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了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用途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与经营决策联系起来的思路,提出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会计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这引起了会计学者对会计信息含量研究的重视。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Ball和Brown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开创了会计研究的新方向。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的立身之本。如果会计盈余不具有决策有用性,人们有理由质问财务会计本身是否有继续存在的意义,或者应该进行彻底的变革。另一方面,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一直受到来自财务学和投资学的怀疑和轻视,因为按照经典的股票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股票价格等于未来股利或净现金流量的折现,而不是未来会计盈余的折现,更不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出来的会计盈余的折现。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挑战,如果会计学家不能找到会计盈余数字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经验证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大厦将不堪一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将不能再作为财务报告的目的而只能看成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会计假设。正因如此,会计盈余的有用性研究一直是西方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旋律。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来看,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发展我国资本的基石。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深深的烙上了“政策市”的痕迹,上市公司盈余操纵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使得人们对会计盈余的决策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如何完善会计准则,成为了会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04年至2005年期间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将净利润分解为应计项目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两部分,同时,借助横截面JONES模型,从总应计中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和不可操纵性应计两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含量进行了考察研究。本文由六部分构成,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伴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在我国证券市场基础和监管水平还比较薄弱,投资者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也成为了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焦点。第二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研究结论尚存在很大争议。众多西方会计学者,基于美国等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含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结果却不尽一致,尤其是现金流量是否比会计盈余有更高的信息含量以及不可操纵性应计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公司样本数量等方面都很难满足研究需求,且缺乏会计、资本市场等相关方面的理论支持,尤其是我国1998年才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这导致我国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因此,当前研究我国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含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改善公司治理,进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第三章,本章在对“决策有用学派”诞生、发展及其主要观点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对会计盈余、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会计信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价值相关性,对会计准则制定、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决策都有重要意义。会计盈余是企业所披露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投资者们在做出理性投资决策时,通常要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利润及其派生出来的指标。现金流量表有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等。同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能会改善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等方面,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权责发生制下,应计项目的职能之一是转移或调整现金流在时间上的确认,较为公正、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会计期间的盈利,使之更好地计量公司业绩,从而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八大假设。第四章,在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变量进行了定义,同时,以2004年至2005年期间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横截面JONES模型,将样本数据按年度分别做回归,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完成了本文所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在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含量以及会计盈余各部分之间是否具有信息增量进行了探讨。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对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作用,以及对证券市场定价的影响。首先,通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功能锁定”现象正得到减弱。接下来,通过模型的构建,在对模型检验与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一)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净利润均具有信息含量;(二)在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可操纵性应计不能向投资者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三)经营活动净流量与应计总额之间相互具有信息增量;(四)在分析不可操纵性净利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可操纵性应计能向投资者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可操纵性应计和可操纵性应计之间相互具有信息增量。这说明可操纵性应计被证券市场定价了,或者说,证券市场在形成股价时,主要利用了可操纵性会计选择,而不可操纵性应计的作用较弱,可操纵性应计给净利润引入了有用的信息,提高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市场上“功能锁定”现象正逐步得到减弱。更进一步地,通过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收益平滑”的证据,即可操纵性应计提高了会计盈余的持续性。最后,以延后一期(即2005年数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可操纵性净利润和净利润为因变量,作为未来盈利的计量指标,以当期(即2004年数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可操纵性应计和可操纵性应计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可操纵性应计都有利于预测未来盈利能力,而且相互具有信息增量,而不可操纵性应计对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作用较弱。同时,通过模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可操纵性应计对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这可能正是经理人员通过判断使得收益平滑,从而使会计盈余更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基本面,提高了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而被证券市场定价。第六章,本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的披露及其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可操纵性应计被证券市场定价了,可操纵性应计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外具有增量信息,改进了净利润解释股票回报的能力,而不可操纵性应计却不能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外,通过对净利润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得到了收益平滑的证据。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净利润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净利润的持续性最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次之,不可操纵性净利润最弱;通过盈利能力预测模型,本文发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可操纵性应计都有利于预测未来盈利能力,而且相互具有信息增量,而不可操纵性应计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作用较弱。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建议:应加强信息披露的立法和监管,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等。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本文分析结论得出,可操纵性应计大大改进了净利润解释股票回报的能力,说明财政部陆续发布的若干具体会计准则,虽然增加了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方面的灵活性,带来了更多盈余管理的机会,却未必降低了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这为2006年新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的合理性提供了经验证据。2.对于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是一个“黑箱”,他们看到的只能是最终披露的结果,至于其中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是否存在操纵行为,一般难以被外部使用者察觉。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可操纵性应计被证券市场定价了,可操纵性应计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外具有增量信息,改进了净利润解释股票回报的能力。这一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能够识别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对会计盈余的操纵,能对企业价值做出客观的估计,“利润功能锁定”现象有所减弱。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 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3.1 理论基础
  • 3.1.1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
  • 3.1.2 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
  • 3.1.3 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及其信息含量
  • 3.2 假设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模型设计
  • 4.3 变量定义和计量
  • 4.3.1 因变量
  • 4.3.2 自变量
  • 5.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模型检验及比较
  • 5.2.1 单变量回归分析
  • 5.2.2 多变量回归分析
  • 5.3 进一步的分析
  • 5.3.1 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
  • 5.3.2 自相关与交叉相关分析
  • 5.3.3 (不)可操纵性应计与未来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局限性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本文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6.3.1 本文研究局限
  • 6.3.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盈余可比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J]. 财会通讯 2020(05)
    • [2].探究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6)
    • [3].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探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03)
    • [4].论述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J]. 时代金融 2015(06)
    • [5].“营改增”政策与会计盈余债务合约的有效性评估[J]. 中外企业家 2015(28)
    • [6].会计盈余与未来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总体水平会计盈余视角[J]. 经济问题 2015(12)
    • [7].会计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上海A股的经验证据[J]. 智富时代 2017(07)
    • [8].会计盈余能预测就业与工资增长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科学决策 2018(11)
    • [9].会计盈余、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企业绩效[J]. 财会通讯 2019(18)
    • [10].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 时代金融 2017(02)
    • [11].会计盈余质量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2)
    • [12].会计盈余质量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分析[J]. 财会学习 2016(12)
    • [13].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月刊 2009(33)
    • [14].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实证文献综述[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8(12)
    • [15].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30)
    • [16].会计盈余质量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问题分析[J]. 品牌(下半月) 2015(11)
    • [17].钢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的影响性分析[J]. 中国金属通报 2016(03)
    • [18].信息可靠性、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盈余持续性[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9)
    • [19].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5(04)
    • [20].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标准:理论层次与现实选择[J]. 生产力研究 2010(03)
    • [21].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持续性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09(10)
    • [22].会计盈余、市场估值与经济增长[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7(05)
    • [23].会计盈余质量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 海南金融 2017(03)
    • [24].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会计盈余的影响[J]. 山西财税 2016(01)
    • [25].日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会计盈余质量关系研究[J]. 经济纵横 2016(09)
    • [26].区域经营环境、会计盈余质量与公司债定价[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7].会计盈余和净资产价值相关性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8].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 2010(02)
    • [29].家族企业的“掏空”行为与会计盈余质量[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01)
    • [30].汇总会计盈余的宏观预测价值检验[J]. 财会月刊 2019(16)

    标签:;  ;  ;  ;  ;  ;  

    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