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化物论文-朱文彬,王慎强,赵旭,汪玉

炭化物论文-朱文彬,王慎强,赵旭,汪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炭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秸秆,生物质炭,土壤

炭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彬,王慎强,赵旭,汪玉[1](2019)在《秸秆炭化物长期还田下农田镉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宜兴基地秸秆及生物质炭连续还田试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农艺措施进行7年后对麦季土壤及小麦不同器官中镉(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秸秆源的BC0处理相比,秸秆和生物质炭还田增加了土壤中总Cd浓度(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与7年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相较于对照处理(BC0处理),添加2.25 t·hm-2的秸秆(Straw2.25处理,1/3秸秆全量还田量)与11.25 t·hm-2的生物质炭(BC11.25处理,5倍秸秆全量还田量制备生物质炭)对小麦中Cd吸收量无显着影响;但添加22.5 t·hm-2的生物质炭(BC22.5处理,10倍秸秆全量还田量制备生物质炭)的小麦籽粒、秸秆和根部中Cd含量比BC0处理分别显着降低了88.7%、75.3%和52.8%(P<0.05)。Straw2.25处理、BC11.25处理和BC22.5处理中土壤DGT-Cd含量与不添加秸秆源的BC0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71.2%、74.6%和83.4%(P<0.05);且DGT-Cd含量与小麦Cd吸收量呈显着正相关性(P<0.01)。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洁农田中秸秆资源还田下土壤总Cd短期内环境风险较小,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庆堂,孟艳,马啸啸[2](2018)在《ZnCl_2活化玉米秸秆炭化物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高温煅烧制备了玉米秸秆炭化物(C1)和ZnCl_2活化玉米秸秆炭化物(C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等温吸-脱附测试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材料进行结构、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C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25.06 m2·g~(-1))和丰富的孔道结构;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C1和C2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40.2 mAh·g~(-1),277.2 mAh·g~(-1)和1 156.0 mAh·g~(-1),517.6 mAh·g~(-1); 600 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C2的放电比容量可保持在379.8 mAh·g~(-1),C2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于晓晓,余若冰[3](2018)在《由面粉改性污泥所制炭化物的结构与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活性污泥和面粉共混、发酵、烤制,经KOH浸渍、1000℃下制备得到炭化物.采用比表面孔径测试仪(BET)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表面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对炭化物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所制备的炭化物呈现不规则的多重孔结构;(2) KOH处理后的炭孔容达到0.43cm~3/g,比表面积提高到648.2 m~2/g;(3)当吸附达到平衡时,炭化物对染料的去除率超过90%.(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马淑玲,余若冰,胡林[4](2017)在《含磷含氮酚醛树脂基炭化物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磷单体、叁聚氰胺、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含磷含氮酚醛树脂(NP-PF)。将NP-PF进行固化,通过红外、热重分析比表面及电镜分析考察了固化物的成炭过程和炭化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含氮酚醛树脂炭化物表面粗糙疏松,孔洞结构丰富,比表面达到971.25 m~2/g。随着含磷组分的引入,NP-PF炭化物表面的孔洞变少,主体结构较为致密。由于磷氮的共同作用,NP-PF固化物的残炭率提高至57.5%,与PF固化物的残炭率相近。NPPF可以作为一种高强度炭的前驱体。(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7年04期)

