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小型浅水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效应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小型浅水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效应

论文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表现。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质污染和湖泊水生态系统失衡已成为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方法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底泥疏浚作为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污染治理的一种工程性措施其治理效果的有效性一直倍受争议,湖泊底泥疏浚工程的生态效应既是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研究中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也是富营养化湖泊污染控制在技术选择时面临的实际问题。论文以小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长春南湖为例,从构成湖泊水生态系统的水质、底泥和生物三个方面对长春南湖底泥疏浚工程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通过水化学、底泥和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比较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水体理化因子、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及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揭示了南湖底泥疏浚和引水后水质、底泥营养盐、重金属变化规律,分析了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实施后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的演化趋势,探讨了底泥疏浚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增高的原因,为科学评价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控制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效应提供了实证。在水质理化分析中测定了9项水质理化指标:pH值、透明度、溶解氧、悬浮物、BOD5、CODcr、氨氮、总氮、总磷。研究结果表明:1.底泥疏浚后水质如透明度增加36%、pH值增大,溶解氧升高,悬浮物未增加;引水稀释提高了水体透明度,但对pH值、溶解氧和悬浮物变化影响不明显。2.底泥疏浚对水质BOD5和CODcr的改善作用不大,但是引水稀释有效了降低了CODcr的含量。3.底泥疏浚后短期内引起氨氮、总氮和总磷的营养盐浓度的升高,但是在疏浚结束时它们分别比疏浚前下降了74%,44%和47%。从长期效应来看,底泥疏浚有利于降低水体营养盐的含量。引水稀释降低了湖水营养盐的含量。测定了底泥中pH值、总氮、总磷、有机质和8种重金属(Zn,Pb, Cd,Cu,Cr,Ni,Hg和As)含量。运用生态风险评指数方法评价了南湖底泥疏浚前后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底泥中总氮、总磷对疏浚工程的响应不同。与疏浚开始时相比,总磷含量在疏浚后下降了42%,出乎预料的是总氮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49%。底泥总氮增加的最大可能性是疏浚过程中间隙水中氨氮的释放造成的。2.底泥疏浚对重金属去除是有效的。疏浚结束后,重金属Hg,Zn,As,Pb, Cd,Cu,Cr和Ni的去除率分别为97.0%,93.1%,82.6%,63.9%,52.7%,50.1%,32.0%和23.6%。3.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疏浚开始时,Zn和Hg为高污染因子;Pb, Cu, Cd, Cr, Ni和As为中污染因子。疏浚之后,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污染因子Zn,Cr和Hg的值极显著下降(p<0.01),而污染因子Ni,As,Pb,Cd and Cu值下降不显著(p >0.05)。疏浚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Cd显著下降(p < 0.05),平均下降93.7%。从生物角度看,南湖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浮游生物的生态学效应如下:1.底泥疏浚后浮游藻类种类数均比疏浚前增加,浮游藻类种类最多增加了2倍;疏浚使南湖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发生演替,由底泥疏浚前的绿藻-蓝藻型转变为绿藻-硅藻型。2.引水后南湖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增加,引水后浮游藻类种类数量增加了1.5倍以上。引水后南湖浮游藻类中出现金藻门,锥囊藻Dinobryon、鱼鳞藻Mallomonas种类的出现为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实施后南湖水质的改善提供了直接的证据。3.南湖疏浚和引水工程实施前后叶绿素a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与疏浚前相比,疏浚期间叶绿素a最多下降了36%,引水后叶绿素a最多下降了68%。2006年,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历年最低值,为44.86ug/L。叶绿素a对疏浚和引水工程的响应与营养盐总氮和总磷在疏浚和引水后的变化是一致的。4.南湖疏浚后浮游动物以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较少。引水后,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占浮游动物的比例上升,表明是引水使浮游动物大型化的趋势。引水后轮虫的优势种为刺盖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寡污型),为水质的改善提供了证据。5.疏浚和引水实施后浮游动物数量值下降,疏浚结束时浮游动数量比疏浚前下降16%,引水后浮游动物数量下降45%。引水后Margalef多样性指数升高,由疏浚时的1.96上升至5.99。连续5年的长春南湖实底泥疏浚和引水稀释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底泥疏浚过程中有营养盐释放等负面效应存在,总体来说,静水吸泥式底泥疏浚技术在小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控制上是有效的和可行的。对特定的湖泊而言,是否需要对其底泥进行彻底的疏浚,或者疏浚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研究论证。湖泊是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于生态系统反馈的时滞性,疏浚工程的生态效应的评价应依据长期、连续的监测数据,因为疏浚工程实施后水质变化规律难以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如果以短期的监测数据评价底泥疏浚是否改善湖泊的水质是不可靠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湖泊富营养化
  • 1.1.2 底泥在湖泊富营养化中的重要作用
  • 1.1.3 氮磷循环
  • 1.1.4 湖泊诊断
  • 1.1.5 湖泊富营养的修复技术
  • 1.1.6 底泥疏浚
