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论文题目: 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作者: 杨思远

导师: 刘永佶

关键词: 农民工,二重收入,新式工人阶级,末代农民,政治经济学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而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农民工受户籍制度限制拥有不完全的劳动力所有权,不是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以劳动力所有权为前提。雇佣工人劳动力是完全的商品,农民工劳动力只能是半商品。半商品劳动力价值只包括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一半费用,另一半费用由农民工从农业经营收入中获得。农民工劳动力半商品性质,是统制经济体制变革不彻底的产物。不完全的劳动力所有权造成农民工户籍身份与实际职业发生分离。这个矛盾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与社会地位矛盾在农民工身上的特殊表现,在乡农民工与进城农民工构成这个矛盾运动的两个阶段和两种形式。受这个矛盾支配,农民工在社会地位上既是工人又是农民,在实际职业上既从事农业,又从事工业。农民工的双重性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体现。经济上产生了二重收入,即农业收入与工资收入;政治上造成农民与农民工、农民工与城市传统工人之间的阶级分化;文化上产生了小农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对抗。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农民阶级的没落,农民工成为末代农民。 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各国劳动者实现这一发展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英国是流民、俄国是解放农奴、日本是兼业农民和通勤农民、拉美是城市贫民,在中国就是农民工。社会学研究农民工着重在其社会身份变化上,忽视了农民工劳动力所有权这个经济基础;发展经济学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模型,但是剩余劳动力在各国以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转移,则落在视域之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则通过对农民工这个独特经济形式的考察揭示中国农业劳动者发展的特殊道路,找寻农民工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动因。 论文分九章。第一章研究作为农民工前身的农民。农民工所体现的户籍身份与实际职业的分离在农民那里是不存在的。农民的职业是农业生产者,但是农民在集权官僚制社会没有劳动力所有权,新中国的农民在统治经济体制下受户籍制度束缚仍然没有劳动力所有权,不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而农民的实际职业与户籍身份是统一的。 第二章研究农民工的产生。农民实际职业与户籍身份的统一有一个条件,就是农民没有劳动力所有权。在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中,农民开始获得部分劳动力所有权,当实际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农业经营收入不能满足农民再生产的需要时,获得劳动力部分所有权的农民就会离开土地。但离土农民并不等于农民工,要成为农民工还需获得非农职业,这个条件是在统制经济体制变革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户籍身份的世袭性使得农民在已然从事工业生产时保留了农民身份,农民实际职业与户籍身份的分离产生了农民工。 第三、四两章分别考察农民工的两种具体形式在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这两种农民工所体现的实际职业与户籍身份的矛盾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前者凸显了农民工获得劳动力部分所有权的积极意义,后者暴露了农民工获得劳动力所有权不充分的消极意义。 第五、六两章考察农民工经济方面。第五章研究农民二上二重收入的相互影响。农民工的廉价工资尽管很低,但是对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实现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农业收入的存在使廉价工资得以长期维持。廉价工资成为资本竞相雇佣农民工的经济动因。 第六章通过绘制新的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表研究农民工的经济作用。农民工劳动力半商品化,推动了劳动产品商品化进程。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和汇回款拓展了农村市场。农民工的经济作用在于创建了一个新的生产部门,即以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为主体的工业部门,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三元化,改变了中国经济流程图。这个新出现的部门不仅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也深刻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己经不能不考虑到农民工的巨大作用了。 第七章研究农民工的出现引发的中国劳动阶级的新分化。在农村是农民阶级与农民工阶级的分化,显示了农民阶级的没落,开启了农民阶级的消亡过程。在城市,以农民工为新式工人阶级,同城市传统工人阶级发生了分化,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二重化及其相互间的激烈竞争造成大批城市工人纷纷失业。 第八章考察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小农意识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农民意识,当农民工刚刚从小农经济中分化出来与现代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时,传统与现代产生了对抗,小农意识与阶级意识形成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小农意识作为对历史上官僚地主阶级官文化的依附,现在转变为对资本统治的依附。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农民不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把农民工结成具有组织性纪律性的统一的阶级,在和资本统治互动过程中迫切要求形成阶级意识。在农民工那里,小农意识的顽固性得到最充分的暴露因而开始了其解体的过程。 第九章探讨农民工的发展趋势。农民工是末代农民,是中国农民发展的最高阶段。末代农民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必将改变几千年来中国由农民改朝换代的历史轨迹;其世界意义在于改变个体农民局限于越来越小的狭隘的土地空间,作为“世界工?