雷鸣[5](2017)在《钴掺杂吡咯/间硝基苯胺类聚合物直接炭化物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新型化学电源。贵金属阴极催化剂由于成本太高,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开发新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了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含氮金属大环化合物由于其对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开始成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门。本论文以高温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钴掺杂含氮碳载催化剂,通过多种物理表征方法发现,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催化剂起到更加好的分散作用,颗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ORR电催化活性。以此为基础制备了加入间硝基苯胺的催化剂,含氮量更多的氮源使得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ORR的催化活性有所提高,催化活性趋于稳定,对醇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且制备过程简单。将催化剂应用于无膜的直接醇(肼)燃料电池,测试了电池的放能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高温热解法,在N2氛围下将含有Co掺杂吡咯(PY)、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碳黑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和Co-CNT-PY/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与未加PVP的催化剂比较,加入PVP的催化剂颗粒粒径更小,分散效果更好。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加入PVP的催化剂对ORR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催化剂Co-PVP-PY/CNT在碱性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08 V,电流密度达到了120 mA·cm-2@-0.8 V;在酸性溶液中对氧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为0.2 V,电流密度达到158 mA·cm-2@-0.8 V。(2)通过高温热解法,在CO2氛围下将以碳纳米管为载体的Co掺杂间硝基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碳黑的前驱体于800℃下加热,得到一系列钴掺杂的氮碳复合物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和Co-C-N(4)/CNT。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发现,随着间硝基苯胺含量的增加,催化剂颗粒粒径减小。通过循环伏安(CV)和线性扫描(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添加了碳纳米管的催化剂具备了更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其中Co-C-N(2)/CNT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15 V,电流密度达到了160 mA·cm-2@-0.8 V;在酸性环境溶液中对氧还原的起始电位为0.4 V,电流密度为65 mA·cm-2@-0.2 V。催化剂对醇的耐受能力较强。(3)以实验制备的催化剂Co-PVP-PY/CNT、Co-C-PY/CNT、Co-CNT-PY/CNT和催化剂Co-C-N(2)、Co-C-N(3)、Co-C-N(4)、Co-C-N(2)/CNT、Co-C-N(3)/CNT、(4)Co-C-N(4)/CNT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PdSn/β-CD-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C1-C4醇燃料电池。通过放电测试发现,几种燃料电池放电比较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直接正丙醇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108mA?cm-2?mg-1,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11 mW?cm-2?mg-1。(4)以实验制备的Co-C-N(2)、Co-C-N(3)、Co-C-N(4)和Co-C-N(2)/CNT、Co-C-N(3)/CNT、Co-C-N(4)/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以课题组制备的AgCo/CNT催化剂作为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组装无膜直接肼燃料电池。进行放电测试发现,电池放电稳定,添加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放电性能更好。在0.5 mol?L-1水合肼浓度的直接无膜肼燃料电池放电测试中,电池最大放电功率密度达到4.4 mW?cm-2?mg-1,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到了76 mA?cm-2?mg-1。随着肼浓度的增加,电池性能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代芹芹[6](2017)在《共轭微孔聚合物炭化物形貌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微孔聚合物(CMP)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多孔结构可调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微孔有机聚合物(MOP),而且在超级电容器、催化、气体吸附和储存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常见的多孔材料不同的是,可以通过改变构成CMP网络的单体来调节CMP的孔结构和形貌。利用1,3,5-叁乙炔基苯和1,5-二溴萘作单体,在Pd(0)/Cu(I)的催化下通过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反应合成的CMP,具有独特的管状结构和多孔结构。由于管状CMP叁维相互连接的碳骨架,即使经过高温热解仍然可以良好的维持管状结构,所以由管状CMP作为前驱体,将其直接热解可以获得多孔炭纳米管(PCNT)。CMP具有众多的活性位点(C≡C),有利于键合金属离子,从而可以进一步将Mn O填充至PCNT中,获得Mn O与PCNT的复合材料(Mn O-PCNT)。通过SEM、TEM、TEM-EDX元素分布及比表面积测试,证明了Mn O纳米粒子进入至PCNT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复合材料,进一步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在30 C的高倍率下Mn O-PCNT的比容量为161 m Ah·g~(-1),在1 C倍率下循环300次比容量仍高达573 m Ah·g~(-1),结果表明Mn O-PCNT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利用1,3,5-叁乙炔基苯和双(4-溴苯基)胺在Pd(0)作催化剂下经过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含氮共轭微孔聚合物(NCMP)。由于NCMP的刚性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将NCMP直接高温热解获得的含氮多孔炭纳米颗粒(NPCN),其粒径和形貌都没有发生改变。将NPCN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NPCN的比容量比较低(~216.0m Ah·g~(-1))。通过用KOH对NPCN进行活化,经过高温热解得到活化之后的含氮多孔炭纳米颗粒(NPCN-KOH),其比表面积为1845 m~2·g~(-1),而NPCN的比表面积为418 m~2·g~(-1),NPCN-KOH的比表面积显着增大。NPCN-KOH在1C倍率下经过600次循环之后充电比容量为527 m Ah·g~(-1),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高达97.6%。在合成CMP的过程中反应溶剂不仅对材料的孔结构有重要影响,而且能够影响CMP的形貌,利用甲苯和1,4-二氧六环作溶剂、1,3,5-叁乙炔基苯和双(4-溴苯基)胺作单体,合成了两种NCMP,通过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表征发现这两种材料形貌不同,而且孔结构也不同,进而影响了其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傅瑞琪,刘榆,楼子墨,孙悦,周晓馨[7](2016)在《氨基改性猪热解炭化物及对水中微量Cu(Ⅱ)和Cu(Ⅱ)-Cit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氨基功能化改性猪热解炭化物(PCM@SiO_2-NH_2)来去除水中微量离子态铜和络合态铜。通过SEM、EDX、FTIR、XPS等分析手段对改性前后猪热解炭化物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了解其形貌、结构、化学组成等,考察其对水中微量Cu(Ⅱ)和柠檬酸铜(Cu(Ⅱ)-Cit)的吸附去除能力以及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其对Cu(Ⅱ)和Cu(Ⅱ)-Cit的吸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PCM@SiO_2-NH_2对水体中微量Cu(Ⅱ)和Cu(Ⅱ)-Cit的去除有促进作用,去除效率随着复合材料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材料对Cu(Ⅱ)和Cu(Ⅱ)-Cit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5.3 mg·g~(-1)和5.6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溶液pH值对材料吸附去除Cu(Ⅱ)和Cu(Ⅱ)-Cit均有显着的影响,两重金属溶液最佳初始pH为6.0。