  • 1.1.7 引水稀释/冲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样品采集
  • 2.1.3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2.1.4 数据收集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水质理化因子对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的响应
  • 2.2.2 有机污染物指标对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的响应
  • 2.2.3 生源要素对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的响应
  • 2.3 讨论
  • 2.3.1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南湖水质的影响
  • 2.3.2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水质有机污染指标的影响
  • 2.3.3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营养盐的影响
  • 2.3.4 底泥疏浚后营养盐升高的原因
  • 2.3.5 底泥疏浚和引水控制小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有效性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底泥疏浚对底泥营养盐及重金属的生态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样品分析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表层底泥样品物理化学特征
  • 3.2.2 底泥疏浚前、疏浚期间及疏浚后总氮与总磷的特征
  • 3.2.3 底泥疏浚前后重金属特征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南湖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叶绿素a 分析
  • 4.1.2 浮游生物采样
  • 4.1.3 浮游生物镜检
  • 4.1.4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 4.1.5 数据收集与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 4.2.2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结 论
  • 5.1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水质的效应
  • 5.2 底泥疏浚工程对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效应
  • 5.3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浮游生物的效应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美水库库区底泥疏浚工程纳泥区的选址分析[J]. 湖南水利水电 2017(04)
    • [2].湖库底泥疏浚工程环评技术要点[J]. 四川环境 2010(05)
    • [3].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简介[J]. 上海水务 2008(02)
    • [4].城市河道底泥疏浚适宜深度初步研究——以伊通河为例[J]. 环境生态学 2020(11)
    • [5].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J]. 湖泊科学 2014(03)
    • [6].苏州河底泥疏浚和防汛墙加固改造技术创新[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03)
    • [7].上海百年苏州河首次大规模疏浚[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03)
    • [8].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J]. 中国工程咨询 2012(08)
    • [9].底泥疏浚对城市浅水湖泊环境效应的影响[J]. 当代化工研究 2018(12)
    • [10].浅谈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水上交通组织运输[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 [11].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9(08)
    • [12].杭州西湖底泥疏浚工程的生态效应[J]. 湖泊科学 2008(03)
    • [13].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04)
    • [14].底泥疏浚对阿哈水库内源污染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8(03)
    • [15].基于生态理念的太湖底泥疏浚思路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
    • [16].合肥市南淝河底泥疏浚工程施工设计与投资分析[J]. 江淮水利科技 2019(03)
    • [17].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8(10)
    • [18].环保疏浚,还苏州河水清岸绿[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10)
    • [19].苏州河下游段底泥疏浚中试成果分析与对策[J]. 上海水务 2008(01)
    • [20].浑河沈阳段底泥污染物释放预测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07)
    • [21].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及监理应对措施[J]. 建设监理 2013(10)
    • [22].苏州河底泥疏浚关键技术研究[J]. 人民长江 2013(20)
    • [23].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后新生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动态响应[J]. 湖泊科学 2018(06)
    • [24].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磷释放的短期效应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11(03)
    • [25].底泥疏浚对温州市牛桥底河水环境质量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6].淀山湖底泥生态疏浚适宜深度判定分析[J]. 湖泊科学 2013(04)
    • [27].砷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11)
    • [28].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对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J]. 企业技术开发 2014(24)
    • [29].龙溪河库区底泥疏浚处置工艺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10)
    • [30].综合生态修复技术用于上海古猗园内景观水体治理[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4)

    标签:;  ;  ;  ;  ;  

    底泥疏浚和引水工程对小型浅水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