱势当事人的概述
  • 1. 弱势当事人的概念界定
  • 2. 弱势当事人的形成原因
  • 3. 弱势当事人的构成
  • 4. 弱势当事人的共同特征
  • (二) 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界定
  • 二、研究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独立价值
  • (一) 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法理基础
  • 1. 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要求
  • 2. 追求实质正义以体现社会公平
  • 3. 特别保护与平等原则的和谐统一
  • 4. 在我国特有诉讼模式下对法官职权的合理分配
  • 5. 对法官中立的诠释
  • (二) 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现实意义
  • 1. 促进程序性和谐,诉讼层面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 2. 现实性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
  • 3. 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 4. 提升普通民众对司法救济的信任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域外考察
  • (一) 起诉阶段注重程序审查
  • (二) 举证责任的分配上考虑与证据距离和待证事实证明的难易
  • (三) 释明制度较为完善
  • (四) 司法救助制度规定详细
  • 四、我国对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现状
  • (一) 我国的现行规定
  • (二) 具体缺陷
  • 五、弱势当事人程序救助的立法建议
  • (一) 建立立案阶段的救助
  • (二) 完善地域管辖制度
  • (三) 科学分配举证责任
  • (四) 强化法官的释明权
  • (五) 完善新的司法救助制度
  • (六) 建立执行阶段的程序救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虚假民事诉讼的识别与控制机制[J]. 人民司法 2019(20)
    • [2].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6)
    • [3].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认定的困境与出路[J]. 区域治理 2019(46)
    • [4].民事诉讼生成权利规制探析——以“人脸识别第一案”为切入点[J]. 法学杂志 2020(03)
    • [5].仲裁送达对民事诉讼送达的借鉴作用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05)
    • [6].我国民事诉讼释明规范问题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诉答规范的设想[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民事诉讼线上作证方式的完善[J]. 法制博览 2020(17)
    • [9].民事诉讼中远程庭审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2)
    • [10].民事诉讼中证据搜集的法律适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8(35)
    • [11].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的理论与实务分析[J]. 法制博览 2018(36)
    • [12].从执行角度看民事诉讼调解及其完善策略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03)
    • [13].责令退赔后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9(04)
    • [14].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应用[J]. 河北农机 2019(09)
    • [15].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缺席规制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30)
    • [16].虚假民事诉讼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S2)
    • [17].判决既判力问题的反思——以国际民事诉讼为视角[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 [18].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重构[J]. 法制与经济 2017(07)
    • [19].民事诉讼中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J]. 中国检察官 2017(13)
    • [20].论我国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发展与完善[J]. 法制博览 2017(24)
    • [21].论我国民事诉讼转型中的诚信原则[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2].论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之理性规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0)
    • [23].浅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J]. 商 2016(01)
    • [24].清代民事诉讼规则概述[J]. 商 2016(08)
    • [25].遏制民事诉讼中规避管辖问题的建议[J]. 商 2016(11)
    • [26].民事诉讼目的视阈下程序性制裁考察[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7].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民事诉讼率——转型期中国民事诉讼率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 2014(10)
    • [28].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5(04)
    • [29].反垄断民事诉讼中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问题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0].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主体[J]. 法制与经济 2015(03)

    标签:;  ;  ;  ;  

    论民事诉讼弱势当事人的程序救助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