论文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农民

第一节 劳动与劳动者的历史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劳动者

二、劳动者素质技能的高低表现为将自在因果性转变为合目的性劳动的能力

三、劳动者的发展还表现为社会地位的提高

四、劳动者发展史:原始人这——奴隶——农奴——农民——雇佣工人——自由人

第二节 农民的素质技能:农业生产者

一、农民的素质技能表现在其职业能力即农业生产当中

二、农业生产对农民提出的认识能力的要求:天时观和地宜观

三、农业生产对农民实践能力的要求:人力观

四、农民的素质技能超过采集渔猎时代劳动者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也高于农奴的素质技能

第三节 农民的社会地位:集权官僚制统治下的小农经济主体

一、“民”与“官”对立,是集权官僚制社会农民的社会地位

二、集权官僚制下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三、官僚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实现:实物地租

第四节 农民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社会阶级

一、农民作为劳动者的特殊形式在中国获得典型意义的发展

二、官僚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是集权官僚制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三、中国劳动者发展长期停留于农民阶段

第五节 新中国的农民

一、土地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农民土地所有权

二、合作化与集体化使农民转变为社员

三、集体制的解体与社员重新沦为个体农民

四、小农经济的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问题

第六节 农民是农业生产者与农民户籍身份的统一

第二章 农民转化为农民工的条件

第一节 农民工职业与身份分离的原因

一、人口决定论和收入差距吸引论的解释

二、身份职业收入满足不了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导致非身份职业的产生

第二节 农民工获得非身份职业的条件

一、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要的条件

二、在集权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要的条件逐步成熟

第三节 户籍身份的世袭性与农民工的产生

一、农民是一种具有世袭性的户籍身份

二、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古代中国户籍制度反映官僚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知与被知、制与被制、夺与被夺的经济关系

四、新中国户籍制度的世袭性及其对农民的限制作用

五、中国就业制度改革快于户籍制度改革是形成农民工的条件

第三章 在乡农民工

第一节 在乡农民工与进城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两种存在形式

第二节 乡镇企业与在乡农民工

一、在乡农民工是乡镇企业雇佣的农民工

二、乡镇企业产生原因的发展经济学考察

三、乡镇企业产生原因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四、乡镇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

第三节 在乡农民工的双重就业形态

一、在乡农民工作为工业生产劳动者提高了素质技能

二、多数在乡农民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三、在乡农民工职业的双重化的意义

第四节 在乡农民工的农业收入与工资收入

一、在乡农民工的农业收入

二、在乡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三、在乡农民工的农业收入与工资收入相互影响

第五节 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在乡农民工增速的减慢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产权制度改革导致乡镇集体企业私有化

二、乡镇企业发展史就是支配在乡农民工各种经济矛盾运动史

三、乡镇企业资本增密与就业弹性的下降

第四章 进城农民工

第一节 从在乡农民工到进城农民工

一、进城农民工和在乡农民工的比较

二、乡镇企业的衰落是进城农民工迅速增长的第一个促进因素

三、户籍制度的松弛是促进进城农民工发展的第二个因素

四、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进城农民工发展的第三个因素

第二节 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一、进城农民工接受城市资本对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二、进城农民工的漫长工作日

三、进城农民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与高劳动强度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了进城农民工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

第三节 进城农民工的廉价工资

一、进城农民工廉价工资的概念规定

二、“效率工资”是一种血汗工资制度

三、进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与廉价工资的形成

四、阶级力量对比决定进城农民工的廉价工资

第四节 进城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

一、在乡农民工只涉及中国工业化,进城农民工还涉及到中国城市化

二、进城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五章 农民工的二重收入

第一节 考察农民工的收入应以户为单位

一、以户为单位来考察农民工的收入的原因

二、以户为单位考察农民工的收入的意义

第二节 农民工的农业收入

一、农民的身份职业是农业,其收入是农业收入

二、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地位及其变化

三、在乡农民工与进城农民工获得农业收入的方式不同

第三节 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一、农民工与城市正式工人同工不同酬

二、廉价工资水平

第四节 二重收入的辩证法

一、二重收入是对两种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工资收入是农业收入的补充,农业收入是廉价工资收入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