PCM@SiO_2-NH_2对Cu(Ⅱ)和Cu(Ⅱ)-Cit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络合反应、静电吸附以及离子交换,FTIR和XPS分析结果显示,吸附过程中-NH_2基团和重金属之间的络合吸附占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王卓行[8](2016)在《动物热解炭化物特性及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猪、鸡、甲鱼等病死废弃动物的安全处置及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采用热解炭化后的叁种病死动物炭化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重点考察热解炭化物的基本理化特性及其对水体中Cu~(2+)和Hg~(2+)等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以及病死猪热解炭化物功能化改性后对上述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SEM&EDX)、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及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猪、鸡、甲鱼热解炭化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其官能团,发现叁种炭化物都拥有较为发达的孔隙构造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其中猪热解炭化物的比表面积达到50.44m2/g,且表面出现较多P043-等结构特性。叁种炭化物主要组成元素均为Ca、P、C、O等,与植物类原料热解得到的生物质炭有明显差异。猪热解炭化物中Ca含量高达52.37%,P含量为17.25%。叁种炭化物中碳主要以无定型的形式存在,吸附Cu~(2+)后没有改变炭化物的晶型,都保持了原有的晶体结构。利用猪热解炭化物对水中的Cu~(2+)和Hg~(2+)进行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说明,猪热解炭化物对水中Cu~(2+)的吸附效果较好,最佳初始pH值为5.0,吸附容量达到46.12 mg/g,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热解炭化物对Cu~(2+)的去除,吸附容量从25℃时的38.60 mg/g增加至40℃的47.61 mg/g。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动力学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猪热解炭化物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满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表现Cu~(2+)与猪热解炭化物之吸附过程。猪热解炭化物对水中Hg~(2+)也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初始pH=5.0时的吸附能力为14.57 mg/g,温度的升高均有利于热解炭化物对Hg~(2+)的去除。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觉察实验中使用的猪热解炭化物的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均满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Langmuir方程模型能较真实地表述Hg~(2+)与猪热解炭化物之反应行为。利用猪热解炭化物功能化改造后的炭化物对水中的Hg~(2+)和Cu~(2+)进行处理研究。利用表面修饰-SH的Si02载体(MMS)合成的巯基功能化炭化物对水中Hg~(2+)的吸附效果较好,最大吸附量达到84.81 mg/g;pH对巯基功能化猪炭化物吸附Hg~(2+)效果的影响较小,而温度的升高均有利于热解炭化物及其巯基化合物对Hg~(2+)的去除。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巯基功能化后的炭化物与Hg~(2+)的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均满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Langmiur方程能较真实地表现Hg~(2+)与猪热解炭化物之反应行为。利用表面氨基化功能修饰制备的氨基功能化炭化物(PCM@SiO2-NH2)去除水中Cu~(2+)。30℃条件下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5.3 mg/g(单位PCM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9.88mg/g,大于改性前的39.39mg/g),反应行为均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iur模型;温度上升,材料吸附能力不断增强,热力学研究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卓行,周晓馨,楼子墨,刘榆,傅瑞琪[9](2016)在《病死猪热解炭化物的特性及其对水中Cu~(2+)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病死猪热解炭化物对水中Cu~(2+)的去除效果,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谱仪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病死猪热解得到的炭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官能团.结果发现,病死猪热解炭化物内部具有大量孔状结构,表面出现了PO3-4等结构.最后,利用热解得到的炭化物对水中的Cu~(2+)进行处理研究,考察了初始p H值、反应温度、吸附时间等对水中Cu~(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死猪热解炭化物对水中Cu~(2+)的吸附效果较好,最佳初始p H值为5.0,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热解炭化物对Cu~(2+)的去除.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分析,发现实验中使用的病死猪热解炭化物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Cu~(2+)在猪热解炭化物上的吸附行为.(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瑾瑜[10](2015)在《聚苯胺纳米纤维及其炭化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储能体系。近年来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电极材料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聚苯胺所具有的合成过程绿色环保、制备所需原料来源广泛、合成工艺简便、制备成本低廉、拥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比电容等特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而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长径比,为聚苯胺充分发挥其优点提供了可能,因此聚苯胺纳米纤维的研究在电极材料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制备出了形貌良好的聚苯胺纤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合成出PANI/AC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对聚苯胺的炭化温度进行了优化,并在优化后的炭化温度下对PANI/AC复合材料进行炭化。本文通过通过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红外分析、XRD等表征手段对聚苯胺纤维、聚苯胺/活性炭复合材料、聚苯胺炭纤维炭化物进行形貌、复合量、表面官能团等的表征,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聚苯胺及其炭化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还通过多次伏安循环考察了实验制备材料的循环寿命。本文通过对制备聚苯胺纤维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达到了聚苯胺纤维的可控制备。通过本文合成出的聚苯胺纤维具有较好的微观形貌,其直径约为50~100nm,长度约为1~2μm。本文考察了聚苯胺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测得所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纤维的比容量为427.2F·g-1,已较为接近聚苯胺的理论比容量;在合成聚苯胺纤维的基础上本文又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苯胺/活性炭复合材料,算得PANI/AC-20,PANI/AC-50、PANI/AC-100复合材料的比容量分别为236.7F·g-1、201.3F·g-1、155.6F·g-1,循环20次后其比容量损失率分别为5.8%、5.5%、4.8%,说明复合材料兼具了高比电容(聚苯胺优点)、高循环寿命(活性炭)的特点。通过对聚苯胺炭化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得出在700℃下聚苯胺保持了较高的比电容为103.53F·g-1。在该温度下对PANI/AC复合材料进行炭化,测得经炭化后的PANI/AC-20,PANI/AC-50、PANI/AC-100复合材料的比容量分别为70.6F·g-1、93.5F·g-1、154F·g-1,循环20次后比电容的衰减率分别为0.42%、2.67%、0.58%,说明炭化提高了聚苯胺/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循环寿命,实验还发现,尽管PANI炭化物的比容量低于AC,但在一定的复合比例下,即PANI/AC-100炭化物的比容量明显高于单一AC的比容量。这可能是源于PANI炭化物与AC的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AC的自身结构,从而能表现出更优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6-10)

