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3SiC2增强Cu基复合材料及金属/Ti3SiC2-SiC层状材料的制备研究

Ti3SiC2增强Cu基复合材料及金属/Ti3SiC2-SiC层状材料的制备研究

论文摘要

三元化合物碳化硅钛(Ti3SiC2)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理论密度为4.53 g/cm3,熔点超过3000℃,由于其兼具金属与陶瓷的双重特性而引起广泛关注。它象金属一样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并对热震不敏感,高温下表现塑性行为,又象陶瓷一样具有高熔点、高屈服强度、耐腐蚀、抗氧化等性能,被认为是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及电极材料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陶瓷材料之一。本文采用无压烧结制备出纯度较高的Ti3SiC2陶瓷材料,对其作为增强相在Cu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做了探索,并采用无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1-x)Ti3SiC2-xSiC (x=0-1)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出Ti、Mo、W/Ti3SiC2和Ti、Mo、W/(1-x)Ti3SiC2-xSiC层状复合材料,对Ti、Mo、W/Ti3SiC2层状材料的界面及高温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钛粉、硅粉、石墨粉为原料,无压烧结制备Ti3SiC2材料。由于硅熔点较低,在烧结过程中极易挥发,因此,原料中的硅含量对烧结产物的成分影响很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原始元素配比Ti3Si1.1C2,烧结产物中杂质含量较少。无压烧结制备的Ti3SiC2块体经研磨过筛后可以得到颗粒度约10μm的Ti3SiC2粉末,采用化学方法对其进行镀铜,并和Cu粉混合后以温压、烧结工艺制备出不同Ti3SiC2含量的Cu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轧制处理。结果表明Ti3SiC2含量为5 wt%的Cu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当变形率为30%时,试样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摩擦磨损能力,密度可达8.28 g/cm3,抗拉强度为288MPa,电阻率为7.0×10-8Ωm硬度可达HB106,摩擦系数为0.17。为探索金属-陶瓷的连接,本文选用Ti3SiC2陶瓷和适合作为耐高温、耐磨损和核装置材料的SiC陶瓷制备(1-x)Ti3SiC2-xSiC复合材料作为金属-SiC复合材料的中间过渡层。采用钛粉、碳化硅粉、石墨粉为原料,经1500℃无压烧结可以制备出(1-x)Ti3SiC2-xSiC复合材料,但其密度较低,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可以制备出符合成分设计要求的(1-x)Ti3SiC2-xSiC复合材料,仅有极少量杂质相存在,且致密度均在95%以上,但烧结温度较高,且SiC含量不同,复合材料的最佳烧结温度也随之变化。采用钛粉、硅粉、石墨粉为原料,并用铝粉作为烧结助剂,以1300℃SPS烧结15 min可以制备出純净的0.9Ti3SiC2-0.1SiC复合材料和含有少量残存C的0.8Ti3SiC2-0.2SiC复合材料。随着设计成分中SiC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密度、抗弯强度有所下降但维氏硬度和电阻率均有所提高。采用钛粉、钨粉、钼粉、硅粉、石墨粉为原料,添加Al粉作为烧结助剂,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可以成功制备出Ti、Mo、W/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并对其抗弯强度和界面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i、Mo/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致密度和抗弯强度均高于W/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Ti/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界面中间过渡层为Ti/Ti+TiC/TiC+Ti5Si3Cx/Ti5Si3Cx/Ti3SiC2,Mo/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界面中间过渡层为Mo/Mo2C/MoSi2/Ti5Si3Cx/Ti3SiC2,W/Ti3SiC2层状复合材料界面的中间过渡层为W与C的化合物。以Ti3SiC2、Ti3SiC2-SiC和Ti、Mo、W/Ti3SiC2层状材料的制备为基础,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Ti、Mo、W/(1-x)Ti3SiC2-xSiC多层层状复合材料。过渡层界面都较平直和清晰,界面结合紧密,且没有明显的孔洞、裂纹出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粉末冶金法(PM)
  • 1.2.2 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SHS 法)
  • 1.2.3 气相沉积法
  • 1.2.4 离心铸造法
  • 1.3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
  • 1.3.1 粘合剂连接
  • 1.3.2 机械连接
  • 1.3.3 钎焊
  • 1.3.4 固相扩散连接
  • 1.3.5 部分瞬间液相法
  • 3SiC2与Ti3SiC2-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现状'>1.4 Ti3SiC2与Ti3SiC2-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 3SiC2 的制备与研究现状'>1.4.1 Ti3SiC2的制备与研究现状
  • 3SiC2 –SiC 复合材料'>1.4.2 Ti3SiC2 –SiC 复合材料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6 课题来源
  • 3SiC2的制备及其在Cu 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第二章 Ti3SiC2的制备及其在Cu 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SiC2 粉末的制备'>2.3.1 Ti3SiC2粉末的制备
  • 3SiC2 增强Cu 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2.3.2 Ti3SiC2 增强Cu 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4 结论
  • 3SiC2-x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三章 (1-x)Ti3SiC2-x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2.1 实验原料与配方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SiC2-xSiC 复合材料'>3.3.1 无压烧结制备(1-x)Ti3SiC2-xSiC 复合材料
  • 3SiC2-xSiC 复合材料'>3.3.2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1-x)Ti3SiC2-xSiC 复合材料
  • 3.3.3 显微结构与性能分析
  • 3.4 结论
  • 3SiC2层状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第四章 Ti、Mo、W/Ti3SiC2层状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1 实验原料与配方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SiC2 层状材料的制备及抗弯性能'>4.3.1 Ti、Mo、W/Ti3SiC2层状材料的制备及抗弯性能
  • 3SiC2 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4.3.2 Ti/Ti3SiC2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
  • 3SiC2 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4.3.3 Mo/Ti3SiC2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
  • 3SiC2 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4.3.4 W/Ti3SiC2层状材料的热稳定性
  • 4.4 结论
  • 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第五章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Mo、W/(1-x)Ti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2.1 实验原料与配方
  • 5.2.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5.3.1 Ti/(1-x)Ti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
  • 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5.3.2 Mo/(1-x)Ti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
  • 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5.3.3 W/(1-x)Ti3SiC2-xSiC 层状复合材料
  • 5.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  ;  ;  

    Ti3SiC2增强Cu基复合材料及金属/Ti3SiC2-SiC层状材料的制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