三、农民工的二重收入之间相互挤压、相互削弱

第五节 二重收入与农村的稳定

一、二重收入有利于农村稳定

二、两个案例:缺少农民工工资收入会引发农民骚乱

第六节 二重收入与资本增值

一、廉价工资使三大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力趋之若骛

二、农民工廉价工资是中国私人资本的核心竞争力

三、从“减员增效”到“换员增效”:国有资本利用农民工增值

四、“世界工厂”:国际资本利用农民工增值

第六章 农民工阶级的经济作用与再生产新图式

第一节 再生产图式:阶级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

一、从经济表到再生产图式:反映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农民工阶级的出现更新了社会再生产图式

第二节 工业与农业两部门再生产图式

一、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再生产图式

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再生产图式

第三节 三部门简单再生产新图式

一、农民工创造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第Ⅲ部门

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门之间的交换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部门内部的交换关系

四、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自给性生产与消费的农产品

五、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部门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与投入产出表

第四节 三部门扩大再生产新图式

一、三部门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

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三部门的积累

三、三部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

第七章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造成的阶级分化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阶级

一、政治经济学以对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的研究而在社会科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政治经济学不研究阶级的原因

第二节 农民工与农民阶级的分化

一、农民分化的涵义、原因及衡量指标

二、英国、俄国和日本的农民分化

三、我国农民分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不足

四、阶级划分标准只能是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对劳动的占有

五、我国农村社会分化为农民、农民工和管理者三个阶级

第三节 农民工与中国无产阶级的二重化

一、新式工人阶级与传统工人阶级

二、二重化的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的竞争

第四节 农民工阶级与私有企业主阶级

一、农民工生产的剩余价值培植了私有企业主阶级

二、我国现阶段私有企业主阶级存在的历史作用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冲突阶级间的根本一致的利益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整合阶级

二、“边线论”是阶级整合的方法

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阶级利益的整合者

四、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工政策要点

第八章 农民工的阶级意识

第一节 小农意识

一、小农意识是集权官僚制统治下的小农经济中的个体农民意识

二、小农意识的先进性与落后性

三、小农意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小农意识在农民工身上的遗存

一、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二、农民工小农意识的表现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作用

一、阶级意识的涵义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阶层的阶级意识

三、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矛盾

四、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内在矛盾与历史作用

第四节 农民工阶级意识的形成

一、阶级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增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二、中国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处于萌芽阶段

三、阻碍农民工阶级意识的形成的基本因素

四、农民工意识领域的矛盾斗争

第九章 末代农民

第一节 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向工人发展的独特形式

一、农民工无论在素质技能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是农民的一个历史发展

二、农民工是农民发展的最后形式——末代农民

三、末代农民的意义:在时间上改变中国由农民改朝换代的历史轨迹,在空间上把整个世界作为中国劳动者的活动范围

第二节 “民工荒”——农民工对资本的特有的抗议方式

一、“民工荒”的出现提出了进城农民工未来发展前途问题

二、“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

三、“民工荒”是与农民工现阶段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对资本的一种独特的抗议方式

四、“民工荒”不会使农民工回到农民

第三节 农民工是一个过渡性阶级

一、农民工阶级的过渡性特征

二、农民工的发展有三种可能:回到农民、突进到工人、停留于农民工

三、农民工作为农民向工人突进的过渡性阶级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D]. 朱娅.南京农业大学2011
  • [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及其补贴政策研究[D]. 韩洁.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 [3].乡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及其驱动的土地价值转化[D]. 张仕超.西南大学2014
  • [4].中国农民收入微观计量分析及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研究[D]. 曹昆.西南交通大学2012
  • [5].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D]. 郑黎义.浙江大学2011
  • [6].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于大川.华中科技大学2013
  • [7].中国粮农风险管理与收入保险制度研究[D]. 袁祥州.华中农业大学2016
  • [8].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 曲秉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  ;  

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