炭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高温煅烧制备了玉米秸秆炭化物(C1)和ZnCl_2活化玉米秸秆炭化物(C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等温吸-脱附测试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材料进行结构、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C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25.06 m2·g~(-1))和丰富的孔道结构;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C1和C2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40.2 mAh·g~(-1),277.2 mAh·g~(-1)和1 156.0 mAh·g~(-1),517.6 mAh·g~(-1); 600 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C2的放电比容量可保持在379.8 mAh·g~(-1),C2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炭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朱文彬,王慎强,赵旭,汪玉.秸秆炭化物长期还田下农田镉风险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张庆堂,孟艳,马啸啸.ZnCl_2活化玉米秸秆炭化物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J].合成化学.2018

[3].于晓晓,余若冰.由面粉改性污泥所制炭化物的结构与吸附性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马淑玲,余若冰,胡林.含磷含氮酚醛树脂基炭化物结构和性能的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7

[5].雷鸣.钴掺杂吡咯/间硝基苯胺类聚合物直接炭化物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活性[D].湖南科技大学.2017

[6].代芹芹.共轭微孔聚合物炭化物形貌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7].傅瑞琪,刘榆,楼子墨,孙悦,周晓馨.氨基改性猪热解炭化物及对水中微量Cu(Ⅱ)和Cu(Ⅱ)-Cit的去除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

[8].王卓行.动物热解炭化物特性及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6

[9].王卓行,周晓馨,楼子墨,刘榆,傅瑞琪.病死猪热解炭化物的特性及其对水中Cu~(2+)的去除[J].环境科学学报.2016

[10].李瑾瑜.聚苯胺纳米纤维及其炭化物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标签:;  ;  ;  ;  

炭化物论文-朱文彬,王慎强,赵旭,汪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